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体系结构
文章图片
这四层自顶向下分别是:网络连接层,服务层(核心层),存储引擎层,系统文件层。
1. 网络接入层 作用
主要负责连接管理、授权认证、安全等等。每个客户端连接都对应着服务器上的一个线程。服务器上维护了一个线程池,避免为每个连接都创建销毁一个线程。当客户端连接到MySQL服务器时,服务器对其进行认证。可以通过用户名与密码认证,也可以通过SSL证书进行认证。登录认证后,服务器还会验证客户端是否有执行某个查询的操作权限。这一层并不是MySQL所特有的技术。
为什么要设计成线程池?
在服务器内部,每个client都要有自己的线程。这个连接的查询都在一个单独的线程中执行。想象现实场景中数据库访问连接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每次连接都要创建一个线程,同时还要负责该线程的销毁。对于系统来说是多么大的消耗。由于线程是操作系统宝贵的资源。这时候线程池的出现就显得自然了,服务器缓存了线程,因此不需要为每个Client连接创建和销毁线程。
2. 服务层 第二层服务层是MySQL的核心,MySQL的核心服务层都在这一层,查询缓存,查询解析,SQL查询优化,SQL执行计划优化。以及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通过下图来观察服务层的内部结构:
文章图片
下面来简单分析SQL语句在服务层中具体的流程:
查询缓存
在解析查询之前,服务器会检查查询缓存,如果能找到对应的查询,服务器不必进行查询解析、优化和执行的过程,直接返回缓存中的结果集。(8.0版本之后去掉了缓存功能,不实用)
解析器与预处理器
MySQL会解析查询,并创建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解析树)。这个过程解析器主要通过语法规则来验证和解析。比如SQL中是否使用了错误的关键字或者关键字的顺序是否正确等等。预处理会根据MySQL的规则进一步检查解析树是否合法。比如要查询的数据表和数据列是否存在等。
查询优化器
优化器将其转化成查询计划。多数情况下,一条查询可以有很多种执行方式,最后都返回相应的结果。优化器的作用就是找到这其中最好的执行计划。优化器并不关心使用的什么存储引擎,但是存储引擎对优化查询是有影响的。优化器要求存储引擎提供容量或某个具体操作的开销信息来评估执行时间。
查询引擎
在完成解析和优化阶段以后,MySQL会生成对应的执行计划,查询执行引擎根据执行计划给出的指令调用存储引擎的接口得出结果。
3. 存储引擎层 作用
负责MySQL中数据的存储与提取。 服务器中的查询执行引擎通过API与存储引擎进行通信,通过接口屏蔽了不同存储引擎之间的差异。MySQL采用插件式的存储引擎。MySQL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存储引擎,每种存储引擎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存储引擎。如果对于存储引擎的性能不满意,可以通过修改源码来得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性能。例如阿里巴巴的X-Engine,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facebook与google都对InnoDB存储引擎进行了扩充。
特点:
存储引擎是针对于表的而不是针对库的(一个库中不同表可以使用不同的存储引擎),服务器通过API与存储引擎进行通信,用来屏蔽不同存储引擎之间的差异。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MySQL中常见的的存储引擎
- InnoDB
特点:支持事务,适合OLTP应用,假设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一般都采用InnoDB作为存储引擎。支持行级锁,从MySQL5.5.8开始,InnoDB存储引擎是默认的存储引擎。
- MyISAM
特点
不支持事务,表锁设计,支持全文索引,主要应用于OLAP应用
场景
在排序、分组等操作中,当数量超过一定大小之后,由查询优化器建立的临时表就是MyISAM类型
报表,数据仓库
- 【数据库|mysql】Memory
特点
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数据库重启或崩溃,表中的数据都将消失,但是标的结构还是会保存下来。默认使用Hash索引。
场景
适合存储OLTP应用的临时数据或中间表。
用于查找或是映射表,例如邮编和地区的对应表。
该层主要是将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在文件系统之上,并完成与存储引擎的交互。
- MyISAM物理文件结构:
.frm文件:与表相关的元数据信息都存放在frm文件,包括表结构的定义信息等。
.MYD文件:MyISAM存储引擎专用,用于存储MyISAM表的数据
.MYI文件:MyISAM存储引擎专用,用于存储MyISAM表的索引相关信息
- InnoDB物理文件结构:
先建两个InnoD存储引擎的表:
注意上面的每个表都有一个*.frm与*.ibd后缀文件他们的作用分别是:
.frm文件:与表相关的元数据信息都存放在frm文件,包括表结构的定义信息等。
.ibd文件:存放innodb表的数据文件。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包含着对数据表里所有记录的引用指针,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索引是一个文件,它是要占据物理空间的。
索引类型:B-/+树索引、Hash索引、全文索引。
普通索引:仅加速查询 这是最基本的索引,它没有任何限制 。mysql>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 column
)唯一索引(UNIQUE索引):加速查询 + 列值唯一(可以有null)。 mysql>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UNIQUE ( column
)主键索引(PRIMARY KEY):加速查询 + 列值唯一(不可以有null。)+ 表中只有一个 mysql>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PRIMARY KEY ( column
)组合索引:多列值组成一个索引,专门用于组合搜索,其效率大于索引合并。 mysql>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 column1
, column2
, column3
)全文索引: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词,进行搜索
索引合并,使用多个单列索引组合搜索
覆盖索引,select的数据列只用从索引中就能够取得,不必读取数据行,换句话说查询列要被所建的索引覆盖
二、索引数据结构
目前大多数数据库系统及文件系统都采用 B-Tree(MongoDB) 或其变种 B+Tree 作为索引结构。B+ 树中的 B (balance)代表平衡,而不是二叉。B+ 树是从最早的平衡二叉树演化而来的。B+ 树是由二叉查找树、平衡二叉树(AVLTree)和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逐步优化而来。
二叉查找树:左子树的键值小于根的键值,右子树的键值大于根的键值。
AVL 树:平衡二叉树(AVL 树)在符合二叉查找树的条件下,还满足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最大差为 1,但不是红黑树。
平衡多路查找树(B-Tree):为磁盘等外存储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
- 如何选型?
