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二 )


通过在云南当徒步领队,一休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这些人对挑战云南崎岖的地貌出其的有兴趣 。
让一休赚了10万的“大客户”就是经由徒步队朋友推荐而来的东北人,找一休分三次订了100万的中药材 。
“那大哥特别信任我”,东北买家将自己需要的药材报给一休,一休代为跑到昆明螺蛳湾批发市场去买货、发货,按照总价的10%拿提成 。
这笔钱赚得非常轻松,看到卡里余额猛然从4位数变成6位数的时候,一休就一个感受,“钱真好赚!”
后来又有几个徒友回家托一休让帮忙买中药材,前前后后三四个月的时间,一休靠着倒腾中药材就赚到了20万 。
此时他恰好毕业,瞅着这些零碎的订单,他放弃了一家北京公司的offer,选择“窝”在云南开了一家淘宝,专门倒卖螺蛳湾批发市场的中药材,蓄力成为下一个马云 。
在淘宝店开起来后,一休这么形容两个选择的差别:“死工资一年赚得还没我一次赚得多 。”
这是2014年的时候一休不敢想的 。
2014年的时候,一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在中部一所不知名大学读电子商务专业,梦想是能一进一家外贸公司,“薪水5000元就成” 。
那正是电商蓬勃发展的时期,课上老师最爱用同样不是名校出生的马云举例,“电商这个行业是新兴的行业,入行门槛低,好好干就有可能往上爬,前途无量 。说不定你们之中会出新一代电商之王 。”
尽管一休财富顶峰时,也没有超过马云的零头,但也比同班同学的年薪多 。随即取代了马云,成为了老师口中“靠创业逆袭”的案例 。
当他毕业三个月、到云南的六个月后,账户上已经躺了大约30万人民币的收入,每个月还有两三万的纯收入 。
随后,纷涌而至的学弟学妹添加了一休,请教创业、称他为“天才” 。这些夸赞让一休过片刻的恍惚,“创业成功真容易,当老板真爽,活少钱多还不用看脸色,就像被天选中的一样 。“
当然一休不知道,同一时期远在帝都的创业潮更盛,“天之骄子”更多 。
有个叫杨童的学生,仅仅暑假实习了一个月,就拿到2000万的投资 。
“去实习,拿到2000万投资”昔日的“天之子”杨童早已成为山东国企里面基层“小杨”,工作日上班8个小时,有4个小时都在盖章 。
单位上的大姨大妈知道他是北京985高校毕业的,加上长得俊俏,都喜欢说,“老杨家这孩子可以,从来都听话 。”
就连办公室公认的难搞的主任的刁难,杨童也能承受 。
只是有时候深夜在烧烤摊上喝多了,杨童会拍案而起,“办公室那个主任算个屁,手下管的人还没我当初管的人多 。我创业的时候管10多个人,全公司老子说了算!”
杨童的创业生涯极短,从2015开始,次年9月宣告结束 。
所以,有时候,回忆起创业时光,他会觉得这一场梦 。
相比于前辈们兢兢业业在行业里苦干了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人脉,思索再三做好权衡后再开始创业,杨童的创业之路简单但却魔幻的多,“大三那年,去实习了一个暑假,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然后就拿到了2000万的投资 。”
这一句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创业背后,现实更戏剧性 。
彼时杨童是某985高校的学生,学艺术 。
在大三的暑假,在美国读书的发小回国与杨童小聚,此时房价也一路看涨,诞生了无数“炒房致富”的神话 。
杨童和发小自然聊到了地产 。两个从未实际接触过地产的学生,在搜肠刮肚“借鉴”所有从书本上看来的地产信息开始讨论、批判地产,最后得出共识:地产这个行业不行了,“得靠互联网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