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春苗出土哟映朝阳。身背红药箱阶级情意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伴着泥土香……”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描写乡村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中的插曲。
在各级政府及医疗卫生部门的支持下,着力改善医疗条件,努力提高医疗水平,有效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
解放前期我村医疗卫生工作落后,以中医为主,西医当时还没有,父老乡亲生病主要靠乡邻老中医治病,交通不便,更没有交通工具,由患者家属用骡马往来接先生(老中医大夫),还要背药囊,全靠中草药,一些急性病就耽误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苦,条件差,技术落后,人们的身体健康没有多大的保障,出生率高,成活率低。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建国解放后,我村的医疗条件基本提高了,国家也很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家家户户上山采药,每户都有药囊,一般的伤风感冒咳嗽自己煎点中草药一喝就好了,出现了民间验方,偏方也挺灵的。出现了极少的西药,有了解热,消炎的西药,当时对急性发热和个别的炎症有一定的疗效。
六,七十年代村上有了定点医疗机构,有专业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生产队记工分制,实行了合作医疗,每户每人次交五分钱就参加了合作医疗,看病免费,但当时的医疗条件比原先好点。1967年有了村医正常执业地点(原小强老院旧铺子,面积大约6平方米,1971年搬在了办公室院<仓房院>药物品种单一。有简单的药柜和一张简陋桌橙)。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没,合作医疗消失了,定点医疗机构没有了,出现了个体诊所。在自己家里办,药房和住人在一起。
九十年代又重新有了定点医疗机构一村卫生所,政府对乡村医生培训,上学,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为人民群众治病,出生率高,成活率高(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一九九二年出生22人,成活22人。尤其在一九九三年“非典”后,国家政府对村卫生所提高了重视,建立医疗卫生三级网,投资设备,组织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村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一定保障。
二十年代,也就是现在有了农村新型合作,实行新农合政策,村民和城里人一样看病住院能报销了。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资力度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设备投资很大,有专业技术人员在村卫生室上班,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重:预防,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健康质量,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村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2013年4月在村阵地有了固定的执业场所,药房2间,诊疗室l间,办公休息1间,三室隔离,占地面积大约70平方左右,病床两张,中西药柜齐全,常用西药200多种,常用中药200多种,办公桌椅3套,办公用品齐全,卫生室通了网络,电脑,打印机各一台,常用医疗器械也配齐了(血压表,听诊器,体重秤,检查床)。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家河村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家河村卫生室历界从业人员
六,七十年代村上有了定点医疗机构有专业从业人员。
史俊清(1968一1971年)
石会生(1968年一1973年)
孙仔玉(1973年一1980年),现在村上开个体诊所。
石夺生(1976)
孙全珍(1976年一1980年)
史永华(1976年一1990年)
石文兵(1990年一现在)
现在在外从事卫生人员:
石军(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石小军(天水市个体诊所)石保峰(张川村卫生室)石贵明(天水市手足医院外科医生)石振(天水市手足医院外科医生)石晶(天水市妇幼保健院财务科)石祥(天水市仁和医院检验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