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选择,是上年纪的另一大特征

上年纪以后很难做选择,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关系甚重,牵动着各个方面。
来杭州后的这一两年是目前人生中做选择最多的时间段。
23岁时初来杭州,我靠着想要证明自己的一口气做选择:要不要再努力一点,坚持那份确实很辛苦的工作?还是说就此放弃承认自己就是个没有追求的人?
我选择了坚持。
一年后24岁时,我用勇气做选择:关于要不要辞职,我想的是,反正我没有想要那么多啊,工资即使降低也没有关系。
我选择了放弃。
今年25岁了,从一份闲散的工作中逃离出来后,我又要做选择了。可能因为这次贪心了,想要的太多,所以即使拿到了3家公司的offer,还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这几家的利弊信息都在我头脑中,但就是没办法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导致最近几天窝在家里一直是这样的状态:不敢看电视、没有特别饿想吃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激情高涨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
就是在一种混沌、焦虑的状态下看时间流逝.....
我想了一下之前为什么不会这样纠结和犹豫,好像是因为之前看问题比较浅显,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自己要不要加入,考虑的少之又少,更多是一种并没有发现坑就已经进去了的状态;而现在好像是发现了问题,但是又没有办法找到一家让自己满意的公司,所以思绪颠簸,做不了决策。
写到这里突然有点明白自己这次为什么这么恐惧做选择,好像是因为这个选择代表了我对接下来生活的选择。
比如如果去了A公司,那肯定是平平淡淡待半年,然后没意思,回老家了,杭州路到此结束;
再比如去B公司,工资福利相对来说比较好,但是项目情况未知,很可能待不了一个月就又要换工作,让这段时间的情绪更难过;
或者是去C公司,一个全新的行业,单休+熬夜,以及各种未知都是挑战,但是它可能是一个新出口,工作和生活上的新出口;
我不仅是不知道怎么选择工作,生活也同样让我手足无措。去哪个城市,我甚至都没有想好。前天在家里看了这两年的日记,里面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回老家。
最近一次去书店,买了一本以前知道但没看的陈海贤老师的书《自我发展心理学》。打动我的是书最后面一部分他对人生阶段的划分:
我所处的就是25—35岁的中年早期。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有两个:建议亲密关系和寻找职业认同。
关于亲密关系,除了给人稳定感,他讲到另一个点对我触动更大。
我们会在日常中隐藏掉一部分自我,那部分自我往往是自己也不能接纳,可能是坏脾气、拖拉等等,但是因为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展示给对方看,从而让那部分自我得到了展现和延伸,它不再是隐藏在我们内心的黑暗面,我们开始可以接受自己,从而获得更稳定的成长型自我。
回想以前的恋爱,或者是最近这半年和一位好朋友长时间的稳定关系,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份力量,非常的治愈和让人安心。
另一个是职业认同,是我当下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工作只是领一份薪水吗?我又不满足于此。
书里讲,你要把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的人这个关键点也放进职业中,这样你的职业规划才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谋生。我也觉得太有道理了,所以马上买下了它,甚至为了它在西西弗充了会员。
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总归是在做同一件事:成长自我。漫长的成长中会遇到的共性问题,也许心理学可以给我些答案。
【不敢选择,是上年纪的另一大特征】不说啦,我再去看看书里的其他章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