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传》之社交货币|《疯传》之社交货币 | 为什么我的文章就是没人读()

读《疯传》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一家乙方的新媒体公司工作,每天被阅读量,打开率,互动量折磨的死去活来,甚至有一种深陷泥潭的感觉,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写的文章没有人看?
我想这是很多新媒体人的困惑,文笔不错,排版ok,视觉够专业,产品自然过渡,总体而言没毛病,可就是数据上不去。人家发个笑话都有好几万的阅读量,我们精心写了一周的文章,却连1000都过不去,不甘心,非常不甘心!搞不懂,非常搞不懂!
我是小白出身,凭着对文字的一腔热血转行,可后来发现,给别人看的文章跟自己写文章完全是两码事,尤其是作为乙方的时候,不是你想佛系就可以佛系的,必须用数据说话!为了突破瓶颈,我看到了这本书。或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某个说法:你越想成为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我越想文章被传播,上帝都把这本书推给了我。
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也有很多人看过,不知道是否有人真的因为这本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反正我的革命尚未成功,但是我很想跟大家聊聊这本书里的想法以及我对“不成功”的分析。如果你看这篇文章只是想学成功的经验,那不好意思,可能不能如你所愿;但如果你想打开点营销思维,得到点启示,规避点错误,请耐心地看下去,因为我真的在很用心地写这篇文章。
这本书可以说是分为6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一个原则,这是由作者总结出来的事物得到疯传的STEPPS原则。STEPPS分别可以拆分为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诱因(Triggers)、情绪(Emotion)、公共性(Public)、实用价值(Practical Value)和故事(Stories),接下来我将一个个对这些原则进行解释,并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流量情况说一些自己的理解,也欢迎阅读这篇文章的你留言一起讨论。
因为内容比较多,我会分因素写6篇,否则文章太长,估计没多少人愿意一直读下去,以下是第一篇:
01.
社交货币
关注前两个字:社交,社交需要什么?需要可以交流的话题,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话题呢?根据《人性的弱点》这本书里的观点,任何人都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一种重要感(The desire to be important),引起别人自主分享的话题一定是对他们自身有益的话题,正如《疯传》中所说:人们倾向于分享他们所见到的能对自己有益的事物,自由表达和披露信息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奖励。
现在很多自媒体人在选题时喜欢用“热点”,通过“抓热点”获取流量。的确,热点确实能相应地带来一部分流量,但是对于很多企业的公众号而言,他们并不喜欢热点,他们会觉得热点跟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更想通过公众号传达更多的品牌信息和形象;而且,即使用了热点,似乎还是很难有大的突破。
论趣味性,企业公众号输了;论流量,企业公众号又输了,可是这只能怪罪企业公众号的调性问题吗?
其实,我们应该通过热点去分析本质,为什么会成功热点,因为其中的什么信息引起大家讨论和分享的欲望,是什么信息让分享者产生自我的优越感?找到了这个,你才是真正找到了选题的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
举例子:华为投诉美国政府事件
华为投诉美国政府,网友大呼“支持”,公众号里几乎超过一半的号都在写这个内容,但10W+阅读量的也就几个,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有的号可以火,有的号却还是无人问津?是粉丝基数的问题吗?是你写的不好吗?是发送的时间不够及时吗?
我承认有上面几点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都不是全部。
人民日报上发的,10万加的阅读量加上成千上百人的讨论,光“好看”就有几百人点;可是一个电商企业,也借势写了该事件,顺便推荐华为手机,当天阅读量只有500多,无人点“好看”,留言只有1条。
事实上,电商企业的文章就是根据人民日报的新闻内容进行撰写的,除了下面的产品广告,事件的描写没有太大差别,那为什么阅读者的反差那么大?
因为人的虚荣心在作怪。分享和评论人民日报的内容,会向周边朋友展示出一种“我关注时事”的优越感,代表我是一个有格调,有想法,不落伍的人;而电商企业的公众号,能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商品信息,用户的身份成为了一个买家,并没有资讯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感。
采用同样热点的另一个电商企业,却获得很好的反响,因为他们把内容偏向了“优惠福利”,为用户创造了”买家的自豪感”,事件成为了辅助,让用户了解优惠信息的同时get到事件,用户将福利转发给朋友,不仅有作为朋友“有福同享”的自豪感,更有分享事件展现自己关注点的自豪感,所以自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理解没有,其实蹭热点没有错,但是要与自己的用户特性做结合。结合不是说自然过渡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更多地考虑用户的感受,你要想的是,这篇文章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你是想通过热点博眼球,还是把热点作为福利的一种反馈给用户,不考虑清楚了,一切都是自嗨。
【《疯传》之社交货币|《疯传》之社交货币 | 为什么我的文章就是没人读()】什么样的事物可以成为社交货币呢?以下是《疯传》这本书里的一些总结:
非常规事件:被认为是一种超乎想想想并引人注目的事件。比如皱眉头可以消耗卡路里吗?蚂蚁可以举起超过自身体重50倍的重物吗?因为事件新奇而激发了人的好奇心,谈论这类事件会显得自己“知识渊博”,会容易获得别人的称赞,而人性是渴望被赞美的,自然能引起传播;
神秘和争议:对于不太了解的事物或者说有争议的话题,你会怎么做?是不是会先问周边的亲人或朋友,而询问也是传播的一种。一旦话题被扩散,越来越多的人的意见阐述出来,矛盾点被扩大,那么引发的讨论就越多,自然影响力也越大;
获得激励:为什么玩游戏的人总是停不下来?因为游戏闯关可以获得激励,内心获得极大满足,正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游戏的本质是帮助我们获得比别人更优越的社交货币,等级越高,越显得自己聪明和睿智。一旦内心自我感觉力量好,人就会忍不住“炫耀”,而炫耀便带来了传播。
稀缺性和专用性:如果商品难以购买,就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果某些服务或产品只特供给部分人群,就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和向往。饥饿营销算是从其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营销方式。稀缺性和专用性会让人产生归属感,从而激发他分享的欲望。假设你买到了别人买不到的口红色号,是不是就很想告诉别人这个消息?
不少企业喜欢用“福利”去引起消费者注意,期初还有效,时间长了,即使放出更大的福利却还是没什么效果,为什么?
因为你还没有为自己的产品找到真正引发用户分享的价值,用户分享产品,是产品给用户带来了自我优越感,分享的是产品本身,可如果总是通过价格刺激分享,那就变成了买卖,用户分享的动力来自你的“福利”,你给多少福利,我宣传多少,而产品便不再重要,自然失去了分享的欲望和产品本身的价值感。
以上即是我对社交货币的理解和一点个人分析,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启发,也欢迎大家来补充和讨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