InnoDB 存储引擎使用页作为数据读取单位,页是其磁盘管理的最小单位,默认 page 大小是 16k。系统的一个磁盘块的存储空间往往没有这么大,因此 InnoDB 每次申请磁盘空间时都会是若干地址连续磁盘块来达到页的大小 16KB。在查询数据时如果一个页中的每条数据都能助于定位数据记录的位置,这将会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 B-Tree
注:B-Tree就是我们常说的B树,一定不要读成B减树,否则就很丢人了
那么m阶 B-Tree 是满足下列条件的数据结构:
1.所有键值分布在整颗树中
2.搜索有可能在非叶子结点结束,在关键字全集内做一次查找,性能逼近二分查找
3.每个节点最多拥有m个子树
4.根节点至少有2个子树
5.分支节点至少拥有m/2颗子树(除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都是分支节点)
6.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每个节点最多可以有m-1个key,并且以升序排列
文章图片
每个节点占用一个磁盘块,一个节点上有两个升序排序的关键字和三个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指针存储的是子节点所在磁盘块的地址。两个关键词划分成的三个范围域对应三个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的范围域。以根节点为例,关键字为 17 和 35,P1 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小于 17,P2 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 17~35,P3 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大于 35。
模拟查找关键字 29 的过程:
1.根据根节点找到磁盘块 1,读入内存。【磁盘 I/O 操作第 1 次】
2.比较关键字 29 在区间(17,35),找到磁盘块 1 的指针 P2。
3.根据 P2 指针找到磁盘块 3,读入内存。【磁盘 I/O 操作第 2 次】
4.比较关键字 29 在区间(26,30),找到磁盘块 3 的指针 P2。
5.根据 P2 指针找到磁盘块 8,读入内存。【磁盘 I/O 操作第 3 次】
6.在磁盘块 8 中的关键字列表中找到关键字 29。
分析上面过程,发现需要 3 次磁盘 I/O 操作,和 3 次内存查找操作。由于内存中的关键字是一个有序表结构,可以利用二分法查找提高效率。而 3 次磁盘 I/O 操作是影响整个 B-Tree 查找效率的决定因素。
但同时B-Tree也存在问题:
每个节点中有key,也有data,而每一个页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如果data数据较大时将会导致每个节点(即一个页)能存储的 key 的数量很小。
当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时同样会导致 B-Tree 的深度较大,增大查询时的磁盘 I/O 次数,进而影响查询效率
- B+Tree
1.B+树每个节点可以包含更多的节点,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降低树的高度。另外一个是将数据范围变为多个区间,区 间越多,数据检索越快
2.非叶子节点存储key,叶子节点存储key和数据
3.叶子节点两两指针相互链接(符合磁盘的预读特性),顺序查询性能更高
注: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在设计时是将根节点常驻内存的,因此力求达到树的深度不超过 3,也就是说 I/O 不需要超过 3 次。
文章图片
通常在B+Tree上有两个头指针,一个指向根节点,另一个指向关键字最小的叶子节点,而且所有叶子节点(即数据节点)之间是一种链式环结构( 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图中如果要查询key从10到29的所有数据记录,当找到10后,只需顺着结点和指针顺序遍历就可以一次性访问到所有数据结点,极大提到了区间查询效率)。因此可以对 B+Tree 进行两种查找运算:一种是对于主键的范围查找和分页查找,另一种是从根节点开始,进行随机查找。
三、Mysql索引是如何实现的
在MySQL中,索引属于存储引擎级别的概念,不同存储引擎对索引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本文主要讨论MyISAM和InnoDB两个存储引擎(MySQL数据库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的比较)的索引实现方式。
- MyISAM索引实现
文章图片
这里设表一共有三列,假设我们以Col1为主键,则图8是一个MyISAM表的主索引(Primary key)示意。可以看出MyISAM的索引文件仅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在MyISAM中,主索引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在结构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主索引要求key是唯一的,而辅助索引的key可以重复。如果我们在Col2上建立一个辅助索引,则此索引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
同样也是一颗B+Tree,data域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因此,MyISAM中索引检索的算法为首先按照B+Tree搜索算法搜索索引,如果指定的Key存在,则取出其data域的值,然后以data域的值为地址,读取相应数据记录。
MyISAM的索引方式也叫做“非聚集”的,之所以这么称呼是为了与InnoDB的聚集索引区分。
- InnoDB索引实现
第一个重大区别是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从上文知道,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而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结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
文章图片
上图是InnoDB主索引(同时也是数据文件)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叶结点包含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种索引叫做聚集索引。因为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要按主键聚集,所以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MyISAM可以没有),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这个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类型为长整形。
第二个与MyISAM索引的不同是InnoDB的辅助索引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换句话说,InnoDB的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键作为data域。例如,图11为定义在Col3上的一个辅助索引:
文章图片
这里以英文字符的ASCII码作为比较准则。聚集索引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按主键的搜索十分高效,但是辅助索引搜索需要检索两遍索引:首先检索辅助索引获得主键,然后用主键到主索引中检索获得记录。
了解不同存储引擎的索引实现方式对于正确使用和优化索引都非常有帮助,例如知道了InnoDB的索引实现后,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因为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索引,过长的主索引会令辅助索引变得过大。再例如,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在InnoDB中不是个好主意,因为InnoDB数据文件本身是一颗B+Tree,非单调的主键会造成在插入新记录时数据文件为了维持B+Tree的特性而频繁的分裂调整,十分低效,而使用自增字段作为主键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执行计划
对于低性能的SQL语句的定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执行计(EXPLAIN)
文章图片
查询计划使用以及使用说明
table:显示这一行数据是关于哪张表的
type:显示使用了何种类型,从最好到最差的连接类型为const,eq_ref,ref,range,index,all
