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阎真教授讲述他的文学生涯
齐帆齐微课
昨晚有幸聆听了阎真教授的讲座,他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阎真,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已出版著名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因为女人》《活着之上》。
每部小说都因其鲜明的主题,在文学界掀起阵阵巨浪。其中《沧浪之水》,已出版上百版,20年过去,小说内容,仍适用当今现实。
昨晚阎真教授谈到,此生最后一部小说,将于明年与读者见面,他将书名暂时保密,值得期待。
文章图片
1.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悄悄萌动的种子
因为听众主要是文学系的青年学生。所以讲座开始,阎教授对年轻人感慨地说:“你们生长这个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严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没有进大学,甚至还没进到学校,还在工厂里。”
像跟老朋友拉家常一样,阎真将他的文学生涯跟大家言真情切地聊开来。
当时姐姐已下放到农村,得益于政策的人性化,即父母身边可以留一个子女,1973年高中毕业的阎真,留在了城里。
但留在城里没有工作,每天得出去找挑砖头之类的临时工做。
小时候的阎真,对文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敏感。学校经常放假,也没有系统的读书,但他喜欢看书,很小就看《三国演义》,读《红楼梦》等等。
他说读《红楼梦》时,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舍不得一下子看完。非常希望能跟这个作者交流一下,而且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几十年后都还记得。
有人说,书,会越读越厚。
《红楼梦》这部经典,阎真翻来覆去不知读过多少遍。他拿出当年的那本《红楼梦》,书中夹有不少便笺,书已破旧,大部分书页已散开。
阎真说,“当时可能是有一个种子种在你心里,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种子什么时候发芽。它有没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你根本不知道。”
种在他心里的文学种子,可能是缘于小时候的虚荣心。
读初中时班上有个女同学,作文写得好。语文老师第一次在班上念了她的作文,第二次又念了她的作文,于是激发了少年阎真的虚荣心,他不服气,决心要想办法把作文写好。
他说,这可能就是自己心中的文学萌芽。
2.按照自己内心的呼唤,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出生不好,没有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三年时间没有工作,到处打零工,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不知一辈子该怎么办,心情非常低暗。
当时阎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到国营工厂当一个工人,觉得那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安稳。
没有工作,又没有书读,感到极其无聊,但他朦胧中感觉到,要读书,要学习。
怀着这种信念,他经常利用做零工的空隙,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没有任何目的地读书。每天把英语单词写在手臂上,工作间隙抬手来记。
到1976年,湘潭电机厂技校招生,阎真终于有机会在那里学了两年铣工,毕业后被分配到株洲拖拉机厂,如愿以偿当了一名工人。
当时社会上流行学小提琴、学唱歌等,文艺最红火。
阎真也学过小提琴,学简谱,学作词,还报考过音乐学院。他说现在想来,当时那是方向性的错误选择,但也没想到自己跟文学有什么关系。
在工厂,阎真给妈妈写信表达自己考大学的意愿,但要等两年。妈妈回信说,“你看你现在这个年龄,别人都大学毕业了,你还等两年再考,是不是就安心当一个工人算了啊,这个工厂还是个国营工厂。”
接到妈妈的封信,阎真大哭一场,他说现在想起来还哭得出来。
但他考大学的信念没有动摇。自己在工厂,决定报考理科。
工厂几个人共一间宿舍。正好宿舍里的厕所水管坏了不能用,阎真把厕所打扫干净后,把床铺摆进去,一个人住进小厕所里,利用这个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来学习备考。
在车间,阎真是铣工,三分钟洗一个槽,自动挡,他就利用这自动洗槽的三分钟,悄悄埋头背公式,记单词。
机缘巧合。有天阎真到图书馆借了一本《湘江文艺》,偶然翻看到上面有一则“建国30周年全省青年文学竞赛”启事,他花了两个晚上,写了一篇3000字的短篇小说《菊妹子》,投稿参加,没想到得了三等奖。
