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 | 如何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

随着年纪增长,可能性逐渐收缩,我时常怀疑自己的发展之所以事倍功半,主要原因在于,我在年幼之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
【教育|教育 | 如何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本来还想趁机批判一下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后来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闭嘴。有兴趣的人可以比较一下民国时的大学生与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现在的大学生基数和比例都很高,而民国时期的大学生,要么是出自富豪之家,要么自己本身天赋异禀。所以,我当年接受的低水平的学前或中小学教育或许是平均主义或者普及教育的代价,因为教育的门槛低了,而精英教育所需的师资却跟不上。学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业上,这是现实,很多学校试图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去搞素质教育,我认为几乎不太可能有效。一个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之外。一个孩子要想建立起完善的基础知识结构,比如文化、历史、科学、社会等等,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广泛涉猎,仅仅靠课堂上的以应试教育导向的讲授很难实现。课外阅读、旅行探索、博物馆体验、学以致用等等,才能逐步形成孩子完善的基础知识结构。
这种基础知识结构有什么用么?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我之前在北京上大学,与北京同学相比,我能明显感觉到,考试或者课业方面,差距不大,甚至在应试上还略占优势。但是,基础知识结构差异明显,我对学业之外的事物和环境缺乏足够的感知力和敏感度,不自觉地将课本知识与世界割裂开,不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历史就是历史,地理就是地理,物理就是物理、经济就是经济,仅此而已,不能把这些知识系统性地变成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升入大学,乃至毕业,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越来越强,单一的应试能力逐步没有用武之地,这个时候,一个人用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武器,不再是逻辑严谨的解题方法,也不是应付考试的三段论,而是真正被自己消化吸收的知识。而能否真正的消化这些知识,融汇变通地把这些知识为我所用,就需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结构帮助你从小建立起认识和改变世界所需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科学基础,让后来所学的专业也好、技术也好,都能在这个基础上搭建起有机的体系,而不是僵硬地堆砌。比如,一个学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如果他没有一点营养学常识,也没从来没有见过别人怎么制作豆浆,他恐怕不会成为九阳老板那样的发明家,再比如,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却不懂历史,他恐怕也写不出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我时常羡慕和敬佩那些成功的创业者,而自己空有不错的学历和平台,却未有创业眼光,为什么?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在观察世界和分析事务关系时,时常感觉捉襟见肘,顾及不暇。
可能会有人举出寒门贵子之例外,我认为这是可以发生的,因为人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只要自己天赋不错,又肯主动去学习,总会找到资源。但是,对于主动性不强,又没有太高天赋,如果再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去引导,全靠孩子在学校学那么点东西,这对一个孩子成长很不利,哪怕他学习还可以,但他的基础知识结构很可能薄弱不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后来发展不太好的原因之一。
以我毕业多年的浅显意见,人在小的时候,学业并不是最关键的,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广泛涉猎应试之外的书本或书本之外的知识,逐步建立起没有短板的基础知识结构更重要。以色列建国短短六十多年,成为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与其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犹太人从小就要学习《托拉》,这部犹太教经典是一部结合了历史、文化、地理、语言、宗教等多方面的大成之作,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帮助犹太人从小就建立起完善的基础知识结构。我们也有四书五经,后来开始新文化运动,我们逐步建立起自成体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学校教育水平无疑在逐步提高。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学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和自我学习对于建立起人的基础知识结构有更大作用,而家庭教育和自我学习,除了部分条件达不到的原因之外,我们的重视也很不够。我们需要大大地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结构,它至关孩子一生的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