ALL:Full Table Scan, MySQL将遍历全表以找到匹配的行
index: Full Index Scan,index与ALL区别为index类型只遍历索引树
range:只检索给定范围的行,使用一个索引来选择行
ref: 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eq_ref: 类似ref,区别就在使用的索引是唯一索引,对于每个索引键值,表中只有一条记录匹配,简单来说,就是多表连接中使用primary key或者 unique key作为关联条件
const、system: 当MySQL对查询某部分进行优化,并转换为一个常量时,使用这些类型访问。如将主键置于where列表中,MySQL就能将该查询转换为一个常量,system是const类型的特例,当查询的表只有一行的情况下,使用system
NULL: MySQL在优化过程中分解语句,执行时甚至不用访问表或索引,例如从一个索引列里选取最小值可以通过单独索引查找完成。
possible_keys:显示可能应用在这张表中的索引。如果为空,没有可能的索引
key:实际使用的索引,如果为null,则没有使用索引。
key_len:使用的索引的长度。在不损失精确性的情况下,长度越短越好
ref:显示索引的哪一列被使用了,如果可能的话,是一个常数
rows:mysql认为必须检查的用来返回请求数据的行数
五、索引最左原则
就是最左优先,在创建组合索引时,要根据业务需求,where子句中使用最频繁的一列放在最左边。复合索引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安排列的顺序,比如where后面用到c1, c2 这两个字段,那么索引的顺序是(c1,c2)还是(c2,c1)呢,正确的做法是,重复值越少的越放前面,比如一个列 95%的值都不重复,那么一般可以将这个列放最前面。另外,复合索引的字段数尽量不要超过 3个,一旦超过,要慎重考虑必要性。
index(a,b,c)
where a=3 只使用了a
where a=3 and b=5 使用了a,b
where a=3 and b=5 and c=4 使用了a,b,c
where b=3 or where c=4 没有使用索引
where a=3 and c=4 仅使用了a
where a=3 and b>10 and c=7 使用了a,b
where a=3 and b like ‘xx%’ and c=7 使用了a,b
where b=45 and a=3 and c=5 使用a b c 跟顺序无关
其实相当于创建了多个索引:key(a)、key(a,b)、key(a,b,c)
- 索引的创建原则
(2) 数据量小的表最好不要使用索引,避免对经常更新的表进行过多的索引,并且索引中的列尽可能少。
(3) 在条件表达式中经常用到的不同值较多的列上建立索引,在不同值很少的列上不要建立索引,比如“性别”。(当索引列有大量数据重复时,SQL自动优化可能不会去利用索引);
(4) 当唯一性是某种数据本身的特征时,指定唯一索引。
(5) 在频繁进行排序或分组的列上建立索引,如果待排序的列有多个,可以在这些列上建立组合索引。(group by, order by) 不一定全部建索引
(6) 只出现在select中,不会出现在 where 或者order by 条件中的字段不要建索引
(7) 尽量避免NULL:应该指定列为NOT NULL,含有空值的列很难进行查询优化,因为它们使得索引、索引的统计信息以及比较运算更加复杂。
(8) 索引尽量建在小的字段上,如果碰到大的字段(超过20字符),考虑使用前缀索引。
(9) 两表join时,所匹配 on和where 的字段应建立合适的索引;
(10) 虽然数据库上没有维护主外关系,但如果该字段相当于某张表的外键,一般要在该字段加索引
(11) 一般不要出现,同一字段既是单字段索引,又出现在复合索引中;
(12) ‘%xxx’或者’%xxx%'一类的模糊查询,不要创建普通索引,可以考虑建全文索引,但’xxx%'可以用到索引;
(13) 尽量避免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因为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的顺序就是表记录的物理存储顺序
Mysql事务
- 什么是事务
事物的四个特性(ACID)
● 原子性(Atomicity):操作这些指令时,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不执行。只要其中一个指令执行失败,所有的指令都执行失败,数据进行回滚,回到执行指令前的数据状态。
eg:拿转账来说,假设用户A和用户B两者的钱加起来一共是20000,那么不管A和B之间如何转账,转几次账,事务结束后两个用户的钱相加起来应该还得是20000,这就是事务的一致性。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的执行使数据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个状态,但是对于整个数据的完整性保持稳定。
● 隔离性(Isolation):隔离性是当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时,比如操作同一张表时,数据库为每一个用户开启的事务,不能被其他事务的操作所干扰,多个并发事务之间要相互隔离。
即要达到这么一种效果:对于任意两个并发的事务T1和T2,在事务T1看来,T2要么在T1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要么在T1结束之后才开始,这样每个事务都感觉不到有其他事务在并发地执行。
● 持久性(Durability):当事务正确完成后,它对于数据的改变是永久性的。
eg: 例如我们在使用JDBC操作数据库时,在提交事务方法后,提示用户事务操作完成,当我们程序执行完成直到看到提示后,就可以认定事务以及正确提交,即使这时候数据库出现了问题,也必须要将我们的事务完全执行完成,否则就会造成我们看到提示事务处理完毕,但是数据库因为故障而没有执行事务的重大错误。
- 并发事务导致的问题
● 脏读:脏读是指在一个事务处理过程里读取了另一个未提交的事务中的数据。
eg:小明的银行卡余额里有100元。现在他打算用手机点一个外卖饮料,需要付款10元。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女朋友看中了一件衣服95元,她正在使用小明的银行卡付款。于是小明在付款的时候,程序后台读取到他的余额只有5块钱了,根本不够10元,所以系统拒绝了他的交易,告诉余额不足。但是小明的女朋友最后因为密码错误,无法进行交易。小明非常郁闷,明明银行卡里还有100元,怎么会余额不足呢?(他女朋友更郁闷。。。)
● 幻读也叫虚读:一个事务执行两次查询,第二次结果集包含第一次中没有或某些行已经被删除的数据,造成两次结果不一致,只是另一个事务在这两次查询中间插入或删除了数据造成的。幻读是事务非独立执行时发生的一种现象。
eg:例如事务T1对一个表中所有的行的某个数据项做了从“1”修改为“2”的操作,这时事务T2又对这个表中插入了一行数据项,而这个数据项的数值还是为“1”并且提交给数据库。而操作事务T1的用户如果再查看刚刚修改的数据,会发现还有一行没有修改,其实这行是从事务T2中添加的,就好像产生幻觉一样,这就是发生了幻读。
● 不可重复读:一个事务两次读取同一行的数据,结果得到不同状态的结果,中间正好另一个事务更新了该数据,两次结果相异,不可被信任。
eg:例如事务T1在读取某一数据,而事务T2立马修改了这个数据并且提交事务给数据库,事务T1再次读取该数据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发送了不可重复读。
Tips:不可重复读和脏读的区别:脏读是某一事务读取了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脏数据,而不可重复读则是读取了前一事务提交的数据。
Tips:幻读和不可重复读都是读取了另一条已经提交的事务(这点就脏读不同),所不同的是不可重复读查询的都是同一个数据项,而幻读针对的是一批数据整体(比如数据的个数)。
- 数据库事务的隔离级别
- Read uncommitted(最低级别,任何情况都无法保证。)
eg:老板要给程序员发工资,程序员的工资是3.6万/月。但是发工资时老板不小心按错了数字,按成3.9万/月,该钱已经打到程序员的户口,但是事务还没有提交,就在这时,程序员去查看自己这个月的工资,发现比往常多了3千元,以为涨工资了非常高兴。但是老板及时发现了不对,马上回滚差点就提交了的事务,将数字改成3.6万再提交。
Analyse:实际程序员这个月的工资还是3.6万,但是程序员看到的是3.9万。他看到的是老板还没提交事务时的数据。这就是脏读。
那怎么解决脏读呢?Read committed!读提交,能解决脏读问题。
- Read committed(可避免脏读的发生。)
eg:程序员拿着信用卡去享受生活(卡里当然是只有3.6万),当他埋单时(程序员事务开启),收费系统事先检测到他的卡里有3.6万,就在这个时候!!程序员的妻子要把钱全部转出充当家用,并提交。当收费系统准备扣款时,再检测卡里的金额,发现已经没钱了(第二次检测金额当然要等待妻子转出金额事务提交完)。程序员就会很郁闷,明明卡里是有钱的…
Analyse:这就是读提交,若有事务对数据进行更新(UPDATE)操作时,读操作事务要等待这个更新操作事务提交后才能读取数据,可以解决脏读问题。但在这个事例中,出现了一个事务范围内两个相同的查询却返回了不同数据,这就是不可重复读。
那怎么解决可能的不可重复读问题?Repeatable read !
