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日志

2021/6/5 今天下午思考了一些事情,现在是距离大三下学期结束还有一个月,距离大学生活结束还有一年,回首过去,我竟然说不出来这三年里我学到了什么。如果非要说的话,可能自己心智上成长了,是所谓“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从“掌握知识”(大多数人认为的大学主要目的)的角度来说,仿佛并不多。细数留下印象的课程:高数、线代、概率论、复变函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生命科学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自控原理。而且没有一门课可以说学到精通的程度,感觉有点受挫,觉得自己荒废时光。
好在人生是一场长跑,今年我21岁,是一生中的黄金年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我要说服自己不要气馁,成长和认识都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起码我现在认识到了,所以就要从现在做出改变。

  • 说到做到;
  • 勤奋,不要懒;
  • 保持身体健康,三餐作息规律,保证适量运动;
  • 勤于做“输出”,比如写出来或者说出来。
  •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专注地坚持下去。
距离考研还有半年时间,大概200天左右,我认为拿到一个好分数,不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而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勤奋可以做到的事情。
叶宇辰加油!
2021/6/6 今天去打了毕业杯篮球赛,是很开心的一天,进了很多三分球,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我有进步、更稳定了,很高兴,还得到了奖品——一双球袜。中午和大家出去吃饭,点了12个菜,人均才44块钱,还挺划算的,聊了大家未来规划的事,也很开心。下午回来洗澡休息后,和佩佩去吃饭,然后晚上趁着618给自己买了4双球袜和1双LI-NING球鞋,那双欧文2已经从高二穿到大三了,底都磨平了,算是给自己打球进步的一个小小奖励!
2021/6/7 学了一天马原,感觉内容好多又看不懂,没有例子帮助理解,有一点累,6.9考试还剩最后两天,先冲刺复习一下,只能耽误几天其他科目的复习了。另外,得知小学期有3个星期的实习任务,这几天还得想想怎么利用好。
2021/6/8 早8:22
上午做了马原思维导图的总结,但是又看了两个小时的nba,有一点点后悔,这种普通季后赛其实看集锦也可以,有点白早起了。下午在学马原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好难啊不过很有用,晚上被叫去打球了。打的不太好,腰有点疼,我感觉以后还是少打野球了,多自己练练球,进步最快。还有就是,晚上回宿舍给大家分了西瓜吃,睡觉之前看了会书,但是第二天起来眼睛疼,应该是光线问题,以后睡前不要这样看了,没必要。
2021/6/9 早8:21
上午复习了马原,下午考试,晚上和珮放松。球鞋和袜子到了,看起来还不错,改天实战试试。考完马原,就只剩一科自控了,剩余的大把时间要抓紧学习啊!
2021/6/10 早8:37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感受:
  • 好的大学出的人才多,可能是因为高考的衡量标准是唯一的,所以所有人都会花心思在这方面,导致好的大学有好的生源,而发展的根本在于内在矛盾的运动,所以一个人的发展是主要有自己的主观因素决定的,好的大学会起作用但不是支配作用,所以这个结论的因果逻辑完整的说应该是:一个人优秀,所以他成了人才,而高考分数高和上一个好大学都是带来的附属品(或者大学是相辅相成)。所以好的大学之所以好,是在于他的学生优秀(老师好只是因为出来的学生优秀所以名声大工资高所以老师愿意去),所以好大学提供的peer pressure和周围的氛围环境,我认为是比老师教学水平啥的更重要一些
今天看了很多资料,自己也想了一下对于大学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于考研和高考的认识也加深了——阶段性选拔考试,为的是将优质资源集中分配,解决的是优质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数量的相对过量之间的矛盾,所以把考研当作“选拔性考试”来对待,就能明确一些方法论,比如要有重点的复习,以考试为目标复习等,要将时间分配好,平衡自己的爱好和考试需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要睡够9小时的情况下早睡早起,盲目的早睡早起整个白天都是糊涂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不要选择了道路就一闷头的走下去,我们往往在看到“成功”的人经历的时候会去模仿他的道路,但成功是不能被完全模仿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们发现机遇的眼光,及时不时停下奔跑的脚步,总结分析一下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看看前人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再做出相应的判断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2021/6/11 早8:23
开始洗衣服的时候已经22:45了,不过如果专心洗的话,会很快,可是是和舍友边聊天边洗的,所以最后23:45才上床,导致第二天晚起了,每天晚上至少要睡8.5-9h才够啊,以后一定要贯彻雷打不动的11点上床睡觉且不看手机啥的,要不眼睛很疼啊!!!
2021/6/12 早9:10
每天打会球真快乐,罚球和投篮又准了!! 和爸妈视频了,他们有点担心,要继续努力呀!
