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开始让我的生活变得从容》2021-05-30

与其说人性是懒惰的,不如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内部的建模系统,它的本身就是很懒惰的。
我们大脑的本质,是一个贝叶斯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会对世界先建立一个模型(叫做先验模型),再根据你所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所采取的每一个行为,对这个模型进行调整(后验模型),让它更加符合「真实」。
它有一个非常基础的需求,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因此,大脑会倾向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尽可能稳定的环境里面,尽量使得受到的「意外」最小化。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生活都会变得越发趋同,会形成和建立一套一套的流程、规范、程序,让自己生活在这些设定好的程序里面,尽量避免接触到与之相抵触的「意外信息」。
例如:非常经典的「自由能最小假说」:大脑不喜欢意外,任何一个意外都会对系统造成干扰,要么会改变系统内部的布局(而这就需要能量),要么就需要把它排除出去。因此,大脑天生就会趋于保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环境里,尽量减少自己能接触到的意外 —— 也就是「自由能」。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三十五岁往上的人(因为35岁以上的人大脑建模处于一种稳定模式,而35一下人的大脑处于一种变化模式),通常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当接触到跟自己立场相悖的信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排斥、否定和质疑。
往往这些偏见会令对方感觉你很难沟通,再或者,你会运用动机性推理的交流方式去说服对方,这源于我们大脑中原本的固定思维模式对我们交流上所造成的影响。
那么,当你面对变化时,当你遭遇到困难,需要想办法去应对时,你也会极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了。

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被塑造成这样的。所谓的麻烦、费力、辛苦,本质上都是大脑对于「离开稳态」「耗费能量」的一种恐惧和排斥。
比如:我们要动脑去学习、思考、自我提升。为了训练大脑,让它习惯这种高强度动脑的模式,把它内化到模型里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一旦你习惯了这种耗能,把它当作一种新的稳态,你就再也不会觉得「麻烦」「费力」「辛苦」了。
再例如:这件事情我知道是正确的,也很重要,但是我状态好像不太好,等到状态好的时候再去做吧。像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好的,完全本末倒置了。状态好是「等」不到的。只有你去做了,才有可能把困难降低,使得你的状态「变好」。
事实上,优秀的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一点:能不能让自己习惯和适应<跨越惯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脑已经形成的惯有的思维模块,其对我们的情绪控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举个例子:当你被别人的话激怒、情绪失控时,就相当于告诉大脑:下一次再听到类似的话,把「激怒」模块的权重调高一点。
这样下去,你只会越来越容易情绪失控,让自己在这个方向上一路狂奔。
但是,当你被激怒、情绪即将失控时,如果你能够按捺住自己,让自己深呼吸一下,转移注意力,慢慢地把情绪拉回来,让自己变得冷静……你就相当于告诉大脑:把「激怒」模块的权重调低,把「冷静」模块的权重调高。
所以,不要觉得一个很小的行为,它不会对我们大脑的思维模块产生影响,不是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脑的权重判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对大脑的塑造。
感情脆弱的人,说到伤心处Ta总是会流泪;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Ta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拳头;常受到家暴的女人,不管结过几次婚她还都摆脱不了这一劫;喜欢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始终摘不掉直男的帽子;习惯于懒惰的人,始终跳不出早已设定好的舒适圈;结婚久了,就连对话交流都能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懒惰是天性,其并不可怕,但不能被它所驾驭。当你觉得生活无趣,内心空虚时,读书、旅游、发现新事物,努力使自己打开眼界,让触角向外伸展,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去让自己改变一下生活轨迹,这些都会使我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变】是耗费精力的,但【努力】的背后是美好与希望在向着我们阔步前行。


【《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开始让我的生活变得从容》2021-05-30】理论部分转编于,认知思维专家—Lachel的《做有门槛的事情》 给了我很多启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