- Repeatable read(可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的发生。)
eg:程序员拿着信用卡去享受生活(卡里当然是只有3.6万),当他埋单时(事务开启,不允许其他事务的UPDATE修改操作),收费系统事先检测到他的卡里有3.6万。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不能转出金额了。接下来收费系统就可以扣款了。
Analyse:重复读可以解决不可重复读问题。写到这里,应该明白的一点就是,不可重复读对应的是修改,即UPDATE操作。但是可能还会有幻读问题。因为幻读问题对应的是插入INSERT操作,而不是UPDATE操作。
什么时候会出现幻读?
eg:程序员某一天去消费,花了2千元,然后他的妻子去查看他今天的消费记录(全表扫描FTS,妻子事务开启),看到确实是花了2千元,就在这个时候,程序员花了1万买了一部电脑,即新增INSERT了一条消费记录,并提交。当妻子打印程序员的消费记录清单时(妻子事务提交),发现花了1.2万元,似乎出现了幻觉,这就是幻读。
那怎么解决幻读问题?Serializable!
- Serializable(可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的发生。) 序列化
Tips:大多数数据库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是Read committed,比如Sql Server , Oracle。
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是Repeatable read。
Tips:隔离级别的设置只对当前链接有效。对于使用MySQL命令窗口而言,一个窗口就相当于一个链接,当前窗口设置的隔离级别只对当前窗口中的事务有效;对于JDBC操作数据库来说,一个Connection对象相当于一个链接,而对于Connection对象设置的隔离级别只对该Connection对象有效,与其他链接Connection对象无关。
Tips:设置数据库的隔离级别一定要是在开启事务之前。
- 事务实现原理
首先讲实现事务功能的三个技术,分别是日志文件(redo log 和 undo log),锁技术以及MVCC,然后再讲事务的实现原理,包括原子性是怎么实现的,隔离型是怎么实现的。
- redo log 与 undo log介绍
MySQL的日志有很多种,如二进制日志、错误日志、查询日志、慢查询日志等,此外InnoDB存储引擎还提供了两种事务日志:redo log(重做日志)和undo log(回滚日志)。redo log和undo log都属于InnoDB的事务日志,其中redo log用于保证事务持久性;undo log则是事务原子性和隔离性实现的基础。
- 实现原理:redo log:
redo log叫做重做日志,该日志文件由两部分组成: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以及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前者是在内存中,后者在磁盘中。当事务提交之后会把所有修改信息都会存到该日志中。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balance from bank where name="zhangsan";
// 生成 重做日志 balance=600
update bank set balance = balance - 400;
// 生成 重做日志 amount=400
update finance set amount = amount + 400;
文章图片
InnoDB作为MySQL的存储引擎,数据是存放在磁盘中的,但如果每次读写数据都需要磁盘IO,效率会很低。为此,InnoDB提供了缓存(Buffer Pool),Buffer Pool中包含了磁盘中部分数据页的映射,作为访问数据库的缓冲:当从数据库读取数据时,会首先从Buffer Pool中读取,如果Buffer Pool中没有,则从磁盘读取后放入Buffer Pool;当向数据库写入数据时,会首先写入Buffer Pool,Buffer Pool中修改的数据会定期且随机刷新到磁盘中(这一过程称为刷脏)。
Buffer Pool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读写数据的效率,但是也带了新的问题:如果MySQL宕机,而此时Buffer Pool中修改的数据还没有刷新到磁盘,就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事务的持久性无法保证。
于是,redo log被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数据修改时,除了修改Buffer Pool中的数据,还会在redo log记录这次操作;当事务提交时,会调用fsync接口对redo log进行刷盘。如果MySQL宕机,重启时可以读取redo log中的数据,对数据库进行恢复。redo log采用的是WAL(Write-ahead logging,预写式日志),所有修改先写入日志,再更新到Buffer Pool,保证了数据不会因MySQL宕机而丢失,从而满足了持久性要求。
既然redo log也需要在事务提交时将日志写入磁盘,为什么它比直接将Buffer Pool中修改的数据写入磁盘(即刷脏)要快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刷脏是随机IO,因为每次修改的数据位置随机,但写redo log是追加操作,属于顺序IO。
(2)刷脏是以数据页(Page)为单位的,MySQL默认页大小是16KB,一个Page上一个小修改都要整页写入;而redo log中只包含真正需要写入的部分,无效IO大大减少。
- redo log与binlog
我们知道,在MySQL中还存在binlog(二进制日志)也可以记录写操作并用于数据的恢复,但二者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
(2)层次不同:redo log是InnoDB存储引擎实现的,而binlog是MySQL的服务器层(可以参考文章前面对MySQL逻辑架构的介绍)实现的,同时支持InnoDB和其他存储引擎。
(3)内容不同:redo log是物理日志,内容基于磁盘的Page;binlog的内容是二进制的,根据binlog_format参数的不同,可能基于sql语句、基于数据本身或者二者的混合。
(4)写入时机不同:binlog在事务提交时写入;redo log的写入时机相对多元:
前面曾提到:当事务提交时会调用fsync对redo log进行刷盘;这是默认情况下的策略,修改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可以改变该策略,但事务的持久性将无法保证。
除了事务提交时,还有其他刷盘时机:如master thread每秒刷盘一次redo log等,这样的好处是不一定要等到commit时刷盘,commit速度大大加快。
- 实现原理:undo log:
实现原子性的关键,是当事务回滚时能够撤销所有已经成功执行的sql语句。InnoDB实现回滚,靠的是undo log:当事务对数据库进行修改时,InnoDB会生成对应的undo log;如果事务执行失败或调用了rollback,导致事务需要回滚,便可以利用undo log中的信息将数据回滚到修改之前的样子。
