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学习笔记 | 微服务架构

前言 本文是对微服务架构知识点的梳理,主要是对《分布式服务架构》一书第一章的阅读笔记整理,旨在从整体上把握微服务架构设计,帮助自己在整体架构上规避与解决问题。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所有情况下,每个任务代表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
微服务架构的通用特性
  • 通过服务实现应用的组件化
  • 产品而非项目模式:微服务架构倡导一个团队应该如开发产品般负责一个“微服务”完整的生命周期,倡导“谁开发,谁运营”的开发运维一体化方法。
  • “去中心化”治理:微服务架构鼓励使用合适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任务,不必局限于编程语言、框架等。更倾向于使用其他开发者已经验证过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 “去中心化”数据管理:倾向于每个微服务使用独立的数据库
  • 故障处理设计:保证每个微服务的容错机制足够强大才能避免集成时的各种问题,比如日志机制、架构及相关指标的实时监控。
微服务架构与SOA
两者都是架构风格范畴,但其关注领域与涉及范围不同。SOA更关注企业规模范围,微服务架构则更关注应用规模范围。
微服务的交互模式
  • 读者容错模式
    • 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对接口改变的容错
    • 推荐使用宽松的校验策略。消费者需要对拿到的消息进行容错性处理,即使拿到的消息发生了变化也不应该直接挂掉,而是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忽略不需要或者未知的部分。
  • 消费者驱动契约模式
    • 服务契约分为:提供者契约、消费者契约及消费者驱动的契约
    • 提供者契约:以提供者为中心,提供者提供了什么功能和消息格式,各消费者无条件遵守这些约定
  • 去数据共享模式
    • 微服务架构,一定不要共享缓存和数据库等资源,也不要使用总线模式,服务之间的通信和交互只能依赖定义良好的接口,一般使用RESTful API或者透明的RPC调用框架
微服务的分解和组合模式
  • 服务代理模式
    • 在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设置一个代理,来对被调用者输出的数据做加工处理
  • 服务聚合模式
    • 场景:聚合服务按一定的顺序调用依赖的多个微服务,对依赖的微服务返回的数据进行组合、加工和转换,最后以一定的形式返回给使用方。
  • 服务串联模式(同步调用)
  • 服务分支模式(服务代理模式、服务聚合模式和服务串联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 服务异步消息模式
  • 服务共享数据模式
微服务的容错模式
  • 舱壁隔离模式
    • 微服务容器分组
      • 案例:社交平台将名人的自媒体流量全部路由到服务的核心池子中,而降普通用户的流量路由到另外一个服务池子中,有效的隔离了普通用户和重要用户的负载。
    • 线程池隔离
  • 熔断模式
    • 类似于电闸,超电流之后会自动跳闸。当服务中有大量的请求超时,可以启动熔断机制,快速失败,防止负载过大压垮服务器。
  • 限流模式(针对服务的突然上量,使用限流机制控制访问的并发量)
    • 计数器(通过原子变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访问次数,如果超出某个阈值,则拒绝后续的请求,等到下一个时间单位再重新计数)
    • 令牌筒(通过一个线程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固定数量的令牌,然后将令牌放入队列,每次请求调用需要从桶中拿取一个令牌,拿到令牌后才有资格执行请求调用,否则只能等待拿到令牌再执行,或者直接丢弃)
    • 信号量
  • 失效转移模式
    • 主要解决被拒绝的请求,方案如下
      • 快速失败,直接通知使用方调用失败,由调用方自己处理
      • 如果有备份服务,切换到备份服务
      • 失败的服务有可能是某台机器有问题,而不是所有机器有问题,例如OOM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使用failover策略,采用重试的方法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实现了幂等性。
微服务的粒度 合理拆分服务。拆的越细,服务的耦合度越小,内聚性越好,越适合敏捷发布和上线
【学习笔记|学习笔记 | 微服务架构】不要拆的太细,要考虑团队建设、人员的数量和分配,因为每一个微服务都是一个团队在构建与后续的维护,分的太细人员需求量太大。
没有必要把每个接口包装成一个微服务
注意事项
  • 永远不要在本地事务中调用远程服务。如果远程服务出现了问题会拖长事务,导致服务器占用太多的数据库连接,让服务器负载迅速攀升,甚至压垮数据库。
  • 微服务项目需要实现自动化的持续部署和持续集成的功能。包括:代码管理、自动编译、发布QA、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准生产部署和测试、生产环境发布等。
参考
  • 《分布式服务架构 原理、设计与实战》--第一章
  • developerWorks 中文社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