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笔记第07篇|商业的核心逻辑
产品经理必备的商业知识产品经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这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产品和业务的视角变得更加丰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产品功能和逻辑背后的生意本质。
利润 = 收入 - 成本
利润 = 收入 - 成本
,这是商业产品的核心逻辑。想要做出一款成功的商业产品,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收入,同时控制成本,从而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成本
在会计概念里,成本会被分为成本和费用,这涉及了不同的利润统计口径。在我们做商业产品分析时,可以将成本简单地分为固定成本和浮动成本。要区分固定成本和浮动成本,我们先定义一个概念,就是 单元交易。
(1)什么是“单元交易”? 所谓“单元交易”,就是最小粒度的一笔买卖。如果我们是做电商的,那卖一件东西就是一个单元交易;如果我们是打车应用,那打一次车就是一个单元交易;如果我们是做知识付费的,那每卖一个专栏就是一个单元交易。
(2)什么是“浮动成本”? 当我们的成本与单元交易直接相关时,也就是说,每多卖出一笔,我们就需要多成本一笔,那么我们就叫它“浮动成本”。
(3)什么是“固定成本”? 当我们的成本与单位交易不相关时,无论你卖一笔还是卖一百笔,我们要付的代价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叫它“固定成本”。
举个粟子:假设我们卖棉花糖,每卖出一份棉花糖就是一个单元交易,棉花糖原材料包括了木棍和糖,每做一份棉花糖就需要一份的木棍和糖的成本。由于跟单元交易直接相关,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浮动成本。而我们买的做棉花糖的机器,不论我们卖出多少棉花糖,都要花同样的钱,所以这就算是固定成本。至于人工成本,也有两种可能,如果是按工作时长付费,那么,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暂且记为固定成本;如果是按件计费,也就是每做一份棉花糖就支付一定的报酬,则记为浮动成本。
不同的成本类型,就会隐藏着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打车软件,快车和顺风车是轻资产,浮动成本高,每笔订单向司机分成,所以平台对司机的管控力较弱,服务质量很难标准化,需要依赖规模效应才能建立可观的收入。而专车则是重资产,固定成本高,车和司机都得养着,所以管控力强,服务质量也有保障,但也因此不够轻盈,很难快速规模化。结论:这两种商业模式会走向不同的方向,前者会争取规模化,后者则可能侧重服务质量和品牌打造。成本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盈利方式的不同,这通常也会塑造两种商业产品团队不同的基因和文化。
收入 = 单元交易的收入 * 交易次数收入
为了提高利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扩大收入。从扩大收入的逻辑看,一是提升交易频次,二是提高单元交易的收入。如何在“低成本、高收入、大规模”这三者做出平衡与取舍,是我们在商业实践中不断选择的,我们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收入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毛利润 = 收入 - 浮动成本毛利润、净利润
净利润 = 收入 - 所有成本
毛利润,在财务上的说法,毛利润是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成本,也就是减去直接带来经营收入的成本。从产品分析上来看,可以简单地将收入减去浮动成本,即为毛利润。
毛利润是判断一个商业产品是否具有潜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商业产品的毛利润长期为负,那么它的希望就很渺茫了(补贴抢市场是个特例);如果一个商业产品的毛利润很厚,那么,产品和运营在其中能够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也就更有希望。
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净利润,即扣除所有成本后的收入。净利润,代表着一个公司的赚钱能力。但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我还是更喜欢用毛利润,因为互联网行业通常追求轻资产和边际效应,我们习惯在不断扩张和规模化中赚取利润,所以单次交易产生的毛利润更为适合定义我们产品的价值。
如何提高商业产品的收入?