undo log属于逻辑日志,它记录的是sql执行相关的信息。当发生回滚时,InnoDB会根据undo log的内容做与之前相反的工作:对于每个insert,回滚时会执行delete;对于每个delete,回滚时会执行insert;对于每个update,回滚时会执行一个相反的update,把数据改回去。
以update操作为例:当事务执行update时,其生成的undo log中会包含被修改行的主键(以便知道修改了哪些行)、修改了哪些列、这些列在修改前后的值等信息,回滚时便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将数据还原到update之前的状态。如下图:
文章图片
Mysql执行过程分析 数据执行分为两种类型语句:查询语句和更新语句。
1.查询操作:通过前面的Server层可以分析出查询流程比较简单,权限认证–》解析器–》查询优化器–》执行器–》引擎。主要注意优化器的作用。mysql的优化器可以根据算法计算出最有效率的执行语句,这保证了索引最左原则,不必在查询语句中在乎条件的顺序。
2.更细操作:包括增删改,其中会涉及到日志的记录,mysql自带的归档日志bin log和Innodb引擎自带的重做日志redo log, 在执行过程中,先经历权限认证–》解析–》执行器–》引擎redo log(prepare状态)–》bin log(归档记录)–》redo log(commit状态)
Mysql锁技术以及MVCC基础
- mysql锁技术
读写锁
解决上述问题很简单,只需用两种锁的组合来对读写请求进行控制即可,这两种锁被称为:
共享锁(shared lock),又叫做"读锁"
读锁是可以共享的,或者说多个读请求可以共享一把锁读数据,不会造成阻塞。
排他锁(exclusive lock),又叫做"写锁"
写锁会排斥其他所有获取锁的请求,一直阻塞,直到写入完成释放锁。
文章图片
总结:通过读写锁,可以做到读读可以并行,但是不能做到写读,写写并行
- MVCC基础实现数据库高并发
MVCC主要是在Innodb的REPEATABLE READ/Read committed隔离级别下作用的 ,是通过在每行记录的后面保存两个隐藏的列来实现的。这两个列, 一个保存了行的创建时间,一个保存了行的过期时间, 当然存储的并不是实际的时间值,而是系统版本号。他的主要实现思想是通过数据多版本来做到读写分离。从而实现不加锁读进而做到读写并行。MVCC在mysql中的实现依赖的是undo log与read view;
- undo log :undo log 中记录某行数据的多个版本的数据
- read view :用来判断当前版本数据的可见性
文章图片
InnoDB的MVCC,是通过在每行记录后面保存两个隐藏的列来实现的,这两个列,分别保存了这个行的创建时间,一个保存的是行的删除时间。这里存储的并不是实际的时间值,而是系统版本号(可以理解为事务的ID),没开始一个新的事务,系统版本号就会自动递增,事务开始时刻的系统版本号会作为事务的ID.下面看一下在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下,MVCC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下面需要耐心看完)
CREATE(创建表)
create table yang(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 INSERT(插入数据)
start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yang values(NULL,'yang') ;
insert into yang values(NULL,'long');
insert into yang values(NULL,'fei');
commit;
假设系统的版本号从1开始.
对应在数据中的表如下(后面两列是隐藏列,我们通过查询语句并看不到)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undefined |
2 | long | 1 | undefined |
3 | fei | 1 | undefined |
- SELECT(查询数据)
(1)InnoDB只会查找版本早于当前事务版本的数据行(也就是,行的系统版本号小于或等于事务的系统版本号),这样可以确保事务读取的行,要么是在事务开始前已经存在的,要么是事务自身插入或者修改过的.
(2)行的删除版本要么未定义,要么大于当前事务版本号,这可以确保事务读取到的行,在事务开始之前未被删除.
只有a,b同时满足的记录,才能返回作为查询结果.
- DELETE(删除数据)
看下面的具体例子分析:
第二个事务,ID为2;
start transaction;
select * from yang;
//(1)
select * from yang;
//(2)
commit;
假设1
假设在执行这个事务ID为2的过程中,刚执行到(1),这时,有另一个事务ID为3往这个表里插入了一条数据; 第三个事务ID为3;
start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yang values(NULL,'tian');
commit;
这时表中的数据如下: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undefined |
2 | long | 1 | undefined |
3 | fei | 1 | undefined |
4 | tian | 3 | undefined |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undefined |
2 | long | 1 | undefined |
3 | fei | 1 | undefined |
假设在执行这个事务ID为2的过程中,刚执行到(1),假设事务执行完事务3后,接着又执行了事务4; 第四个事务:
starttransaction;
delete from yang where id=1;
commit;
此时数据库中的表如下: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4 |
2 | long | 1 | undefined |
3 | fei | 1 | undefined |
4 | tian | 3 | undefined |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4 |
2 | long | 1 | undefined |
3 | fei | 1 | undefined |
- UPDATE
假设3
假设在执行完事务2的(1)后又执行,其它用户执行了事务3,4,这时,又有一个用户对这张表执行了UPDATE操作; 第5个事务:
starttransaction;
update yang set name='Long' where id=2;
commit;
根据update的更新原则:会生成新的一行,并在原来要修改的列的删除时间列上添加本事务ID,得到表如下: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4 |
2 | long | 1 | 5 |
3 | fei | 1 | undefined |
4 | tian | 3 | undefined |
2 | long | 5 | undefined |
id | name | 创建时间(事务ID) | 删除时间(事务ID) |
---|---|---|---|
1 | yang | 1 | 4 |
2 | long | 1 | 5 |
3 | fei | 1 | undefined |
实现事务采取了哪些技术以及思想?
