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真的是越来越淡了么

年味真的是越来越淡了么
文章图片
静静地做自己,让一页书光照到你。 好快!还有三天就要过年了,2017年就剩下3天了?!
【年味真的是越来越淡了么】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民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节奏。
在过去,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是因为旧俗认为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除了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这几天,我一直在分享关于春节传统习俗的文章,总想着大家多多的关注一点这些。因为这几天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朋友聊天,总有一个话题不变,
那就是“一年比一年没有年味了”。
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内心总会一颤,到底是年味变得越来越淡,还是我们自己没有过年的心情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不是过年少了年味,而是你已经不再是过年最开心的年龄
年味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正如冯骥才所说,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
回顾一下几代人的过年——
70后
年夜饭: 就等着过年的时候能吃到好多好吃的啦!
压岁钱: 终于能买一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啦!
新衣服: 爸爸妈妈给做新衣服,鞋也都要新的,连鞋垫都要新做的。
在70年代末,春节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春节的传统色彩在逐渐增强。
80后
年夜饭: 过年就是比平时的菜种类多点罢了。
压岁钱: 看着存钱罐满满的是种幸福,一次性把压岁钱花光是种快感!
新衣服: 直接去商场买,得是大红的,图个吉利喜庆!
80年代,市场上供应的年货越来越丰富,不过想要备齐,大人们还是要起早贪黑去“抢购”。
90后
年夜饭: 我还得减肥呢,吃胖了怎么办,象征性地吃点罢了。
压岁钱: 好吧,今年就不去香港玩了,拿50%的压岁钱把我那旧电脑换个笔记本吧。
新衣服: 什么新不新的,我自己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
从1996年开始,我国有了7天长假。春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假期。
00后
年夜饭: 随便吃点什么吧,我还得抢红包呢。
压岁钱: 这是我的收款二维码,请扫码发红包吧。
新衣服: 还穿什么洗衣服,衣服上不烂几个洞,你就OUT了。
21世纪,人们更加富裕了,压力也更大了。情关、钱关……越来越多被提起,年味,越来越淡了。
所以你看,年味之所以变淡,是因为我们有关年味的味蕾 被物质的丰盛所遮蔽了
但年味,其实并不只是物质上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丰盛。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及其价值上越来越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关注较少。
所以,浓浓的年味,何尝不是被我们的无知所消解的呢
也正是由于这样,即使我们随着岁月一天天地在长大,即使我们过年的最好年龄似乎也渐渐逝去,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不变的,一起回顾优良传统,寻回我们的年味,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起在这几天,放下心情,去追寻那些好像遗忘很久的传统习俗吧!


期待与每个有趣的你相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