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伯格写了一本书——《B选项》,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完全陷入崩溃的状态。在一次亲子活动上,朋友说了一句话:“ A 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 B 选项! ”这就是这本书书名的来历。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最想要的选项不存在,你不得不面对逆境。这样的逆境不仅仅是失去亲人,还包括失恋、身患重病、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工作中的重大失败等等。这些想一想都是几乎无法接受的事情,可是不接受也得接受。那你怎么接受?
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决策问题,而是主观情绪问题。连桑德伯格这样的强人,都克服不了悲伤的心情。
到底怎么克服悲伤的情绪呢?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克服悲伤情绪,你一定要克服心理上的三个 P:自责(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
1.不要自责
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一个非常自然的反应就是责备自己。
书中讲到一件事。桑德伯格有个女性朋友,有一天晚上参加完聚会回家,她看到一个同事需要搭车,于是她就好心送同事回家。结果这个人拿出武器逼迫,强奸了她。这个女性事后报了案,坏人也被抓起来了,但是她陷入一个非常难受的情绪,深深的自责,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当时要送那个人回家。
桑德伯格这时候正好已经知道塞利格曼的理论,她就去安慰这个女朋友。桑德伯格告诉她,任何情况下的强奸,都不是女性的错误。送一个同事回家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自己。这个安慰起到了作用。
其实之前她也一直自责丈夫的死与自己有关,后面证明是因为心脏病发作。
2.悲伤不会永远存在
桑德伯格有一次遇到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太太,就问她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现在感觉怎样,结果这个老太太说还是那么难过,根本接受不了……最后两个女人抱头痛哭!桑德伯格特别担心她的两个孩子会不会从此都不快乐了?
人们常常高估生活打击对自己情绪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心理学家问热恋中的学生,说如果你跟你的恋人分手了,两个月之后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他们都说那我肯定会非常悲惨。然后心理学家又去调查那些真的分手了两个月的人,发现他们根本没有那么难受。
事实是悲伤通常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而且小孩恢复得更快。桑德伯格和她丈夫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习俗跟中国人有点相似,亲人去世,限定悲痛七天。七天之后,尽量恢复正常生活。桑德伯格在十几天后把孩子送回学校,自己返回公司工作,仍然感到非常难受,感觉根本不能正常工作,但是在公司里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她暂时忘了悲痛。
人其实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会尽量让我们感受好一点。平复悲伤,就是这个系统的作用之一。
3.你遭受的打击不是全方位的
人刚刚遭遇不幸的时候,会认为不但这件事情是个灾难,而且自己所有其他方面也完了,天塌了,日子根本没法过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桑德伯格只是失去丈夫,其他方面并没有失去什么。
应对这种情绪的一个方法是多考虑生活中好的方面。桑德伯格意识到,自己虽然失去丈夫,但的确有很多庆幸之处。她作为企业家很有钱,家里的经济状况没有受到丈夫去世的影响。而在美国,一大半妇女在失去丈夫之后会面临重大经济困难,有的不得不从自己家原本的大房子里搬出去。桑德伯格一家的健康状况也很好,而且还有一大堆亲朋好友帮忙。
还有一个考虑问题的方法,就是这个事情其实还可以更坏!她朋友提醒桑德伯格,如果当时丈夫是在开车接送你两个孩子的路上发病,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桑德伯格一想那太可怕了,可能三个人都没有了。再大的不幸,也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
所有这些办法,都是为了帮我们快速从不幸中恢复心情。事实还是这些事实,但是这些方法可以让人更好地看待事实。你可以说这都是自我安慰,但以我之见,这些方法的确能让人看问题看得更全面,也更客观 —— 大概也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想开点”。
而且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有很多研究表明,一次失败的考试,一次糟糕的推销经验之后,如果当事人能够从这个“三个 P”的角度平复心情,他们下一次努力的表现就是会更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帮助了那些陷入悲痛不能自拔的人。
桑德伯格说,抗打击能力就如同肌肉,你可以通过锻炼让它更强大。而这些科学的方法,就是你锻炼的指南。
【B选项】最后以俄国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结尾:当时普希金自己正面临重大逆境,但是没有自暴自弃,还给女友写了这么一首诗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