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绛遇上张幼仪

当杨绛遇上张幼仪
文章图片
主角不是林徽因,但她也是我喜爱的女子 如果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再多的劝慰都是徒劳。只能饱含深情的凝视对方,希望能够体味一丝温柔的目光。
【当杨绛遇上张幼仪】我想这就是杨绛先生遇上张幼仪先生的场景。
先生,是民国时代对令人尊敬的女子的尊称,我觉得称她们为先生一点也不为过,不仅如此,更令我敬佩的是她们对待生活的苦难,倔强、不屈服,而又依然温柔的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出身名门,都渴望新知识的的杨绛和张幼仪,在家庭教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回馈。杨绛的父亲非常支持她能有自己学术建树,即便是英语翻译这么艰难而困乏资源的阻碍下,杨绛爸爸依然支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金钱上。张幼仪的爸爸正好相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张幼仪的爸爸宁可投掷千金支持家中男儿留洋,不肯支付女儿微薄的师范学费。十五岁之前的张幼仪也是认为女子要陪在丈夫身边,短些见识,是件好事。
这时,躲在柱子后面十二岁的张幼仪看着杨绛成为家人目光的焦点,欢声笑语,齐乐融融地谈论着西方学术时,投以倍加羡慕而生怯的目光。
几年后,两个姑娘都已到了待嫁的年龄。可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此时,情窦初开的张幼仪也期待能一个温柔体贴、玉树临风的男子关怀她、疼爱她。这样美好的男子世间可真有之?有到是有,可他也属于杨绛。
被外国友人说有“恋妻癖”的丈夫钱钟书对于杨绛是倍加珍爱的。水母清华的月夜为两位佳人的初识作画。眉目之间的对彼此的爱怜,含情脉脉,此生唯你。张幼仪隐身于柳枝深处、无人问津。知趣蛙鸣声盖过了她百般压抑的抽泣声……她的初恋在新婚之夜没有正眼瞧过她,冷口甩过一句“乡下土包子”。
杨绛看见了此时的张幼仪,悄然回避,心中满怀怜惜,却连半个字也说不出来。
“也许,我生了他的孩子,就能赢回他的心。”张幼仪暗暗的发誓。
杨绛和张幼仪都怀孕了,就连同为女人最大付出,也没能换来老天的同等待遇。丈夫钱钟书见杨绛生育时疼痛的样子,再也不忍心要第二个孩子,只劝能和妻子倾其所有去疼爱这个的女儿,再无奢求。隔壁产房的张幼仪挺着肚子,冷着被子。身在异国,早已不奢望那逼她堕胎的浪子能关怀一眼,只祈祷出生的孩子平安无事就好,可是,这都没有得到眷顾,孩子夭折了。张幼仪最后的一点卑微没能得到丈夫的爱护,反倒是变本加厉的践踏。她的生命在苟延残喘,她的自尊在消亡殆尽。
离婚!这一刻的张幼仪不在为任何人,只为自己。1927年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涅槃重生的张幼仪不是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也不可能是任何人口中的“乡下土包子”。就像《伪装者》中有血性的爱国官员明楼说的那样:“我不用别人为我证明,我可以自证。”
张幼仪晚年回答侄女的话“志摩的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中,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
这是倔强的女人最迷人的地方。无论我们的挚爱在或不在我们身边,我都希望他能好好的,同时我也能善待自己,自己也要好好的。
暮年时,昏黄中的长椅上,杨绛和张幼仪都松了一口气,一个人的手颤微微地、轻轻地搭在另一个人的手背上,嘴角微微上扬,静默无言。感谢钱钟书,也要感谢徐志摩,更要感谢倔强而温柔的自己。
一个女人的幸福无关境遇,而是倔强而又温柔的心态去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