2021/6/13 早8:30
申请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夏令营,6.30出结果。
2021/6/14 图书馆闭馆
端午节,出去打篮球了,晚上吃了珮珮带的饭和粽子,很开心
2021/6/15 早10:41
假期综合症起晚了…
今天看了很多视频和辅导书的经验贴,结论是: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老师,即所谓的“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习惯来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老师。
看老师的视频课无非是两个目的:
  • 学习知识点
    而知识点的话,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不一样,用武忠祥老师的层次来分就是
    1. 会叙述(数学语言);
    2. 理解内涵(数学意义、本质);
    3. 理解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4. 会应用(做题)
    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个认识,怎么做呢?我觉得一定要每个老师的视频都自己亲自找同一章节的内容看一下,看看自己适合什么风格。或者每个老师都会有单独的一期考研时间规划视频,通过这个也可以对老师风格有一个了解。
  • 学习解题技巧
    这块我觉得可以综合不同的老师,每个人汲取他们的优点,但这个并不是贪多,而是集百家之长,我们首先要自己有一套解题思路,再有针对性的去看自己觉得把握不好的知识点和题型的每个老师的解法(比如汤家凤的中值定理分类很细致,但是他求数列极限对于题型的分类不如武忠祥老师分类的标准更本质),所以这个是可以多看看几个人的方法,这块不用耗费太多时间,最终的解题习惯和做题技巧的积累,是在自己独立做题阶段完成的。
2021/6/16 早8:35
赶进度!!!
找到了节奏,继续努力!
2021/6/17 早8:54
今天被阿姨提醒早点来或者约座位了,后面打算早上7.30出来,7.20起床,8点之前到!
今天晚上和马珮羽看了《world war Z》,晚上没怎么学!但是放松了!
2021/6/18 早7:52
昨天看kobe睡得有点晚,被这种快速反馈击败了一次,但是不能被它打倒啊!要自己掌控节奏!
要给自己设置一定的反馈机制,
2021/6/19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1、让自己变强,让对方感到威慑;而不是通过自己动怒让对方感到威慑,因为动怒让对方威慑,会让对方有一种被欺负的感觉,人的自尊心会让他本能的和你对抗。而让自己变强(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健身),是让对方被动的被你的气场震撼,所以这种“被欺负的感觉”来源于其自己内心,所以会进而导致畏惧。
2、激将法是古代很有名的方法,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真正的高手会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换句话说,动怒容易让自己忘记原本的目的。可以想想韩信的例子,他在当时权衡了利弊,所谓“高手都是不要脸”的意思是他们可以冷静的权衡利弊,还有一点就是他心里有远大的志向,和这些志向相比,所谓的面子根本算不上什么。
结论:
  • 加强锻炼
  • 树立志向
  • 控制情绪,保持清醒,可以每次要生气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标志,或者随身带一个象征性物品,提醒自己不要动怒
2021/6/20 今天上午看篮网和雄鹿抢7,杜兰特确实强,但还是可惜了。
下午睡醒来图,做了做1800,感觉还可以,一些好的做题习惯平时要养成。
进度和规划要明晰!
另外,记得通过错题整理《个人失误集锦》
2021/6/21 早7:56
希望步入正轨,记得11点睡觉和锻炼
2021/6/22 每日一题全部补完了,后面要坚持每天跟上!
2021/6/23 出珮住,过
2021/6/24 11点睡觉真的很有精神啊,要坚持下去
2021/6/25 昨天睡晚了,本来可以直接看书睡觉的,结果打开手机后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根本没有做判断的机会,所以还是要从源头断绝啊!
2021/6/26 无
2021/6/27 早8:57
以后都每天早上来写前一天的总结吧,这样可以把睡眠也一起写进去,顺便当作进入学习状态的热身。
昨天11点睡了,再保证9h睡眠的情况下,可以是不困的,但是还是有些疲倦的,困不困是物理上的,是客观规律,疲惫与否我认为大部分是心理上的,是可以靠主观能动性改变的,所以11点睡觉还是要保证,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改进。
另外还有一点,睡觉之前看电脑手机真的第二天眼睛会肿,而且空调太冷了,膝盖有点痛
2021/7/1 6.29考完了自控,应该是最后一门考试了,出珮住,6.30休息了一天,今天加油啊!