原子性:使用 undo log ,从而达到回滚
持久性:使用 redo log,从而达到故障后恢复
隔离性:使用锁以及MVCC,运用的优化思想有读写分离,读读并行,读写并行
一致性:通过回滚,以及恢复,和在并发环境下的隔离做到一致性
数据库悲观锁和乐观锁 1.悲观锁:认为自己在操作完成之前一定会有其他sql去修改数据,所以要独占锁,知道自己事务提交完成。要想使用必须要先对数据加锁,悲观锁利用数据库自身的锁特性实现,而根据数据库引擎的不同,锁的方式不同 分为row lock 和table lock。
首先举例:
//0.开始事务
begin;
//1.查询出商品库存信息
select quantity from items where id=1 for update;
//2.修改商品库存为2
update items set quantity=2 where id = 1;
//3.提交事务
commit;
在上面事务中要想只有自己Update数据必须先使用sql语句给这条数据加锁,只有明确指定查询索引或者主键时才会使用row lock,其他情况都会实现table lock.在高并发,高可用,高性能的情况下这种锁是不能用的。基本被舍弃。
2.乐观锁:和悲观锁相反认为操作之前一定不会有人去修改,不主动去在数据库层面加锁,在程序的逻辑中实现锁的功能。正常的流程就是在数据库表中多增加一行version 或者其他时间戳之类的标志字段,每次执行时都递增version+1,将旧的version当作更新语句的查询条件去更新,如下
//0.开始事务
begin;
//1.查询出商品库存信息,version=1
select quantity,version from items where id=1 ;
//2.修改商品库存为2
update items set quantity=2,version =2 where id = 1 and version=1;
//3.提交事务
commit;
如果更新成功则没有其他sql修改,如果有其他修改了,更新会失败。这就是大多数乐观锁的基本原理。
Mysql优化
- 性能基础
文章图片
从图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每种设备都有两个指标:
- 延时(响应时间):表示硬件的突发处理能力;
- 带宽(吞吐量):代表硬件持续处理能力。
CPU——Cache(L1-L2-L3)——内存——SSD硬盘——网络——硬盘
由于SSD硬盘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本文的内容不涉及SSD相关应用系统。
根据数据库知识,我们可以列出每种硬件主要的工作内容:
CPU及内存:缓存数据访问、比较、排序、事务检测、SQL解析、函数或逻辑运算;
网络:结果数据传输、SQL请求、远程数据库访问(dblink);
硬盘:数据访问、数据写入、日志记录、大数据量排序、大表连接。
根据当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性能指标及其在数据库中主要操作内容,可以整理出如下图所示的性能基本优化法则:
文章图片
这个优化法则归纳为5个层次:
1、 减少数据访问(减少磁盘访问)
2、 返回更少数据(减少网络传输或磁盘访问)
3、 减少交互次数(减少网络传输)
4、 减少服务器CPU开销(减少CPU及内存开销)
5、 利用更多资源(增加资源)
- sql语句优化
- 检查索引的使用:
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 JOIN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索引也不是越多越好,看情况而定。注意EXPLAN检验索引的使用。
通常以下情况会使用索引:
INDEX_COLUMN = ?
INDEX_COLUMN > ?
INDEX_COLUMN >= ?
INDEX_COLUMN < ?
INDEX_COLUMN <= ?
INDEX_COLUMN between ? and ?
INDEX_COLUMN in (?,?,…,?)
INDEX_COLUMN like ?||‘abc%’(后导模糊查询)
T1. INDEX_COLUMN=T2. COLUMN1(两个表通过索引字段关联) - 查询数据量的过滤
通过查询条件限制查询,一般这都是会添加的限制,随着表数据的增加不加条件会成为隐患。 - 加少查询列的数量,只选择你需要的,精准查询才是效率最高的。
- 使用子查询会创建临时表,会比链接(JOIN)和联合(UNION)稍慢。
- 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若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不要设计为字符型,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这是因为引擎在处理查询和连 接时会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而对于数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较一次就够了。
- 尽可能的使用 varchar/nvarchar 代替 char/nchar ,因为首先变长字段存储空间小,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其次对于查询来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搜索效率显然要高些
-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 或 <> 操作符,否则将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来连接条件,如果一个字段有索引,一个字段没有索引,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中对“=”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 = 100 应改为: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 100*2
- Update 语句,如果只更改1、2个字段,不要Update全部字段,否则频繁调用会引起明显的性能消耗,同时带来大量日志。
库:database;表:table;分库分表:sharding
2、数据库架构演变
刚开始我们只用单机数据库就够了,随后面对越来越多的请求,我们将数据库的写操作和读操作进行分离, 使用多个从库副本(Slaver Replication)负责读,使用主库(Master)负责写, 从库从主库同步更新数据,保持数据一致。架构上就是数据库主从同步。 从库可以水平扩展,所以更多的读请求不成问题。
但是当用户量级上来后,写请求越来越多,该怎么办?加一个Master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因为数据要保存一致性,写操作需要2个master之间同步,相当于是重复了,而且更加复杂。
这时就需要用到分库分表(sharding),对写操作进行切分。
3、分库分表前的问题
任何问题都是太大或者太小的问题,我们这里面对的数据量太大的问题。
用户请求量太大
因为单服务器TPS,内存,IO都是有限的。 解决方法:分散请求到多个服务器上; 其实用户请求和执行一个sql查询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请求一个资源,只是用户请求还会经过网关,路由,http服务器等。
单库太大
单个数据库处理能力有限;单库所在服务器上磁盘空间不足;单库上操作的IO瓶颈 解决方法:切分成更多更小的库
单表太大
CRUD都成问题;索引膨胀,查询超时 解决方法:切分成多个数据集更小的表。
4、分库分表的方式方法
一般就是垂直切分和水平切分,这是一种结果集描述的切分方式,是物理空间上的切分。 我们从面临的问题,开始解决,阐述: 首先是用户请求量太大,我们就堆机器搞定。
