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面管教看家庭案例
小时候提到写文章,每每都是茫然、纠结半天,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最后就胡乱写一通,交差了事。几个月前,见到马女神之后,立即被吸引,结果没有聊几句就答应了给公众号投稿,心理想着也不是件大事,写写文章对我现在的自由讲师身份来说也比较容易。但不曾想,坐下来准备写文章时,小时候的种种状态又出现了,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坐在电脑前面许久,也打不出几个字来,最后感叹一句:理科生不擅长写文章!起身,走人。
不过答应的总是要做到的,所以在女儿开学之后,还是定下心来,想想写文章的事情。一直都没有特别的思路,不知道要为公众号写些什么。昨天早晨又帮人做了一个个案指导,从中引发了很多的思考,也觉得自己对这类问题比以前能看得更透了,想着就在各位大神面前班门弄斧一下吧,就把我对这个个案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本人,自由讲师加教练一枚,现在是正面管教家庭讲师,和父母教练;日常开设正面管教相关课程,喜爱做个案指导。下面案例引用的是客户咨询的个案,有关客户隐私以及回应的部分都不会体现在上面,只陈述具体事情,以及我的思考。
具体案例:豆豆(化名),大班男童一枚,学小提琴已有一年多,平时都是妈妈在陪练。最近好几次拒绝练琴,妈妈找孩子谈了40几分钟无效。昨天在家练习的时候,练完第一首曲子后,又表现出不愿拉琴,开始哭泣,在妈妈的鼓励下,边哭边拉琴,经过80分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本来可以20分钟完成的练习功课。爸爸呢,一直在旁边观察,觉得这种状况不对,但又无从下手,所以来请教方法。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家有琴童的父母,第一反应是不是说我们家也遇到过,或者正在经历?我身边家里有琴童的朋友们,全都遇到过,不同的是遇到的时间早晚,有的在孩子刚开始学没多久,有的在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甚至在孩子获了奖、状态很好的时候。大部分人和我聊起这事情的时候,都是无比的无奈,觉得自己什么方法都用了,家庭成员也都和孩子沟通过了,就是不见改善。
孩子方面
我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都会先问两个问题:“你孩子学琴是自己选择的还是你们帮他选的?孩子不愿意练琴的时候,你有没有和他沟通过、了解他不愿意练琴的原因?”通过这两个问题,大家觉得我想了解什么呢?我其实在了解孩子对练琴这件事情的意愿度有多高,以及孩子不愿意练琴背后的真正原因。
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知道,做一件事情,意愿度的高低决定了你完成这件事情的态度以及可能得到的结果。意愿度低的,通常相伴的可能就是懒散、拖沓、消极、面对一点困难就说做不下去了;相反,意愿度高的,通常表现出来的就是积极、主动、迅速、想办法解决问题和困难。所以,在孩子开始练琴前、或者开始练琴了,父母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培养、保护好孩子的这个意愿和积极性,只要能维持在高意愿的水平上面,让孩子享受学琴的过程,出现波折的几率就会很低。
但是往往我们的一些行为,比如说:盯着练琴、立刻指出错误、要求纠正、临时安排任务、说教等等,都会降低孩子的意愿,久而久之,就会触发孩子对练琴的抵触心理,表现出不愿意练琴的状态。当然啦,这个只是孩子不愿意练琴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原因还是需要父母和孩子本身去确认。孩子不愿意练琴的原因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甚至是你想象不到的,比如说:今天在学校里面遇到事情不开心了、爸妈没有做约定好的事情、想吃零食了、今儿想偷个懒、想玩一会儿(练琴前或练琴后)、爸爸或妈妈今天说我了、位置不对等等;五花八门,各种原因都有,但他表现出来的就是有情绪、拒绝练琴。这个时候,对我们父母提出要求了,要去关注孩子的情绪,找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才好对症下药。
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给孩子直接贴上标签,比如:懒、不努力、不能坚持等等。如果你带着这种标签去看待孩子、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结果往往就是你不能接受的。我这边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给到父母去面对、改善、解决这问题,但关键是你要把孩子当成和你一样的人来对待,他会有想法、情绪和决定,你要带着好奇心去了解你的孩子。
妈妈方面
最早的时候,我做个案咨询时,基本上就到上面为止了,觉得让爸妈这样去做就OK了。但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并不一定效果会好,因为爸爸妈妈们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到、需求没有被满足。在这个案例中,就如同大部分家庭一样,豆豆练琴也是由妈妈来陪伴的。那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肯定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也会有很多的东西沉淀下来留在了妈妈身上,在潜意识里面影响着妈妈。
