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宾大教授劝告优等生(读书不要太拼!)

孩子该花多少时间学习?
是不是该让孩子课后多参加补习班,多做作业,争取在班里拿到前几名?
是否该限制孩子花在功课上的时间,留点时间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对于这个问题,宾大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有一个看法——不要太看中成绩单,读书不要太拼!
格兰特是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曾连续四年被评为“沃顿最受欢迎的教师”,他的处女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曾经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格兰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专栏叫《全A生的误区》,主要思想是:大学生读书不要太用功,因为学术成绩只能反映读书考试的能力,并不能衡量领导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商等职场中需要的综合能力。
格兰特说:“事业上的成功很少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更多的是找到正确的问题来解决。”
格兰特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来证明,在大学生毕业后第一年,学校的成绩和工作业绩之间的关联很小,再过几年,两者的关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谷歌员工中,刚大学毕业2-3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大学成绩对在公司的业绩毫无影响。当然,前提是你的大学成绩不能太糟糕,如果都不及格,连跨入谷歌的机会都没有。
格兰特还引用了1962年的一项经典研究,一个心理学家团队追踪了美国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师(以下简称“创意建筑师”),并将他们与技术熟练但创造力相对较弱的同行进行了比较。
心理学家发现,创意建筑师的一个特点是成绩不均衡,他们的平均成绩是B,但在感兴趣的课程中,他们可以拿到A。按照通俗说法就是偏科严重,感兴趣的课学得特别好,没兴趣的课就一团糟。
偏科虽然让创意建筑师在大学里的成绩一般,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却让他们大获成功,登上了职业金字塔的顶端。
一些在大学成绩拔尖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虽然也能获得成功,但是很少有人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就是因为拔尖的学生通常善于适应系统,而不是革新系统。
格兰特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史蒂夫·乔布斯高中的GPA是2.65(满分是5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埃克塞特大学(TheUniversity of Exeter)的平均成绩是C,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莫尔豪斯学院(MorehouseCollege)本科四年只拿到一个A。
格兰特认为,如果读书只是为了一份完美的成绩单,那么学生可能选修相对容易的课程,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如果能容忍偶尔的B,就可能选择更有挑战的课程,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培养自己的韧性。
对于那些比同学花更多时间学习的全A生,机会成本也很大——失去了与同学建立终身友谊的机会,或者加入各种俱乐部,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格兰特透露自己的大学平均成绩是3.78,回头去看,他一点也不希望自己的成绩更好看。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宁可花更少时间学习,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喜剧,或者跟同学深夜畅谈生命的意义。
格兰特的观点让我想起几年前去采访时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他提到大学的弊端时就谈到,很多大学生喜欢选修简单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拿高分。
钱颖一感叹说,难道上大学不是为了挑战自己,学习知识吗?如果学自己都懂的课程,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自己也曾经有同样的经历。
2013年,我拖家带口去美国读硕士,那一年我的生活相当紧张,经常写paper写到凌晨三、四点,再胡乱睡三、四个小时去上课,特别是期末考试前,更是熬夜熬得快崩溃。
【这位宾大教授劝告优等生(读书不要太拼!)】当时听到一位老师说:“把所有时间花在读书上是愚蠢的做法。花点时间去健身和社交吧,因为找工作的时候,没人会看你的成绩单。”
当时我还不以为然,心想,竟然有老师鼓励学生不要努力读书,这跟国内的老师太不一样了。
也许是书呆子惯性使然,我还是各门功课努力向A冲刺。
事实是,我有好几门课拿到A,当时拿到成绩激动不已,现在回想起来,却有些后悔。如果时光倒流,我会跟格兰特一样,少花点时间读书,多花点时间认识新朋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还有一个故事。
硕士下学期选课的时候,我决心挑战自己一下,选修了经济学家萨默斯的一门关于全球化的经济学入门课,这位犹太老先生出生经济学世家,曾经当过美国财政部长。他生性傲慢,当过哈佛校长,因为说话口无遮拦,被赶下校长之位。
这门课后来被证明,是我所有选的八门课中最难的一门课,因为作业量奇大,每周要写一篇小paper,每两周要举行一次小组辩论。
作为经济学0基础的小白,要跟一群美国人,而且还是本科生一起辩论,对我来说真是无比困难的事。
每次写paper到深夜,或者小组辩论插不进话,我心里一百万个后悔:埋怨自己给自己挖坑,选修了这么难学的一门课。
最后,我拼了洪荒之力,只拿了个B,是成绩最差的一门课。但是当时看到这个成绩还挺开心,庆幸能及格就不错了。
这门课的痛苦经历,反而成为那段时间最值得回味的时光。而且,我对全球化贸易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不仅是大学生,格兰特提到的问题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意义。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在向孩子灌输好好学习的道理,我们的教育系统也会有各种办法奖励努力学习的行为。
为了孩子在学校能取得好成绩,不少家长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晚上做作业到深夜。
但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学习功课吗?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孩子需要的远远不止一份成绩单。如果要列出什么必备的素质,我想还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远不是学习功课能给予或者成绩单能衡量的吧?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提倡让孩子适度学习,再花点时间去培养其他的综合能力呢?
就像我之前推送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如果一门课高于90分都可以拿A,那么91和99之间的差异就是生活的质量
END
欢迎关注我的公号“蜗牛与鲸鱼”。海龟妈妈,有两个呆萌的娃娃,十年科技媒体经验,关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中西教育的碰撞。微信“woniu202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