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与教育〉有感》

《读〈文化与教育〉有感》

己亥年七月初六拜读完钱穆先生之《文化与教育》良久了一直没有契机写一文章。借昨天交流之话题,借题发挥而写下此文。
昨天友人来了一句:“你开始研究孩子教育问题了。”
我复:“一向有了解这些东西。”
友人:“兴趣真心广。”
我复:“还好吧。”
友人:“你是特别爱看书?”
我复:“比一般人喜欢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我挺无知了!”
友人:“你还无知?”
我复:“是的,我真的挺无知。”
我便介绍钱穆先生之《文化与教育》之心得,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教育的专论及演讲词。上卷谈文化,比较中西文化之差异,体悟中华文化之宏大精深,指明中国现代转型之道路;下卷谈教育,谈大学、谈中学、谈革命与国史、谈民主与建国……放在大视野下论教育,关注教育之弊端,探求改革之新路。还揭示了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并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的考察”,阐述路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的思想文化遗产,借以提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理论的考察”。其中第一章“科学教育学的意义”,论述教育学的方法论。批判实证主义,认为教育学产生于各种文化势力的斗争,其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教育的技术性问题上,须以某种价值为基础。
钱穆先生在“东西人生观之对照中”曾经说过:人有两种人生观,一种叫现实人生观,一种叫理想人生观。宇宙之伟大与人生之渺小,双方极端对照,此为构成每一人人生观之核心与焦点。大体来说,比较偏向渺小方面者是现实的。比较偏向伟大方面者,是理想的。现实的,常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而奋斗,理想的以宇宙和他人作为归属,为宇宙和他人付出。
引用《掌中诀》386页记:开天的回信:“多谢大师所举的真实故事教诲人生。在一个人每天愁柴米油盐的时候,有何空闲去谈大师所提的忘我人生。人生就像个舞台,万幸有大师的平台能演绎别样的人生的时候,到台下作为观众,继续看您的演绎。人生没有不谢幕的舞台。风华正茂的我们,不敢奢求您为我们布置多奢华的舞台,但在我们起步的同时,但愿您能防止给我们注消极针。我们活在现实中,得脚踏实地的过日子,大师无我的境界,只能感叹敬佩。也希望大师能祝福我们的每天的柴米油盐能自我解决。谢谢。”
我曾给开天写过信:“父不怨儿傻,子不怨父穷。我儿恶我随他恶,莫使吾孙恶我儿。”孔子曰:“君臣父子,完成其责任和义务。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命;为而无所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就是知命。对成败利钝在所不计。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你不管在哪里干什么,做人首先要明白三观,何谓三观?一,世界观—世界观是着眼“世界之上”,这是德国知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广泛世界的观点”。它指涉的是一种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世界观是认知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世界观作为框架影响人类的知觉和经验,以及社会的许多层次;知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和道德。二,人生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三,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平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做人要热爱生命,超越痛苦,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目标,也不需要注重它的过程。美的东西不需要专家,也不需要权威,只在于自己的感觉,快乐不需要别人来给你,要学会结缘、惜缘、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提升心灵的境界,那就是修养,现实生活要经过时间来抹平,生活的挑战苦比笑更加深刻。人好像水边的芦苇遇风就折,但人有理性,人是有思考的芦苇。法国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三大暗礁都被我占有,怪不得我处处都触礁。”
【《读〈文化与教育〉有感》】望君安好。
妃子笑于珠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