同样我会问问题,问:“豆豆拒绝拉琴时,妈妈是怎么和孩子谈的?40几分钟都谈了什么?豆豆拉琴哭泣的时候,妈妈是如何鼓励他的?”就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了解到妈妈是如何看待拉琴这件事情的,妈妈做事情的大概方式,以及在练琴这件事情上,妈妈的情绪状态和需要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其实是无意识中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不能坚持、懒;所以她和孩子沟通的40几分钟当中,一直在说服孩子,当说服无果的时候,妈妈内心也很无助和无力。而在晚上练琴的时候,爸爸认为妈妈当时一直在鼓励孩子,其实不是这样的,妈妈一直在尝试说服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我们约定好的呀,你要坚持。”这可能是我们大人会常认为的,约定好的就要执行,这句话最多表达了对孩子的提醒,但不是鼓励孩子;“你要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在对孩子施加压力,背后就是我们对遵守约定有需求,这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这需求的背后还体现了我们惯用的思维逻辑方式。
【从正面管教看家庭案例】所以在和孩子发生冲突、或者沟通困难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无助无力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省事一下自己,我这个时候的情绪是什么?我需要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让我们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想办法去满足我们的需求、去接纳自己的状态。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一下,当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更多、满足自己更多的时候,他对周围环境、生活的包容性更大,能更好地和环境当中的人、事、物相处。
爸爸方面
那孩子和妈妈这边都提过了,在这个事情当中,作为来寻找帮助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没错,我还是会先问问题:“妈妈在陪豆豆练琴的时候,爸爸你在做什么?看到了豆豆哭、妈妈在旁鼓励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怎么想?你做了什么?”爸爸当时站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能大概看出爸爸做事的风格,在家庭教育当中爸爸所处的位置,甚至爸爸和妈妈的夫妻关系是怎样的,爸爸需要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在这个案例发生时,爸爸是个旁观者,但没有观察得很仔细,只是捕捉到了一些内容;等咨询完回去的当天晚上,爸爸观察得非常仔细,并和妈妈两人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了妈妈的无助情绪,并决定以后要多陪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爸爸是非常爱这个家庭,也愿意协助、支持妈妈。爸爸的需求可以猜测是家庭和谐、幸福安宁。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的爸爸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家庭的,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表达能力的受限、以及夫妻沟通当中的矛盾点,让爸爸更多地成为了旁观者,他们的需求主动或者被动地被隐藏了起来。这个是需要我们警觉的。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最为稳定,孩子、爸爸和妈妈各占据了一个位置,如果爸爸在这个位置上缺失了,那三角形就会变形,甚至变成一条直线,那家庭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问题就会出现了。所以,希望爸爸们都多多融入到家庭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的爸爸们有那么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也请我们的妈妈和孩子们帮他一把,让他融入到家庭生活当中来。
在面对困难、冲突的时候,正面管教当中经常会提到三个尊重: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当下,我们也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思考。不知不觉歪歪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想分享,但是怕收不住了,就先到这里吧,祝大家生活幸福!
推荐阅读
- Docker应用:容器间通信与Mariadb数据库主从复制
- 一个人的碎碎念
- 我从来不做坏事
- 从蓦然回首到花开在眼前,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 西湖游
- 改变自己,先从自我反思开始
- leetcode|leetcode 92. 反转链表 II
- 从我的第一张健身卡谈传统健身房
- 自媒体形势分析
- 操作系统|[译]从内部了解现代浏览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