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范畴

整个宇宙的存在,可以分为我在和他在。我在是自我的存在,他在是除我之外的存在。

存在不是不变的存在,至少显现的存在是变化的。自我的存在和非我的他在是相互关联的存在,至少主观意识可以感知到客观的存在。
既然存在不是不变的存在,我在和他在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存在,那么我在和他在之间就是相互转化的存在。我在化作他在,他在成为我在。
我在和他在不能是同一维度的存在。如果他在转化为我在,而他在消失;而我在转化为他在之时,我在也不存在。那么他在存在之时我在并不存在,自我不存在,就无法感知到他物的存在,当自我存在之时,那么他物并无存在,同样无法感知到他在。
我在和他在存在的时间跨度并不一致,为了保证存在的变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不一致性直接拉伸到最大,上升到维度的差异。这种维度的差异是无限和有限的差别,是永恒与刹那的区别。
如果主观意识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就可以保证感知的稳定性。存在的变化仅仅是非我的他在的改变,主观意识不能对客观存在作出太多的干涉。或者说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干涉近乎于无,意识只是单纯的作为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对于客观存在作出改造。这种创造活动虽然是意识的作为,但只是依定一定规律的创造,并非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随意的涂改,主观意识只是代工者,而非设计师。
在这里,主观意识是无限大的,而感知的对象却是有限,有限的量介于无限小和无限大之间。也就是说,主观意识若是无限大的,那么客观存在就介于无限小和无限大之间。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客观实在的物质,那些脱离感知之外的只能是空无的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实际存在。这不只是空间上的,还是单位空间的质量上的,单位空间,质量不能是无限大,也不能是无限小。
当然,意识也可以看作是有限的存在,而感知到的存在的整体是无限且又永恒的存在。
人只能渐续的接受来自客观存在的信息,这些信息相对于宇宙的总量是不值一提的,如果宇宙整体为一,那么主观意识感知到的就是无限小的。
在人感知到对象之前,自我意识并不存在。之后客观存在化作主观意识,意识拥有了本体,然后感知到客观物质的存在。这个过程,虽然有先后顺序,但对于整体的宇宙来说,却是同时发生的,主观意识拥有自我的本体的同时,也从本体之中知觉到源自外界的信息。
当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进行感知的时刻,只是单纯的受体,并无自我反思的过程。当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刻,意识自行的屏蔽源自外界的信息,这时意识拥有无限小的本体,也有作为有限的量的意识活动。由于存在就是被感知,当主观意识不再对客观存在进行感知,客观世界就会归于虚无,这时只有主观的存在,意识成为自由的东西。
意识活动是意识本体的活动,同样意识活动也是唯一可以被主观意识感知到的东西,可以说意识活动就是意识本身,因为意识活动,主观意识才可知晓自我有一个意识本体。意识本体相对于意识活动是无限小的,所以意识本体相对于主观意识整体是无限小的。这种感知既是有限对于无限小的知觉,但由于整体的意识除了本体之外都是空无,所以也是无限小对于有限的感知,或者说自我对于自我活动的感知,这种自我的活动即是自我的外在,也是自我的内在。
可以说,无限小感知有限和有限感知无限小并无差别。无限在有限之内,有限也在无限之内。有限和无限的对立,不是有限和无限小或者无限大的对立,而是单纯的和无限的对立。无限小和无限大并无差别,在无限小和有限对立的情况下,并不存在无限大的量,有限相对于无限小即是无限大,再有无限大的量也会归于原来的有限,反之亦然。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的存在,也是同一的存在,只有时间尺度不同,但内涵相同。有限对于无限小的感知,不是对于无限小的静态的感知,而是对于无限小的量的变化的感知,而有限是变化最终的果。但这种果除了那无限小的存在之外,都是空无,所以这种感知是无限小的量对于自身变化的感知。由此可见,有限同于无限。大对小的感知和小对大的感知并无差别,只要两者具有维度的差异即可,其他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感知者和客观存在者谁变谁不变都不影响结果。






【感知的范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