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喜阅读出好孩子》有感

近来读了《喜阅读出好孩子》,童喜喜老师说:孩子吃饭是一天三顿,哪个大人会问孩子饿不饿、饿了才同意孩子吃饭?孩子生病了才会吃药,哪个大人会给没病的孩子吃药?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对当下的中国大人,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或许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孩子肉体的成长,五谷作为粮食。孩子精神的成长,图书作为粮食。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事实上,不少大人把书当作“药”,导致很多孩子也把书当作“药”。孩子作文不好?买本作文书。孩子数学不好?买本数学练习册……

大人说这叫“良药苦口”,孩子却不管什么良不良,只是觉得药苦。
首先,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有的好书让孩子觉得“苦”、读不下去,那不是书的错,而是粮食也分阶段。比如,米饭有营养,可对一个适合喝牛奶的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因此,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
其次,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就算是吃药,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何况是吃粮食?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因此,不要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要知道,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的。
第三,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后,还要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家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一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如果只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牺牲了汲取更多养分的机会。因此,孩子的阅读要扎根在更广袤的土地之上。只爱读小说、只爱读历史、只爱读某某作家的书等等,类似这种阅读的专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读《喜阅读出好孩子》有感】记住“书是粮食不是药”。那么,面对孩子的阅读与成长,大人也许会心境平和许多。请放心,粮食绝对是有用的,古人早说过:食补也胜于药补。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我做起,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去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想要孩子做什么,我们大人要先问一下自己,我们自己是否要做到,千万不要“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要做到“无痕教育”。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来给孩子实施教育。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也应当这样,家长再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与在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而不能总把自己摆在管制和压制孩子的位置上,要静下心来,和孩子去交流、沟通,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读书的乐趣。让我们的孩子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让我们拿起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和孩子共读,和孩子一起去感受书中的魅力,让我们读孩子的教育做到“滋润细无声”。这种教育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坚持这个规律,坚持这个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让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让孩子拥有阅读的一种特殊能力,这种能力会变成最重要的才能,孩子拥有了这些,就会拥有无限的可能。
“ 以阅读赢得考试,以素质确保考试,走一条完整幸福的美好阅读之路”,非常认同童喜喜老师的这个观点。从低年级践行一条愉悦、温和、昂扬、美好的阅读之路,让阅读成为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我相信喜阅读出好孩子,喜阅读出好成绩,喜阅读出好人生!让我们一起阅读爱上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