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天,孩子给我上的课

场景一:新学年开学了,孩子进入一年级,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名牌卡放在桌子上,在和孩子一起制作时。
我时不时地说“不如在这里画个爱心啊。”
“你刚刚是说要在外面加个边框吗?我觉得画一个边框不好看,不加边框更好看。”
“你可不可以把字写得大一点呢?”
后来孩子一脸挫败,写字写的越来越没劲,也不想自己画了,我却继续无知地说教:“你的名牌你要自己做啊,来自己想想怎么画。”……
不难看见我的非直接否定信息里透露了如许多对他的不接纳,那些隐藏在我积极建议和行为下的信息——
“你没法自己画好一个名牌”
“你需要我的协助”
“我不相信你的判断”
“我不希望这次名牌卡搞砸了”,等等。
看,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自主性的缺少和彼此间的争执。
很多家长都知道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当他如是的时候,他对另外一个人的接纳性,就成了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关系里,另一个人可以成长、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向着心理健康的方向前进,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或能将潜能发挥到极致,等等。
【开学两天,孩子给我上的课】“嗯,在这一点上我做得很好,我常常鼓励孩子,基本不说否定他的话,也常常询问他的意见。” 在我思考今天的事情之前,我和很多妈妈一样,认为自己对孩子挺接纳的,并没有说过特别打击孩子的话呀。
然而除了语言信息,我们还有很重要的非直接语言信息,在透露着我们对孩子们的不接纳。
成年人常常不能够对孩子袖手旁观,我们会闯入孩子的房间、介入他们的思想,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并且无法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这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恐惧和担忧,以及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
父母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提醒下可以有所学习, (“城堡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会感到不舒服,(“把城堡建立在离水远一点的地方,才不会被海浪弄坏。”);
父母希望能以孩子的成就而感到骄傲,(“看看科迪建的这个完美的城堡!”);
父母把成年人教条般的是非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你的城堡不应该有条护城河吗?”);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密切的期待,(“你用整个下午的时间来建那个东西,这样你什么也学不到”);
父母过度地关心他人对孩子的看法,(“以你的能力,你本来可以建造出一个比这个更好的城堡”);
父母希望孩子感到需要他们,(“让爸爸来帮忙”),等等。
也许,在孩子进行某项活动时,父母不插手就是一种很明显的传达了对孩子的接纳的行为。但是我们多半无法允许孩子这种“自由”,这一课我知道了拥有不干涉的态度真的很困难,我们需要加强接纳孩子的训练。
场景二:第一天放学回来后,询问和了解孩子的第一节课情况,孩子说:“语文课不知道讲了什么,因为我去拉粑粑了。”
我不太相信,又旁敲侧击的询问了,是吗,你是怎么和老师说的呀,一直在拉吗,有没有老师去看你啊。
他煞有其事地和我讲了他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和他模拟扮演了一番,他演老师,我演他,情况和台词呢,他都描述清楚了。于是我也深信他第一节课“光荣”地去厕所蹲了一节课。
然鹅,到了晚上,他和我说:“妈妈,其实我没有拉粑粑,我是骗你的。”
我彻底懵了,后来和老师求证了一下,老师反应确实没有去厕所,但是也没有好好听课,不知道讲了啥也正常。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件事情,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要编拉粑粑的故事呢?
