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合格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最近自己想弄个公众号,也研究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好公众号的文章,一些可读性强,传播性高的文章,我发现就如我上篇文章写的,一篇好的文章背后有很多规律与技巧。那么接下来就来具体讲讲。
如果我们阅读的文章有一定量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些文章读起来神清气爽,一些则感觉很难往下推进,没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会发现后者出现的频率更多,他充斥在你的手机屏幕,你会发现,这些“文章”本质上只是一堆观点的罗列,而不是一篇文章。
那一篇合格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具备什么特征呢?我觉得有三点:1.有缺口,让他们产生对答案的渴望;2.顺应读者的疑问,让人一直读下去;3.制造“启发感”
一.引发好奇 很多人分享干货知识的时候,喜欢直接教给别人,比如“有3种方法可以帮助你策略性地规划职业生涯,第一种是.....”或者“教你怎么让用户认同你的品牌,首先,你应该.....然后你应该......”这样的文章的特点就是你的答案很快就亮了出来,如果读者对你这篇文章哦主题恰好很感兴趣的话他会接着读下去,他会继续看你是怎么解释前面的观点,但是你更多的是在赌,你在赌他会不会感兴趣,如果他不感兴趣或者他对于你接下来的要写的东西不感冒(因为他已经知道你的观点了),那他就会放弃阅读。
所以关键词是感兴趣。你的文章要让你的读者有阅读下去的渴望。当你说“认同品牌的4种方法”之前,你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我很想知道具体什么方法可以认同品牌”的渴望。
如果你想让你的答案被人读下去,就得先让对方产生对答案的渴望。这个逻辑非常简单,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你肯定听过一个案例,面试官要你把一直钢笔卖给他,A说这支钢笔是德国进口的,质量非常好,B说这支钢笔书写顺畅,体验度非常好。而C说,能帮我签个名吗?C知道他想卖笔,就要先创造对方对笔的渴望,同样的道理,你要先创造出别人对这个答案的渴望。下面简单说几种方法。
1.找到违背直觉的部分
比如有一篇讲广告创意的文章中,开头部分的逻辑就是,
“我们常常惊叹于无数品牌的创意广告,也渴望自己能够写出创意广告。但是你知道吗,‘创意’本身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创意——一个研究发现:多达89%的创意广告来自于这6个模板”
2.指出别人的错误
在给出解决方案之前,你要先吐槽别人不好的地点,就像我在文章前面说的,“很多文章读起来让你心力交瘁”。我跟你说他们根本不是文章,而是一对观点的罗列,这时候你内心就会去想:为什么呢?
这时候你已经产生了对答案的渴望,我就可以抛出我的正文了。
3.“起点-终点”法
这一点其实很多公众号做的都挺好,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这招,比如:乔布斯:从一个屌丝嬉皮士道苹果CEO这样的开头逻辑等等,他会先简单告诉你乔布斯之前的生活状态,再告诉你他之后的生活状态,这时候你会引起好奇,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转变,你就会接着往下读了。
二.顺应读者的疑问 下面请阅读这段话:“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前天另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在微博和我呛声,虽然他没上市之前给大家讲的是如何在互联网拼爹时代找到自己的亲爹干爹和后爹,但是上市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我通过努力带领公司上市了。”发现没有,当你读完第一句话的时候,“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你会想,他为什么很辛苦?或者假币传言围攻的结果如何?但是作者给你讲什么?他给你讲“前天另一个上市公司的CEO....."(谁要听这个啊摔!
所以,一句话只能引出一个疑问,不要在引出疑问之后不立刻给答案,因为只有这样顺应读者的预期,才能提高文章的连贯性,让读者“轻松地读下去”。所以说这段话怎么改会好一点呢?
“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果不其然,就在昨天,陈欧病倒了。”或者“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结果发现,这些假货传言竟然都是出自聚美优品内部员工之手....”
这样是不是就好了很多~而你又发现没有,我接的这句话也会引起你的疑问,然后我接下来要说什么呢?
有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有个心理学家给2组被实验者准备了AB两个故事:
A故事:杰克脱下了红色的外套,换上了黑色的呢子大衣,出门离开了家,坐了2号线地铁,见到了女朋友露西。露西夸奖杰克今天的打扮真好看。对了,杰克的那件红色外套是尼龙布料的。
B故事:杰克披上了一件红色的外套,出门离开了家,坐了2号线地铁,见到了女朋友露西。露西夸奖杰克今天的打扮真好看。对了,杰克的那件红色外套是尼龙布料的。
然后心理学家检测人民对这2个故事的记忆情况和理解情况。
【一篇合格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最终发现看到B故事的人对故事印象更加深刻,而且更加清晰地记忆红色外套的材质。这两个故事唯一的区别是杰克是“穿上”还是“脱下”红色外套,为什么记忆程度差别这么大呢?因为当读者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自动假设杰克是主角,然后整个思路是跟着杰克在走的——杰克做了什么,杰克见了谁。
所以在A故事中,杰克脱了红色外套,读者就自动在记忆中“放下了”红色外套,默认红色外套已经和剧情无关了,因此当露西夸奖杰克打扮好看的时候,读者对下面信息的期待是“黑色呢子大衣”,而不是“红色外套”。
所以当你写完一句话时,应该想想:这时候读者看完这句话,内心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期待下面出现的内容是什么?我将要写的下面那句话是否能解答这个疑问?如果不能,你的文章就会变得逻辑混乱,晦涩难懂。而这个道理的适用性非常广,写文章可以运用这个思路,做演讲也可以。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困难,觉得太费劲,但是这无形中会锻炼你的逻辑能力以及你的表达能力,我也在努力地学习,如果你回过头仔细看我这篇文章或者我以前的文章,其实也没有那么多运用这种能力,因为大道理谁都会讲!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制造启发感 光是初期引起好奇和整篇文章逻辑通顺,最多可以让有耐心的读者理解妈的观点,但是难以维持一篇文章的吸引力。而维持吸引力的秘诀在于——每隔一些部分,就制造“启发感”,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还记得我前面文章讲的吗?如果你10分钟不产出有效信息,听众的大脑就会自动休眠。但是如果我们运用在写作上,我猜如果你2分钟不产出有效信息,读者就会把退出了。
但是我前几天看到另外一个数字,说如今我们只能维持8秒的集中注意力,看到这个数字我简直惊呆了,所以如果你看到这里,请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里的时候就想退出了?然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继续读下来的。私信我,我给你发红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