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鼎典美育贾丽芳】
育儿讲师
2岁宝宝妈妈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主题: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背景:小北开始“打人”了,家人很焦虑
提问:打人是孩子的攻击行为吗?
宝妈宝爸的担心:孩子开始有社会交往时,孩子会不会受欺负,如果周围的小朋友打人,我的孩子会不会跟着学?如果我的孩子开始打人时,我该如何处理呢?攻击行为备受家长关注,一但周围出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进入家长脑海的警戒名单,自家娃出现此类行为,更像是触碰红外警报器引起家长的担心和焦虑。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打人”
1别的小朋友拿了自己的东西
2妈妈抱了别的小孩
3看到有人违反规则
提问:这些打人都是攻击吗?
解答:打人只是孩子的一种肢体语言,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他的语言能力不足以清晰的表达他的观点和需求时, 通常会本能原则用肢体去表达意图。例:制止或吸引他人注意,孩子并非有意的通过这种行为去伤害别人,而是传递某种信息。
“打人”并非都是讨厌或者拒绝,还有可能源自于喜爱。
结论:上述的“打人”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攻击行为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情绪表达越来越直接,性格外放,社会交往越来越主动,孩子常常会因为和小伙伴直间发生的不愉快而大打出手,甚至咬人通过这些来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这样就构成了攻击行为。
家长如何做:不扣帽子,不贴标签
孩子攻击行为的产生:孩子处理情绪知识方法欠缺、解决冲突技能匮乏。它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产物,是不可能避免发生的。
给予家长态度:不必过分担心惊讶。
提问:乐励与惩罚能够制止攻击行为吗?

【家长认为】
奖励可以稳固正向行为惩罚可以消除 负面行为
奖励惩罚教导模式完全没有顾及人的情感体验,完全忽略了惩罚带给人内心的压抑而导致的对抗,而这种负面情绪恰恰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孩子受困于自己糟糕的情绪时本就感到无助。此时如果加以惩罚,孩子会感到委屈及对成人的失望。你无法要求孩子配合你,通过改变自己去满足成人的期待。与生俱来的本能会让他首先呵护自己的内在平衡,加倍把外界接收的的压力反弹回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长期的攻击行为从何而来?
1孩子自身情绪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2外围环境:孩子成长环境不断出现暴力行为或攻击性语言发生。包括家庭成员/伙伴/影视传媒的画面,都会引起孩子的效仿。
宗上述孩子心理:攻击行为是合理的,符合社会期望的。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给孩子创造一个温和有善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当家庭传递给孩子是温和友善,孩子小伙伴偶然发生攻击行为,孩子也不会效仿。
2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状态。 攻击行为来源冲突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无论冲突或大或小,对于孩子来说是难以化解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孩子需要家长接纳他的情绪,帮他镇静下来,而非评判对错。
3让孩子发掘更多的宣泄渠道。孩子掌握了正确发泄情绪的方法,情绪得到宣泄,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方法:自我冷静/倾诉/运动型游戏/绘画等
情绪处理的学习可以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要善于把握让孩子有更多的练习和摸索最适合自居的方法。
4引导孩子冷静处理根端。在孩子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自己捋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在冲突点上共同讨论友善的替代方法。
收获:让孩子多了社会交往的智慧,很好化解小伙伴之间的冲突,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重新搭建友谊。
聆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人”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聆听感悟】
每一次聆听都会有新的收获,拓宽自己亲子教育的认知,从两岁宝贝的阶段情绪处理表达“打人”延伸到孩子情绪处理,让我深刻的感受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必有其原因。孩子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使,每一个天使天性善良而温暖,他们来到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这些先到者多多关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