1,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部追问我上学的情况,我烦死了。
2,哎呀,不知道语文课讲了什么,大家问我我答不上来啊,我得编个理由为啥我什么都不知道。
3,你们在开学前两天谈论的都是学校厕所和怎么拉怎么擦,还给我特训怎么蹲着拉粑粑和擦屁股,我就给你们开心一下吧,要是告诉你们我在学校第一天就成功拉了粑粑是不是很好玩。(因为没有在蹲厕拉过,所以开学前我们全家都比较担心他的如厕)
对于1、3,看来我们得再不动声色一点,不管对于他的学校如厕还是他的第一天入校,都不能给孩子带来我们无比无比期盼或无比无比担心的明显感受,他会不自觉的防御和在意。
那么对于2的影响,主要就取决于我对他没法回答不知道学了啥,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时的反应了。尽管我已经自认为相当无所谓他到底怎么回答了,但是他还是感到了压力。
我在我的“喜乐家庭”群里分享这个事情的时候(在这里也欢迎大家有兴趣加入喜乐家庭群的小伙伴们留言我进群),有位伙伴向我提出了个问题,这也让我到可能还有第四个原因造成他去编这样一个故事。
我群里的小伙伴问的是:“我比较想知道你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 1、在他对你说没有上课去拉粑粑时。2、在他告诉你他是骗你的时。”(必须说一下,这个朋友的提问是非常好的,我们要经常去觉察自己在某个具体场景下时候的具体情绪感受。)
那么我当时的想法和情绪是什么呢?1、我知道他去拉粑粑时,我想的是,哇塞,居然可以自己上蹲厕,自己拉和擦了,了不起啊。2、在他告诉我是骗我的时候,我的情绪是不相信,觉得他说骗我才是骗我的。后面找老师证实后就在想他为啥要这样编。
当我发现自己听见他上课时去上厕所了,心里的开心是大于他对课堂纪律忽视时的担忧时,我发现,我这种过于接纳的反应是不是也同样会导致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他也许觉得妈妈总是会因为我有一个合理切入点而不生气,常常惊讶于我的小发现小聪明,于是他很喜欢去编故事,去做关联。
我想了想这基本属于我的本能常规反应,一个把学业看得本来就不那么重要的妈妈,他课上有没有好好听课、是否表现得很好于我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如果他有思辨时我就会觉得很兴奋。但同样也会造成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辩很重要,所以也会造成他的一些偏差,这个是需要家长去平衡的。
其实每个妈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接纳的是那些在你规划之外的东西,是你得到了某部分就必然会失去另一部分的坦然。
如果觉得不对劲,那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目标和自己言行的匹配度,不是觉得孩子怎么这不行那不足。自己的界限和接纳与不接纳的线总是在变化的,我们需在这个动态中达到自己的平衡,就会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场景三:晚上,小朋友一直不去把阅读书放好,一直不去刷牙睡觉,非常生气,教训了他。理论上,他不听话,不做应该做的事情,不按时早早休息,为第二天上学做准备,似乎家长是有充分生气理由的。但是细想一下我当时的状态,真的只是因为孩子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么,真的没有属于我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吗?
我开始回忆,放学回来后,小朋友说别人都有彩笔,自己没有。我没有太在意,说“还要等你们老师通知买什么样的,后面我们先随便带个自己有的吧。”
后来我看到课表里明天还是有美术课,觉得也不能还是没有工具吧,就又问了一下他,“别的小朋友都有了吗?剪刀手工纸什么的也都有了?”他说是的。这个时候我因为自己需要和他交流,也没有提醒他去放好书、刷牙睡觉,完全在自己的状态里,我很奇怪,就私信问了老师,老师发了要准备的美术用品,很多需要准备的而且要求也很多,并且强调了之前在群里发过,请密切注意群里消息。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委屈,因为自己在关注和响应群里消息这件事上,还真是很上心的。我又问了一下老公,老公和我一样坚定的说,没有发过啊,只知道说等美术老师的要求再去买呀。于是我觉得更委屈了。然后想到还有这么多东西没有准备,现在这么晚了也没地方买,明天早上一早还不知道文具店开门没,心里就开始很烦躁了,而且如果老师早就通知过,其余的小孩都有,明天只有齐绩没有,他肯定也很难过,我又开始郁闷起来,怎么自己之前就没有看见呢,明天齐绩不能好好上课这都是我的问题,还没有地方买咋办... ...,这里面隐现的是我对自己的不认可,觉得自己没有为他做好准备增加了他的不舒适,觉得老师因此不认可我是个积极的家长。
接着我又向老师核实了上课有没有去厕所的事情,老师的回答如上个场景所述,我看了一眼还在那里傻坐着玩的孩子,就把矛头指向了他,斥责他还没有把书放好,不去刷牙睡觉。其实说白了,是因为我自己的委屈、着急和郁闷导致了我的情绪,而无处发泄的我,因着孩子的当时表现不佳就爆发了。
晚上我和先生说,才第一天,我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焦虑和发脾气了,这以后还得了,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同时应该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坦诚地面对自己后,我相信我再次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不会那么的不接纳认可自己,同样,也不会轻易地动怒、不接纳和认可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