这个三等奖,给了阎真极大地鼓舞与信心,也在无意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毅然决然,改考文科。
这个机缘,这个三等奖,对一个青年阎真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需要慢慢自己摸索,一旦心中有了方向,要敢于决断。
他说,当时作出这种选择与决定,纯粹就是凭着自己的一种执着,想翻身,想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一股想从事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冲动。
3.成功从来都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阎真在中学没上过一节历史地理课,11月份决定改考文科,临时找文科教材,有只半年的复习时间。
第二年参加预考。考试那几天不敢睡,没有人来守着,闹钟也舍不得买一个,请服务员到时候叫一声人家也不愿意,所以几晚没睡着。早上起来用凉水冲一下,把头脑冲洗清醒,让自己兴奋起来去考试。
考完回到工厂后,一个月没消息。后来实在忍不住打电话到教育局。阎真根本没想到,自己考了株洲市第1名,比第2名高30多分。
这个结果激化了阎真的野心:报考北京大学。于是他请了半个月假,在家复习备考,6科每天复习1小时,每天只轻松学习6个小时。
参加完正式高考后回到工厂,睡了此生最长的一觉,十七八个小时,然后上班,等结果。
过了一段时间,阎真去厂外理发店剪发,老板说有一封信,放那里好几天了。
当他看到“北京大学”四个字,那叫心花怒放,感觉那一瞬间已至人生的巅峰。
功夫不负有心人。
阎真从高中毕业后,做零工,读技校,进工厂,无论什么时候,始终坚持学习不放弃。勤奋苦学,给自己打下扎实的基础,当机遇降临,才有力量将它紧紧抓住。
如参加文学竞赛并获奖,如从预考成绩优势中把握自己的势力考北大。
上大学,阎真当了三年半班长,入了党。毕业时班主任问,北京某单位要两个党员,去不去?阎真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说自己不喜欢坐班的工作,当时也被北京的空间吓到,自己的老师一个老教授?一辈子住着筒子楼,而回到长沙,还能有一个独有的房间。
这也是一次人生的选择。而往往人生选择,要服从于自己的内心想法。
4.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是做自己愿意的事情,并以此谋生
阎真说,实事证明,当年转考文科,是自己人生方向正确的选择。
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工作。后来读在职研究生。
当时正值出国潮。有人说,出国等于多活一百年。因为这样的一种动力,阎真申请出国。
出国读的是社会学,但对社会学不感兴趣。学了一年,边打工,边写文章给当地的华人报投稿,并因此还有了点小名气。后来申请到了绿卡。
拿到绿卡的阎真又面临一个人生的选择:到底留在国外,还是回国?
他拿到绿卡的当天就订下了回家的机票。在当时,他是唯一一个拿到绿卡,选择回国的人。
阎真说,留在国外自己就是当个厨师,而自己的情感与知识,都要依附于中国文化母体,当时是很对的选择。
回国后是考博还是写小说?阎真又要做一次选择。
他选择了后者。他要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
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写下第一本小说《曾在天涯》(海外版《白雪红尘》),是一部真实反映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生活生存的作品。
后来写《沧浪之水》,提出人只有一辈子,就这样过一生吗?是无数年轻人最喜爱的一本书。他说,沧浪之水至今仍适用。
写《因为女人》,传神地写出年轻知识女性的苦与悲,是女大学生入学必读之书。他认为,对女人,时间压迫比男人沉重,女人的痛处,说与不说都在。
《活着之上》是巜沧海之水》姊妹篇。他讲,人一生要经过多少多少努力,经历多少多少心灵的苦难。功利主义如此之大,社会如此现实,但还是要思考活着之上。
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做自己愿意的事情,还可以谋生,这就是人生值得追求的目标。这话,阎真反复说了三遍。
【聆听阎真教授讲述他的文学生涯】齐帆齐第4期28天(5)篇2990字,累计9060字。主题:文学路上难忘的故事
推荐阅读
- 每日一话(49)——一位清华教授在朋友圈给大学生的9条建议
- 清华教授用了12小时讲完的Python,整整400集,拿走不谢!
- 这位宾大教授劝告优等生(读书不要太拼!)
- java|微软认真聆听了开源 .NET 开发社区的炮轰( 通过CLI 支持 Hot Reload 功能)
- 8.25号(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 中华教育报考网薛立新教授(距离2018高考还有百天,如何做好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
- 「RIA学习力」《深度聆听》No.3-Duke
- 数学教授的节俭
- 聆听最美的声音——东莞《大隐禅堂》三天二夜闭关
- 重视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