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妈妈教的数学》

1、重量、长度、时间、温度。(称、尺子、钟表、温度计)
2、数数:顺数、倒数、跳数(1,3,5....2,4,6... 3,6,9... 1,5,9,13,17...) 、一只手数数。
孩子最扎实可靠的资本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检查孩子作业错误后,不要立马甩脸,要帮助孩子换一个方法来重做一遍原题目。这样的作法在于,孩子觉得不是指出自己的错误,而是让孩子好奇还可以这样计算,孩子发现两个方法的结果不同,就有兴趣重算,是自愿而不是被迫被吆喝着机械性地重复一遍相同的劳动。
5、最近Handy经常询问我,妈妈,100加200等于多少?我不是直接回答300就是说现在这个对你来说有点难度,不要学。——正确做法:父母可以讲解正确答案,但是要把自己计算的过程讲出来,讲的步骤越详细越好。讲了几次后,当孩子继续问时,就可以摸到一些线索了。
观察孩子对你前面讲的内容是否理解或可以模仿。孩子每次提出的问题不同,代表他在寻找不同点之间的规律。讲完一道题后,一定要给孩子再出一道题。
6、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这一节摘录的比较多,因为自己就方面是很缺乏的)
5岁前养成的习惯往往可以本能地维持一生。尽早培养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以是对自己讲,也可以是对家人讲。
数学也是一样,玩儿一样说出来,说多了也就形成印象了,就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熟悉的事情了,也就不再感到害怕了。
一位数相加,就必须这样说:6加7就是从6开始数数,7,8,9,10,11,12,13。所以6加7等于13,数了7下,意思就是6加7了。
作为妈妈,你至少可以先让自己养成说出来的习惯,然后再示范给孩子,甚至可以从孩子手边正在做的事情开始,比如让他说“我现在去上学”、“我到家了”等等。
培养把思考过程讲出来这个习惯不仅有助于建立并梳理其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思考能力,还能够改善其性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孩子面对应用题最大的障碍在于,能够正确地理解一段语言表达的意思,尤其是能够将这段语言表达的意思变成数学上加减乘除的运算形式。
虽然数学考试不是考理解语言,但是不理解语言,孩子就可能做不好数学题,而卡在理解上。必须让孩子经历具体的操作过程,然后自己去体悟,这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正确方法。
最小、最大、最高、最多、最少、最短、最长,所有的“最”都是多个比较后的结果,让孩子理解就要提供尽量多于三个的同类东西来比较长短、大小、轻重,孩子才能够渐渐理解“最”的含义。一样、一倍、两倍、一半、相同,这些都是比较的结果。让孩子对事物进行比较,并理解生活中这些常用的数学术语。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借助很多常见的事物来建立抽象概念,这对孩子数学能力培养的效果要比参加奥数班强得多。
数学能力的基石正是掌握词汇。
8、乘法有竖式算法、格子算法、“二号算法”。
9、加法前后次序没有影响,乘法也不受次序的影响,减法和除法会因前后数字的不同而变化。
10、你见过7是什么样子的吗?
回答的语言中往往会陷入用7来解释7。这说明孩子对数字的理解停留在表象上,甚至都没有透彻理解数字的真正意义。比如可以说,7就是一周的天数。。。
11、数字理解的阶段:

浅层阶段:仅仅是一个字,与“大”、“天”这样的字是一样的。(3岁前)
初级阶段:一些物品的量,比如我有3个苹果。(3岁)
中级阶段:一些事物的关系,比如8点钟是在9点的前面先到。(6岁)
高级阶段:这些数量之间不仅可以比较还可以操作。(9岁)
深层阶段:数字是数量的符号,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量化。(12岁)
12、加法四个理解的层次:
层次一:知道加法是一个操作动作,是数量的增加过程。多了一个苹果的意思就是原来苹果的数量多了1.
层次二:知道加法是一种运算,可以针对任何事物进行。苹果也可以加梨,意思是总体拥有的数量增加了。
层次三:理解加法不用考虑次序,先多了1个、后多了3个,与先多了3个、后多了1个是一回事。
层次四:加法概念的扩展。和、总和、一共、多了、所有、全部,这些词汇都是加法的不同表达,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加法。
13、小学阶段做数学题犯的五类错:
粗心导致的错误。(如果类似的都做对了,就没必要纠缠于粗心的错误。粗心是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好事,凡是从小就细心的孩子,其创新能力通常也比较薄弱,举一反三的表现不如粗心的孩子。)
步骤跳跃导致的错误。(妈妈可以要求孩子在纸上把每个步骤都写下来。一个步骤就完成一个动作,通过细致的步骤来促成大脑建立清晰、明确的过程,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不能只要求速度。)
规则运用模糊导致的错误。
题意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
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的错误。(引导孩子把做题的思路、思考的过程都说出来。妈妈在听的过程中不要急于纠正,而应不断地询问,让孩子讲给你听。)
14、小学阶段总是能够得一百分的孩子,多数依靠的是记忆力,包括对规则的记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而不是灵活地理解。
如果不让孩子说出来,也就不知道思考过程中概念的运用是否正确、对规则是否理解。
妈妈最应该扮演的就是陪伴的角色、好奇的角色、能够不断交流的角色。
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辅导,并不是因为他们会做题,而是能够理解题目。
15、面对留空的题目,父母可以不断地与孩子交谈、讨论这个题目,但是没必要去做这个题目。孩子从不会做的题目中能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遇到不会的题目——在大脑中有空白区域,从来没有遇到过,从来没有经历过,这都是好事。这时父母应该提供各种讨论内容,让孩子进行自述。
16、孩子其实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太习惯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父母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开口讲出来,让他一点一点地在脑海中建立对题意的理解。


【读书笔记之《妈妈教的数学》】以上暂时只摘抄了一些比较适合目前Handy幼小衔接或者小一小二阶段的。更高阶段的留到以后再补充总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