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技冬奥:“全项目参赛”背后的中国创新与上海智慧( 三 )
有科学家认为,“大脑训练”是竞技运动训练的未来。目前,该技术已被证明可安全用于竞技训练中的短期刺激,至于固定周期性刺激的长期影响,还有待继续研究。
装备与运动员“一体”
减阻、助力、安全、保暖
竞速类比赛中,0.01秒就可决定金牌归属,而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
参考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训练及比赛环境等,“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通过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构建三维空气动力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并自主研发减阻面料,设计减阻结构,进行风洞综合验证,为运动员进行定制研发。科研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姿态、速度特点,制备高性能减阻面料,并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中。
通过实验,项目团队发现:并不是越光滑的表面风阻越小,恰恰是一种有肌理的凹坑结构面料,产生的阻力更小。同时,根据运动员滑行姿态设计的板型,不仅帮助运动员保持姿势,也有效降低了阻力系数。
经风洞测试验证,与现役冬季项目比赛服相比,该项目自主研发的多款比赛服,如最佳姿态速滑服比海外采购的产品减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减阻率超过10%;根据高山滑雪项目各小项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细化有关比赛服设计,其最大减阻率超过9%。
“护”与“暖”也是装备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在雪上项目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傅维杰与北京服装学院张鸣雯博士,联合探路者户外装备公司等,采用损伤、创伤场景视频图像重建技术和三维构型理论设计与应力计算分析,结合防护类材料低温表现,根据雪上项目中国运动员的体型特征、动作姿态,以柱状阵列形式的护具形制设计思路为主,配合应用双层复合材料组合,定制出灵活度高、身体贴合度好、低温下保持柔软状态的防护护具。
在高山滑雪国家队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国家队的日常训练中,这些护具有效帮助运动员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训练安全性。其中,高山滑雪护背为马甲式,被称为“麒麟甲”。在考虑护具轻量化、佩戴舒适化的前提下,“麒麟甲”内部防护层能有效缓冲低温(-20℃)撞击时的冲击,并应用于运动员日常雪上训练,以降低运动时发生严重冲击创伤的风险。
在保暖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刘一涛联合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等,采用三维胞腔体型重构技术,以中空微米纤维作为“羽杆”、超细纤维作为“绒毛”,设计、制造出具有类似天然鹅绒结构的人造保暖材料。该材料具有丰富的微纳米孔道,可锁住大量静止空气,防止人体热量以传导及对流形式散失,具有优异的保暖性能。
与天然鹅绒不同,这种人造保暖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可有效抵御雨雪侵蚀而不会出现受潮板结、保暖性能下降的问题。使用该人造保暖材料制作的“堡垒”综合保暖服装,可保障穿着人员在-30℃的极低温环境下持续作业180分钟以上,并兼具防风、防水、透气和多功能高效防护的特点,已全面服务于冬奥会中国运动员的日常耐低温保障。 (杨馥溪协助整理)
编辑:王布米
推荐阅读
- 瑞声科技|红米K50电竞版最大看点?实测揭秘「安卓第一4D振感」,摸完馋哭了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供应链管理|外媒记者:北京冬奥闪耀科技之光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