然后是单个库太大,这时我们要看是因为表多而导致数据多,还是因为单张表里面的数据多。 如果是因为表多而数据多,使用垂直切分,根据业务切分成不同的库。
如果是因为单张表的数据量太大,这时要用水平切分,即把表的数据按某种规则切分成多张表,甚至多个库上的多张表。 分库分表的顺序应该是先垂直分,后水平分。 因为垂直分更简单,更符合我们处理现实世界问题的方式。
垂直拆分
垂直分表
也就是“大表拆小表”,基于列字段进行的。一般是表中的字段较多,将不常用的, 数据较大,长度较长(比如text类型字段)的拆分到“扩展表“。 一般是针对那种几百列的大表,也避免查询时,数据量太大造成的“跨页”问题 命中率更高,减少了磁盘IO,从而提升了数据库性能。
文章图片
垂直分库
垂直分库针对的是一个系统中的不同业务进行拆分,比如用户User一个库,商品Producet一个库,订单Order一个库。 切分后,要放在多个服务器上,而不是一个服务器上。为什么?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购物网站对外提供服务,会有用户,商品,订单等的CRUD。没拆分之前, 全部都是落到单一的库上的,这会让数据库的单库处理能力成为瓶颈。按垂直分库后,如果还是放在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上, 随着用户量增大,这会让单个数据库的处理能力成为瓶颈,还有单个服务器的磁盘空间,内存,tps等非常吃紧。 所以我们要拆分到多个服务器上,这样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以后也不会面对单机资源问题。
数据库业务层面的拆分,和服务的“治理”,“降级”机制类似,也能对不同业务的数据分别的进行管理,维护,监控,扩展等。 数据库往往最容易成为应用系统的瓶颈,而数据库本身属于“有状态”的,相对于Web和应用服务器来讲,是比较难实现“横向扩展”的。 数据库的连接资源比较宝贵且单机处理能力也有限,在高并发场景下,垂直分库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IO、连接数及单机硬件资源的瓶颈。
文章图片
垂直切分的优点:
*
解决业务系统层面的耦合,业务清晰
*
与微服务的治理类似,也能对不同业务的数据进行分级管理、维护、监控、扩展等
*
高并发场景下,垂直切分一定程度的提升IO、数据库连接数、单机硬件资源的瓶颈
缺点:
*
部分表无法join,只能通过接口聚合方式解决,提升了开发的复杂度
*
分布式事务处理复杂
*
依然存在单表数据量过大的问题(需要水平切分)
水平拆分
水平库内分表
针对数据量巨大的单张表(比如订单表),按照某种规则(RANGE,HASH取模等),切分到多张表里面去。 但是这些表还是在同一个库中,所以库级别的数据库操作还是有IO瓶颈。不建议采用。
水平分库分表
将单张表的数据切分到多个服务器上去,每个服务器具有相应的库与表,只是表中数据集合不同。 水平分库分表能够有效的缓解单机和单库的性能瓶颈和压力,突破IO、连接数、硬件资源等的瓶颈,达到分布式的效果。
文章图片
水平切分的优点:
*
不存在单库数据量过大、高并发的性能瓶颈,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
应用端改造较小,不需要拆分业务模块
缺点:
*
跨分片的事务一致性难以保证
*
跨库的join关联查询性能较差
*
数据多次扩展难度和维护量极大
水平分库分表切分规则
RANGE
从0到10000一个表,10001到20000一个表; 某种意义上,某些系统中使用的"冷热数据分离",将一些使用较少的历史数据迁移到其他库中,业务功能上只提供热点数据的查询,也是类似的实践。
这样的优点在于:
*
单表大小可控
*
天然便于水平扩展,后期如果想对整个分片集群扩容时,只需要添加节点即可,无需对其他分片的数据进行迁移
*
使用分片字段进行范围查找时,连续分片可快速定位分片进行快速查询,有效避免跨分片查询的问题。
缺点:
*
热点数据成为性能瓶颈。连续分片可能存在数据热点,例如按时间字段分片,有些分片存储最近时间段内的数据,可能会被频繁的读写,而有些分片存储的历史数据,则很少被查询
HASH取模
一个商场系统,一般都是将用户,订单作为主表,然后将和它们相关的作为附表,这样不会造成跨库事务之类的问题。 取用户id,然后hash取模,分配到不同的数据库上。 例如:将 Customer 表根据 cusno 字段切分到4个库中,余数为0的放到第一个库,余数为1的放到第二个库,以此类推。这样同一个用户的数据会分散到同一个库中,如果查询条件带有cusno字段,则可明确定位到相应库去查询。也可以使用一致Hash算法
文章图片
优点:
*
数据分片相对比较均匀,不容易出现热点和并发访问的瓶颈
缺点:
*
后期分片集群扩容时,需要迁移旧的数据(使用一致性hash算法能较好的避免这个问题)
*
数据库节点的增删会比较复杂(选择一致Hash算法运算)
*
容易面临跨分片查询的复杂问题。比如上例中,如果频繁用到的查询条件中不带cusno时,将会导致无法定位数据库,从而需要同时向4个库发起查询,再在内存中合并数据,取最小集返回给应用,分库反而成为拖累。
地理区域
比如按照华东,华南,华北这样来区分业务,七牛云应该就是如此。
时间
按照时间切分,就是将6个月前,甚至一年前的数据切出去放到另外的一张表,因为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表的数据 被查询的概率变小,所以没必要和“热数据”放在一起,这个也是“冷热数据分离”。
分库分表后面临的问题
1.事务一致性问题分布式事务
当更新内容同时分布在不同库中,不可避免会带来跨库事务问题。跨分片事务也是分布式事务,没有简单的方案,一般可使用"XA协议"和"两阶段提交"处理。
分布式事务能最大限度保证了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但在提交事务时需要协调多个节点,推后了提交事务的时间点,延长了事务的执行时间。导致事务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发生冲突或死锁的概率增高。随着数据库节点的增多,这种趋势会越来越严重,从而成为系统在数据库层面上水平扩展的枷锁。最终一致性
对于那些性能要求很高,但对一致性要求不高的系统,往往不苛求系统的实时一致性,只要在允许的时间段内达到最终一致性即可,可采用事务补偿的方式。与事务在执行中发生错误后立即回滚的方式不同,事务补偿是一种事后检查补救的措施,一些常见的实现方法有:对数据进行对账检查,基于日志进行对比,定期同标准数据来源进行同步等等。事务补偿还要结合业务系统来考虑。
2.跨节点关联查询 join 问题
切分之前,系统中很多列表和详情页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sql join来完成。而切分之后,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此时join带来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考虑到性能,尽量避免使用join查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方法:
1)全局表
全局表,也可看做是"数据字典表",就是系统中所有模块都可能依赖的一些表,为了避免跨库join查询,可以将这类表在每个数据库中都保存一份。这些数据通常很少会进行修改,所以也不担心一致性的问题。
2)字段冗余
一种典型的反范式设计,利用空间换时间,为了性能而避免join查询。例如:订单表保存userId时候,也将userName冗余保存一份,这样查询订单详情时就不需要再去查询"买家user表"了。
但这种方法适用场景也有限,比较适用于依赖字段比较少的情况。而冗余字段的数据一致性也较难保证,就像上面订单表的例子,买家修改了userName后,是否需要在历史订单中同步更新呢?这也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考虑。
