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880元的理财课,让我成了“双亏”青年( 四 )


1月10日,新浪财经报道这则报告后,微博评论点赞第一条的是:年轻人亏不动了 。
年轻人的基金信仰集中破灭,基圈里稳扎稳打的还得是中年人,这事儿在我家体现得淋漓尽致 。
几个月前,我妈给我打电话,宣布她开了证券账户,也开始买基金了 。
我问她买的是什么?她不知道,那哪个板块呢?她不知道,对应的基金经理是谁?她还是不知道 。唯一确定的信息只有一条:对接人是朋友的女儿 。
这样的“一问三不知”让我的自信指数瞬间爆表,我开始教育她:“你这不行啊,你得研究行业趋势,投资自己信任的板块 。”我妈倒是态度很好,连连表示:没错没错,下次我多问问 。
有了我妈这个“差生”垫底,我上理财课更有劲头了,不仅积极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在群里向老师提问题 。比如场外场内基金的不同时间节点,A股、港股和美股投资风格,北交所未来的走向 。
现在看看这些问题,鸡肋得我都替自己尴尬 。但当时,老师在群里一本正经地在我解释,解释完其实我也没太搞懂,然后又一知半解地,跑去给我妈“再教育” 。
怀揣着为家庭负责的使命感,我还添加了我妈朋友的女儿,一位专业证券从业者 。交流中,我自信表达见解,比如她应该给我妈买中概股,对方总是沉默——现在看来,那是一种礼貌 。
“她还是太保守了,中国可能脱离互联网吗?这个时候可是抄底的好时候啊 。”某天上完课,我在电话里和妈说 。我妈表示认同 。但幸好,她在行动上选择了信任别人家女儿 。
等到冬天,我闭麦了,原因是我好像没钱继续定投了 。等到冬天,我看了一眼,我和我妈的账户,投资收益率都是接近30%,只不过人家的是红的,我的是绿的 。
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停止定投 。只要不下场,我就不会输 。这是我最后的倔强 。
直到前几天,同事群里发了一个广发证券关于稳增长政策的分析:
“房地产是经济体的大儿子,科技创新是经济体的二儿子,新能源是经济体的小儿子,消费时经济体的女儿,医药是经济体的女婿 。”最后的结论是:都是亲生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差异 。
我认真读了两遍,抬起头来困惑发问,女婿应该不是亲生的吧?我开始意识到,中欧医疗可能短期内都没戏了 。
那天,我把我从报课到买基金的故事讲给了同事,其中一位同事听完,问我要来了账号和密码,也去听了两节课 。她也困惑了:“这不就是百度百科的整合吗,也能卖钱?”
我心虚回应,还有人花6000块报进阶课呢 。
但从那以后,当我拒绝和她拼单网购,宣称自己是反消费主义者,她就会说:买财商课之前你是的 。但现在你不是了 。你只是一枚被割了韭菜的“双亏青年” 。
在时间的朋友出现之前,恐怕我都无法反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