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三 )


当时互联网和地产是最热门的两个行业,每天都有“90后”、“高薪”、“融资”这种字眼刺激着大中国的眼球 。
为了证明自己“地产拥抱互联网是趋势”的判断是对的,杨童决定去地产公司实习,“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
通过父亲的关系,他随即入职了一家大型地产公司集团实习;后来机缘巧合,杨童见到了集团总经理 。
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文章图片

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者热血使然,杨童把自己对于地产行业的分析和未来构想说给了老总 。
按照杨童的设想,他要做一个平台,将所有的线上业务接入,按区域划分,实现所有服务都能上门,没成想,和中年老总一拍即合,老总说,“要不我出资,你来操作 。”
于是7月初产生创业的想法的杨童,8月就拿到了投资意向,9月第一笔投资金额到账,10月杨童的科技公司就开始运行了 。
也因为创业,整个大四杨童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上海,连大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没参加;等第二年他回学校参加清考的时候,猛然发现:宿舍四个人,有三个人走上了创业道路,说话之间互相尊称“总”,三句不离发财 。
后来,学校还特地派学生采访人员采访过杨童,把杨童写进了书里,那本书还记录了创业浪潮下,学校另外几十名学生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大多刚毕业,充满激情,随手一翻,便是他们抒发的“创业要趁早”、“不想创业的人永远没事业”等感悟 。
在采访那天,杨童询问了下优秀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装作不经意的说:“哦,我在上海刚招了一个毕业生,开了一万多工资 。”
“每个小时见一个要投资的学生”与一休、杨童的创业者身份稍有些不同,张浩既是这场创业潮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
同时,他还是杨童的校友,两个人同是学生会的成员,彼此认识,还被学校一起收录至创业学生锦集里 。
从一开始,学计算机专业的张浩,就不看好杨童的项目,“不行的,杨童他不懂技术,准吹 。”
因为这段评价,两个人还闹掰了 。
但是,后来张浩没想到,他精心考察过的创业项目只比杨童晚“吹”两个月而已,同样没熬过2016年 。
2015年的春招,即将毕业的张浩面临选择:去BAT月薪轻松过万,或者创业 。
在某巨头公司实习过两个月的张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创业,“你知道巨头工作效率多慢吗?贼不自由 。”
他形容自己实习的公司像是暮气沉沉的老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汇报,就连买个工作用的耳机,都要2个月” 。
言下之意,创业自由得多 。
张浩参加的创业项目是做针对大学生众筹的,他加入的时候,这个由学生创业者发起的创业已经在南方某大学城平稳运行一年、有36名全职员工,还请到过一个辩论节目蹿红公众人物参与品牌线上活动,公众号8个月做到了50万粉丝 。
这时候的张浩才21岁,以华北地区负责人的身份加入公司,除管理众筹而来的几个项目的运营及盈利外,并有一定的投资权 。
在此之前,他的管理经验来源于在学生会的两年,以及两个月的假期实习 。
在张浩管理的项目中,有个水吧实体店,号称要用新模式打倒加盟模式 。
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