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四 )


文章图片

水吧里,一整面墙提供给学生写好了便笺纸往上面贴,张浩回忆,那些便笺纸里,有许多人写着“想创业”、“该不该创业”等等话语,而这些迷茫的字迹旁边,都会有其他的笔迹留下的、类似于“趁年轻试一把”、“再不疯狂就老了”的鸡汤 。
“浮躁”,是当时张浩对2015年北京毕业季的直观感受 。因为手里握有一定资金,所以张浩还有投资人这重身份 。
他还记得自己最忙碌的一天——忙着见来找投资的学生创业者,“从早到晚,每个小时见一个 。”
而这些创业者,许多才大一大二,更有甚至从一进大学就在就在筹备休学、写BP,连要做什么行业、盈利模式都没想好,就夹着一本创业指导、成功学的书,开始混迹创业圈 。一些还没脱离学生气的孩子,故作老练的对他说,“今天就是来认识一下的,看看有没有什么创业机会 。”
“这帮没经验的学生完全都是瞎搞 。”张浩评价,但猛然想起自己也才脱离学生身份不久,他补充了一句,“这些大一大二的,就是为不想读书找借口 。”
而张浩还记得,那年学校附近的书店,最畅销的书类莫过于创业、销售的类别;而《乔布斯传》,光那年生日,他就收到了3本 。
也是在生日那天闭眼睛吹蜡烛的时候,张浩许了一个“创业成功”的愿望,说出这个愿望后,有人问他如果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
一直自诩为对市场足够了解的张浩耸耸肩:“我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
“还没毕业,就有无数人邀请我当老总”对于2015、2016年的记忆,杨婷有些模糊了,她只记得那年是红色,是那种万事都火热的感觉 。
当时准备出国读研的杨婷,收到了许多邀请,“都是邀请当合伙人的 。”
其中还有一家画册做的非常精美、印了许多高大上合作案例的文化传播公司,邀请杨婷当总经理——这家公司窝在武汉光谷的住宅区里,“加上总经理才两个人” 。
职场|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文章图片

图 | 曾经有许多创业公司藏匿于武汉光谷的住宅中
事实上,22岁的杨婷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她甚至没有实习经验 。
“为什么选我?”在那家皮包公司的创始人打来第5个电话的时候,杨婷终于问了 。
原来对方不仅希望杨婷能成为公司的CEO,“还要兼任法人” 。
对方解释,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本地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一些免息贷款、低税政策和数万元不等的创业补贴,这些补贴申请几乎没有门槛 。
“只要企业法人是大学生应届生或毕业两年内的、申报人名下只有一个公司、创业项目和专业背景挂钩即可”,他们希望杨婷能当一年的法人,帮他们申请到补贴和免息贷款 。
面对杨婷的迟疑,对方表示愿意和杨婷签订“阴阳合同”:阳的是公司转到杨婷名下;阴的是公司一切经营后果仍由原法人承担、并给杨婷5000元的酬劳,“你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到时候用你名义申请,你签个字就行了 。”
杨婷这才发现,确实对自己发出“合伙”邀请的,都是文化传媒类的公司,那些人都会问杨婷同一个问题:”同学,你的名下没有公司吧?”
想到身边许多还没毕业的学生,已经成为了各种“总”,杨婷有些心动 。对方似乎是察觉到了杨婷的动摇,发出邀请,“周六有个创业路演,要不你看看了再做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