2021/7/2 这两天效率还挺高的,总结一下原因。
  • 调整了战略。每天采取“早睡早起”方法,早上8点之前到,晚上8点之前回去,11点前睡觉(后面争取10:30睡,6:30起)
  • 细化了方法。上午下午都采取学一段时间,做点别的事,再继续学习。
  • 精简了内容。这段时间的目标主要以推进数学进度为主,所以看视频能够保证每天都有固定的进度推进,但是减少了做题的时间。
另外,感觉早上的“每日一题”花费时间过长,明天要注意抓大放小。
2021/7/4 2号晚上和自动化小组同学去玩桌游,很快乐,是一种放纵的快乐。
但是要总结一下。
首先玩桌游和玩游戏本身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但是白天玩和晚上玩带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白天玩从心里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晚上玩却是有不受管制的自由感。
但是自律的人不需要靠这种方式取得自由,而且会影响第二天的效率,不可取,后面不是避免,而是杜绝。
2021/7/10 这几天在实习,晚上回珮宿舍住,陪她度过了最后的大学时光,玩了overcooked,我们都很开心。后面要更认真的学习了!
2021/8/10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也一个月没有写日志总结了。乐观来看,现在掌握了每天复习的节奏,数学和英语大致找到了方法,时间分配的策略也还可以;不足就是自己的效率有点低,或者说还是有的时候太贪玩了,这一点需要改一改,想想下坡路的标志(以自己状态不好为由,去玩别的,也没休息,更累了)。war3给卸载了,考研之前希望自己可以不再碰了,确实没有意义,不差这一种方式。而且现在的时间也不允许有占用这么久时间的放松方式,累了就看看电影(英语的)或者打打球吧。说实话内心还是一直在焦虑的,不过焦虑没用,从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开始做好,都是来得及的,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加油!
2021/8/11 有几点后面需要注意的,及时总结一下:
  • 委婉拒绝无效社交,按照自己节奏生活
  • 晚上回去不要用电脑刷b站动态,如果要用电脑,就要be intensioned再去做,否则只是无意义的被动接收信息
  • 睡眠的重要性,晚上8.30洗澡,9.30前上床,10点半准时关灯
2021/8/12 阶段性总结很重要,时不时回顾一下之前的总结也能有收获,就像看自己做题的“错题本”一样。因为发现自己还是在不断重复犯下之前犯过且认识到并反思过打算改正的错误,这也太亏了。所以光反思下来,记录下来,貌似并不能改,没有改的原因是忘了有些东西是“错误的”,所以后面除了及时反思记录以外,还有提醒自己时刻注意,并且将他们作为原则(即不可违返)来对待。
  • 10:30之前上床,11点准时关灯,7点准时起床
  • 上床不看手机
  • 拒绝无意义的“当下正反馈”
2021/9/21 又一个月过去了,今天是中秋节,写一写考研日志。
上一篇日志中的一句话“自己还是在不断重复犯下之前犯过且认识到并反思过打算改正的错误”至今仍在一定程度继续,但有所进步了,比如现在越来越养成7点起床7.30到lib的习惯了,所以自己也不要灰心觉得自己改不掉犯过的错误。
先写一下关于避免重复犯错的总结:
  • 结论:避免重复犯错就是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
  • 方法:(直接/间接)犯错后,记录到《个人错误集锦》中,分析behave找到trigger,并且要求自己以后遇到trigger时,就要强迫自己按照好的习惯去act,长此以往,可以强迫自己将坏习惯改成好习惯
  • 一些补充:
  1. 记录到《个人错误集锦》中,主要记录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感受,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续回顾和分析原因,并非为了发泄自己的悔恨情绪;
  2. 强迫自己按照好的习惯去act,这里强调一个强迫性,先改变行动,再改变思维;
  3.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为:重复犯错误的实质就是(1)未经思考—>(2)按照惯有思维去做事。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1)记录trigger,提醒我们思考(2)强制性改变惯有思维,通过用新行动替代就行动,养成“新的惯有思维”。做到这两点,以后就可以未经思考按照新的惯有思维去做事了;
今天打了一场老牛,感触良多,有机会录一下replay的解说。
2021/10/5 国庆节放假,写一写日志。其实该反思的上次都反思了,请落实到行动。
2021/10/6 昨天实际上大部分时间在做反思,一边看经验贴一边反思,对比别人这个阶段的状态和我自己的,结论是自己数学需要进入真题阶段了,并且通过2021的考试分析,更加坚定了一点:数学备考策略要以基础概念为主,且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觉得相见恨晚。但是想了想,或许早几个月我即使知道了这件事(事实上武忠祥老师已经强调了很多遍),但是由于个人对数学复习进度有限,导致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所以也无法理解“以基础概念为主,全面且重点地复习”具体怎么做,只有在对整体知识有了了解,对于常规题型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认识后,再结合对近几年试卷的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事。
既然如此,就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下面说说后期具体规划做出的调整。
  • 数学:
    11月10号之前,按照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点且重点复习重点知识点的指导原则,结合《新金考》的分析,辅助以课本,顺着《真题分章》结合《考试分析》从头到尾最后复习一遍,体会真题。11月10号之后,进行整套模拟卷练习,主要目的为(1)养成草稿工整的习惯(2)模拟考场时间、氛围(3)查缺补漏
    11月10号之后,每天一套模拟卷,2张宇8+4,李林6+4,2李艳芳3套卷,合工大共创超越,至少做40篇,一天一篇
2021/10/14 我希望你可以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加油!
