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与医学之本质和医学生培养之三观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周末!为何这么说呢?源于之前欣然应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远立院长之邀,这周末作为一名义务志愿者,走上了协和医学院举办的“超级课程”大讲堂,为来自包括协和医学院在内的全国各大重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们讲一堂关于“妇幼健康素养与健康中国建设”的讲座。
当然这也是很美好的一个经历,课后得到了学生们很认真的反馈,虽然只是薄薄的一页纸,但是我却认为份量很重,因为上面的文字表达了年轻的孩子们那份纯真的心。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曾在大大小小的国内外会议、专业论坛研讨会、各地调研交流等等活动中,已经做过记不清多少次的讲座或者讲话了。但是,这一次授课,我是尤其特别格外的重视。
为何如此特别格外的重视呢?
一是源于授课的对象特别——这些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们,都是刚刚升起的“八、九点钟的朝阳”,正处于人生中大好的重要学习培养阶段;而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有职业发展的方向还处于未定型的塑造期。
“少年强,则中国强”,目前这些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们,必将在未来,成长为中国医学事业的脊梁和骨干们。可以说,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对于推进新的历史时期健康中国之建设、实现健康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图片
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为何如此特别格外的重视,二则是源于我的一些理念——也就是关于教育本质和医学本质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关于教育的本质
我深深地认同,“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就如一个很生动的比喻,“鸡蛋从外到内打破只是压力和食物,而鸡蛋从内到外打破则是动力和生命”。
文章图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只是看似简单的一堂课,我还是热切地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够让这些现在还在象牙塔里的医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到我所经历或知道的来自西部、来自基层、来自贫困地区,许许多多妇女儿童健康亟待改善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我还是深切地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这些必将承担未来历史重任的年青准医生们,能够更多地理解到他们的重要价值和社会贡献,点燃起这些年青的新生代们坚持走在这…且光荣且艰辛的漫漫医学长路上的信心和希望之光。
文章图片
【浅谈教育与医学之本质和医学生培养之三观】关于医学的本质
我始终认为,“医学的本质,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护卫生命之健康”。
在讲课中,以妇幼健康为案例,我谈到了自己关于医学生之“三观”培养的一点认识。一是整体观;二是系统观;三是人文观。
关于整体观。我认为,这可以从“空间的纬度”去联想,医学的本质既然是人学,那必然是以人为中心,从立体的多维空间层面思考,来学习和构建我们的学科知识体系。医学的本质既然是维系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那无论是预防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无论是内科学还是外科学,无论是生理学还是心理学,甚至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要为我们所用。
并且,要特别重视:整合运用这些不同学科知识,建立起多学科间的彼此紧密联系,要实现的一个目的很明确,就是促进一个人甚或人群的整体健康。我相信,如此“整合观”思维模式的养成,会助力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好医生,甚至成为一代医学大家,而不是只会治疗某个器官的一名“医匠”。
回想起我多年前做临床研究生在医院轮转实践时的一个经历,至今还觉受益。记得,当时我所在的医疗组收治了一位患者,初步诊断为卵巢肿瘤可疑。但因为卵巢肿瘤的种类非常繁多,恶性程度不一,要确诊还需要最后的病理诊断。在手术前还需要做很多检查,其中就包括B超检查。至今还记得,当时我们组的那位带教老教授带着我亲自到B超室里去为那位患者做B超,他说从影像学结果看高度怀疑是“某某类型”的卵巢肿瘤,我有些半信半疑。很快,给这位患者安排了手术,我又跟随这位老教授一起上了手术台,台上立即把切下来的肿瘤组织送去做快速病理,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手术范围等等,术中快速病理结果果然是老教授前日在B超室所言的同一类型。听到结果的瞬间,我对老教授是佩服不已,印象非常深刻,深刻认知一名临床妇产科医生也应多多掌握超声、病理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当然也在那时初步形成了他所传授的要建立多学科间联系的整合思维模式。
文章图片
关于系统观。我认为,这可以从“时间的长度”去思考医学之本质是维护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病。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素有“上医治未病,下医治有病”之论,意思是最好的医生是使人不生病,健康长寿;次之的医生是把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让疾病在初期夭折终止,不让其对人体造成伤害;再次之的医生是治病救人,病已成,人已受害,医者能转危为安治愈疾病。这既是古代中医早有论述的医学之理,也是西医先驱希波克拉底赞同之道。
建立系统观,其实是帮助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从而对人一生健康的系统连续医疗服务,更加重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更加注重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尤其在生命早期的健康维护。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结合“提高妇幼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主题,面向这些在校的医学生们,我深切地希望,通过讲述一些来自医院的案例和生活中的故事,让他们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培养健康素养的重要性,真心地希望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多了解些健康信息,并拥有运用健康信息的力量、维护自己及他人健康的能力。
比如,在全面两孩这一温暖人心的政策实施的同时,却有许多婚育人群面临不孕不育的现实问题,而许多竟然是源于缺乏基本的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多女孩子多次反复人工流产引起了继发性的不孕,悔之晚矣。
再比如,据有关调查,在青年学生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已达81.6%,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而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也将步入婚育期,又将因母婴传播而危及着下一代。所以,建立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全程关注的系统观,既是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毕竟,健康中国梦的实现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
关于人文观。我理解,这可以从“心灵的温度”去思考,如何去发展有温度的医学。医学的本质既然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人又是身心合一的整体,健康就必然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健康。
当然,客观地讲,作为医生不可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解决病人的所有问题,甚至在许多疾病晚期病人面前,我们的现代医学技术也是无能为力。正如特鲁多医师曾说:“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流传经久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可以进一步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医学和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文章图片
特鲁多医生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近百年来,来自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怀着朝觐圣地般的心情到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去拜谒长眠于此的特鲁多(E.L.Trudeau )医师,去寻找医疗人文的踪迹,去向特 鲁多医师致敬,同时也为了重温湖畔石碑上镌刻着的这一段具有心灵温度的墓世铭。
这一段墓志铭,表达了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所应具备的情感的温度、职业的操守和医学人文的精神……“有时,去治愈”说明医学并非万能,在一些伤病面前,即使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但这绝不意味着医生在病人面前无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除了“有时,去治愈”之外,对待病人要“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反映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关怀与安慰。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传递,是医学真谛的表达,是医生生涯的闪光点,也是最能感动人们心灵的地方。
比如,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大夫,就在她一生的行医生涯里充满着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从内而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她直接用耳朵贴在孕妇的肚子上,为孕妇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孕产妇的手,她是担心孕产妇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弥留之际的林大夫还喃喃道:“快拿来,产钳,产钳……”这就是一位大医的赤子之心和人文情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医学之道博大而精深,有太多的医学大师成长之路和精彩的故事值得我辈学习和传承。真切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学后继之人才辈出,助力未来时期健康中国之建设,早日实现健康梦、中国梦。
以上是我关于教育与医学之本质和医学生培养之三观的一点粗浅认识,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推荐阅读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Docker应用:容器间通信与Mariadb数据库主从复制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第326天
- Shell-Bash变量与运算符
- 逻辑回归的理解与python示例
- Guava|Guava RateLimiter与限流算法
- 我和你之前距离
- CGI,FastCGI,PHP-CGI与PHP-F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