收入 = 单元交易的收入 * 交易次数(市场规模*购买频率)定价空间:尽可能地提升单元交易的毛利润空间
定价,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有很多关于定价的理论和原则,比如书籍《无价》,其中分享了大量与定价有关的奥秘。下面分享几个重要的定价小经验。
(1)定价与成本无关。定价的本质只与市场竞争、用户预期有关,尤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我们不是用自己的成本去向市场交出定价。而是从市场领回定价,再向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拷问盈利空间。
(2)定价时,尽可能留出一点空间。一定要记住:定价数字不能太低,太低除了会带来不利的用户心理锚定之外,还会挤压我们能够在价格上施展的运营空间。没有毛利,就没有运营空间,你想做满减、满赠、满返,就捉襟见肘了。价格不能三天两头地波动,这会让用户失去信任,过低的定价不利于我们制定营销、运营策略。
(3)有时候,定价只需依靠经验判断即可。虽然定价很重要,但有时候却只需依靠经验直觉来决断,无须一堆公式来推算。只要你在一个行业中身经百战,经验往往比公式更加有效。
扩展空间:尽可能多地提升交易次数
市场规模决定了是否存在可能的扩展空间。TAM 指的是“潜在市场范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即产品在理论上可能覆盖到的消费者人群范围。(另两个重要概念是 SAM 和 SOM,在互联网行业中主要关注 TAM 即可)
TAM 可以理解成产品的天花板,这是理论上产品的所有用户。一个天花板很低的领域,很难出现巨头和爆发性增长,一般不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领域不值得做。
要扩大市场规模,另一个办法是提高交易频率,即在同一个周期内,增加交易次数。在相同的天花板下,交易频次越高,则交易次数会越大。
由此可见,在这个维度下的空间扩展,必须关注产品的天花板(规模)和交易频次(购买频率),这二者共同决定了产品的交易次数。
市场扩张中的成本问题上一节中,我们讲到:要想提升收入,一则尽可能地提升定价,二则扩张市场。那么关于“市场扩张”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本小节就讲一讲“市场扩张”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随着互联网各种渠道红利耗尽,想要获得廉价而高效的扩张越来越难了,它逐渐变成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我们精心设计了增长策略、产品特性和传播路径,充满希望地发布上线,结果除了自己同事会在朋友圈转发一下之外,没有引起任何涟漪,产品数据迅速归于平静。
在大部分扩张情况下,我们只能在“速度、扩张成本和获客质量”三者之间选两个。从商业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先重点关注扩张成本。
扩张成本的线性与非线性
前面我们讲到,浮动成本是伴随着交易发生而产生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当规模扩大时,浮动成本一定会随之增加。它增加的方式有可能是线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当一种商品卖出十份和卖出一万份的浮动成本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大家肯定能懂。
市场扩张时,我们必须关注到成本增长的这一特点,不扩张或者扩张过渡,都是有害的。
在扩张中,发现新机会
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大幅度地追求边际效应。我们的产品通常可以以极低的浮动成本去扩张,而且这种扩张不受地域、时间、制造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延伸地看,在做产品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一定要有成本意识,要去思考怎样建立边际效应,让服务器赚一份钱和赚一百份钱的成本差不多。
在做商业产品分析的时候,其实很难把一种成本清楚地定义为浮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每种成本中都可能包含固定性和浮动性,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其中发现新的机会。
商业产品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成本问题,我们要识别成本的线性增长或非线性增长,以构建边际效应。另外,扩张在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机会,我们善于抓住这些新的机会,找到新的收入模式。
END 2019-04-01 【产品笔记第07篇|商业的核心逻辑】
推荐阅读
- 第6.2章(设置属性)
- 2018-02-06第三天|2018-02-06第三天 不能再了,反思到位就差改变
- 第三节|第三节 快乐和幸福(12)
- EffectiveObjective-C2.0|EffectiveObjective-C2.0 笔记 - 第二部分
- android第三方框架(五)ButterKnife
- 开学第一天(下)
- 野营记-第五章|野营记-第五章 讨伐梦魇兽
- 2018年11月19日|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亲子日记第144篇
- 第326天
- 跌跌撞撞奔向你|跌跌撞撞奔向你 第四章(你补英语,我补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