2021/11/4 快要打秋季联赛了,高效训练,把握主次,放平心态,不要浮躁
2021/11/16 有些人对我的成长有着关键作用,刘老师、许老师、郭硕、解川、郭子晗、高岐、申公豹、(李峥、师傅)。大学的朋友可能需要再沉淀几年,我才能有更明确的说法。有些是幸运,是纯粹的偏爱,而有些人是他对所有人都很好,我只是其中一个。
2021/11/23 不知道怎么回事,越到后期话越多了,反正想到啥就先记下来吧!
今天21的李艳芳三套卷,比较难,反思出以下结果:
  • 模拟卷的目的:查漏补缺,而不是估分,即检查考纲范围内的哪块知识点(1)还不会(2)会但不熟悉,一个是知识框架有问题,一个是对于低频考点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到21年真题,就比如欧拉方程就属于(1),而施密特正交化、假设检验就属于(2).
    1、 利用二重积分的积分中值定理计算极限,就属于不会,压根就没用过这个定理,这就属于知识点的漏洞;
    2、用定义计算方向导数在一点处的值(当该点偏导数不存在时)就属于会但不熟悉,就是我知道有这么个知识点,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公式忘记了;
  • 鉴于以上,既然我的终极目的是查漏补缺,那么首先我应当从正面先知道我的知识框架是怎样的,其次才是用题目去检验。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花几天时间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框架,自己应当先明确自己知识框架的情况,当自己对自己先满意了,再去用别的检测。
另外,记录一下前几天和爸妈打电话总结的几点,这段时间备考中的收获:
  • 时间管理能力(学习,吃饭,睡觉,娱乐,社交)
  • 学习具体一个学科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 目标规划能力(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个一个完成,并且可以根据进度和实践经验及时调整)
  • 作息规律
  • 总结反思的能力(反思无敌,腿姐说得对)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意识到了一个事情!即信息的不对称性,或者说是信息筛选能力!
具体来说:我在考研开始的时候先接触的汤家凤张宇,但是最后其实我感觉这俩老师都不适合我,说白了就是我觉得他们讲的都不好,武、李、王这三位老师,武对于概念确实讲得好,但是级数求和、线面积分这种套路问题,另外就是定积分应用这块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不如用课本上的方法;李的话,由于线代这个学科本来的特点,考的不会有太难的地方,所以感觉李对于题型的分类是有一定水平的,比如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再有一个就是他适合自己学过一遍,再去听;王的话,感觉他妈的就是照着课本念,优点就是他知道哪些是真的重点,但是我感觉这种东西具有时效性,他对于假设检验就不重视,我觉得不太成。而贺辉军老师的金讲和李艳芳老师的真题讲解,我是到这个阶段才知道的,真的是相见恨晚。李林的108和880没做过不知道,好评如潮啊,没机会用实践检验了,等6+4看看吧!
抽取本质来说: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在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检验之前,都是只能听一半的。这个教训非常重要,等考完研好好总结一下!
2021/12/11 今天是周六,下下个周六就要考试了,可以说剩下的十四天至关重要。道理大家都懂,行百里者半九十,都知道最后阶段要稳住,那么什么才叫稳住?我认为主要从两方面下手:减少焦虑和减少浮躁
  • 焦虑: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剩下的时间有限,可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还没达到自己的要求,次要原因是周围人的的焦虑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 浮躁:主要原因是快到最后关头了,自己会松懈,次要原因是周围的人也会松懈,从而对自己造成影响;
既然想清楚了原因,那么就对症下药。第一,每天按部就班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不用想太多,把过程做好,这是可以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第二,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当交流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别人不如自己时不要骄傲,别人比自己厉害也不用焦虑,因为自己只和自己比。如果能做好以上两点,我认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一个是要求行为,一个是要求心态。
我一直相信,强者之所以强,不是刚好幸运到没有遇到困难,而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克服。所以不要把客观原因当成借口,觉得别人强是因为没有遇到困难,这是幼稚的表现。
而我,如果想成为一个强者,就必须要独立经历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就像珮说的“考研就是考验”,我知道我最喜欢考验了。
2022/1/11 【2022考研日志】记录一个话:读书要有总结作为输出,学编程要有项目作为输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