3)数据组装
在系统层面,分两次查询,第一次查询的结果集中找出关联数据id,然后根据id发起第二次请求得到关联数据。最后将获得到的数据进行字段拼装。
4)ER分片
关系型数据库中,如果可以先确定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那些存在关联关系的表记录存放在同一个分片上,那么就能较好的避免跨分片join问题。在1:1或1:n的情况下,通常按照主表的ID主键切分。如下图所示:
文章图片
这样一来,Data Node1上面的order订单表与orderdetail订单详情表就可以通过orderId进行局部的关联查询了,Data Node2上也一样。
3.跨节点分页、排序、函数问题
跨节点多库进行查询时,会出现limit分页、order by排序等问题。分页需要按照指定字段进行排序,当排序字段就是分片字段时,通过分片规则就比较容易定位到指定的分片;当排序字段非分片字段时,就变得比较复杂了。需要先在不同的分片节点中将数据进行排序并返回,然后将不同分片返回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和再次排序,最终返回给用户。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
上图中只是取第一页的数据,对性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取得页数很大,情况则变得复杂很多,因为各分片节点中的数据可能是随机的,为了排序的准确性,需要将所有节点的前N页数据都排序好做合并,最后再进行整体的排序,这样的操作时很耗费CPU和内存资源的,所以页数越大,系统的性能也会越差。
在使用Max、Min、Sum、Count之类的函数进行计算的时候,也需要先在每个分片上执行相应的函数,然后将各个分片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和再次计算,最终将结果返回。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
4、全局主键避重问题
在分库分表环境中,由于表中数据同时存在不同数据库中,主键值平时使用的自增长将无用武之地,某个分区数据库自生成的ID无法保证全局唯一。因此需要单独设计全局主键,以避免跨库主键重复问题。有一些常见的主键生成策略:
1)UUID
UUID标准形式包含32个16进制数字,分为5段,形式为8-4-4-4-12的36个字符,例如:550e8400-e29b-41d4-a716-446655440000
UUID是主键是最简单的方案,本地生成,性能高,没有网络耗时。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UUID非常长,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另外,作为主键建立索引和基于索引进行查询时都会存在性能问题,在InnoDB下,UUID的无序性会引起数据位置频繁变动,导致分页。
2)结合数据库维护主键ID表
3)Snowflake分布式自增ID算法
5、数据迁移、扩容问题当业务高速发展,面临性能和存储的瓶颈时,才会考虑分片设计,此时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历史数据迁移的问题。一般做法是先读出历史数据,然后按指定的分片规则再将数据写入到各个分片节点中。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前的数据量和QPS,以及业务发展的速度,进行容量规划,推算出大概需要多少分片(一般建议单个分片上的单表数据量不超过1000W)
如果采用数值范围分片,只需要添加节点就可以进行扩容了,不需要对分片数据迁移。如果采用的是数值取模分片,则考虑后期的扩容问题就相对比较麻烦。
Cobar(阿里巴巴)
TSharding(蘑菇街)
Atlas(奇虎360)
MyCAT(基于Cobar)
Oceanus(58同城)
Vitess(谷歌)
参考:
Leaf——美团点评分布式ID生成系统
数据库分布式架构扫盲——分库分表(及银行核心系统适用性思考)
水平分库分表的关键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数据库水平切分架构实践
文章图片
Mysql主从复制 在数据库并发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将不同的业务数据分库分表以此来减少数据库的请求数量。因为分库分表还要带来额外的开销,我们在分库分表之前需要先尝试读写分离,将数据库架构为主从复制模式。
1、读写分离使用场景必须是读远远多于写操作,否则失去意义。
2、主从复制一定存在一致性延迟问题,当主表写入操作后从表一定会有延迟。这样也就限制了如果一些操作必须写完马上查出,则需要直接操作主库。
3、主从复制过程中的数据丢失问题。半同步复制的原理。
半同步复制,semi-sync复制,指的就是主库写入binlog日志之后,就会将强制此时立即将数据同步到从库,从库将日志写入自己本地的relay log之后,接着会返回一个ack给主库,主库接收到至少一个从库的ack之后才会认为写操作完成了。
文章图片
(2)MySQL主从复制原理
主库将变更写binlog日志,然后从库连接到主库之后,从库有一个IO线程,将主库的binlog日志拷贝到自己本地,写入一个中继日志中。接着从库中有一个SQL线程会从中继日志读取binlog,然后执行binlog日志中的内容,也就是在自己本地再次执行一遍SQL,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跟主库的数据是一样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库同步主库数据的过程是串行化的,也就是说主库上并行的操作,在从库上会串行执行。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了,由于从库从主库拷贝日志以及串行执行SQL的特点,在高并发场景下,从库的数据一定会比主库慢一些,是有延时的。所以经常出现,刚写入主库的数据可能是读不到的,要过几十毫秒,甚至几百毫秒才能读取到。
而且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主库突然宕机,然后恰好数据还没同步到从库,那么有些数据可能在从库上是没有的,有些数据可能就丢失了。
所以mysql实际上在这一块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半同步复制,用来解决主库数据丢失问题;一个是并行复制,用来解决主从同步延时问题。
这个所谓半同步复制,semi-sync复制,指的就是主库写入binlog日志之后,就会将强制此时立即将数据同步到从库,从库将日志写入自己本地的relay log之后,接着会返回一个ack给主库,主库接收到至少一个从库的ack之后才会认为写操作完成了。
所谓并行复制,指的是从库开启多个线程,并行读取relay log中不同库的日志,然后并行重放不同库的日志,这是库级别的并行。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持久层|Mysql索引知识概括
- 知识点整理|MySQL 知识点整理
- Mysql|Mysql数据库字段属性 作者(哇塞大嘴好帥(哇塞大嘴好帅))
- Mysql|Mysql连表查询JoinON详细笔记 作者:哇塞大嘴好帥
- Mysql|mysql事务 作者(哇塞大嘴好帥 v1.1)
- Mysql|Mysql数据库常用类型 作者(哇塞大嘴好帥(哇塞大嘴好帅))
- #springboot|springboot通过bean连接MySQL数据库
- CS246: Mining Massive Datasets
- 避免重复造轮子,Java 程序员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