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20几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文章图片
来自网络 现在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只想一步登天,自以为聪明绝顶,不重视工作无法吃苦耐劳一言不合就辞职,从小被父母宠坏的一代,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在80、90后的年轻人绝非像这样说的不堪,他们绝对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代。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开明、知识渊博的母亲,是她和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儿的一次坦诚对话,将两代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全面细微地呈现出来。哪些观念是过时的,哪些观念仍具有现实意义,该书更像是一份对美国年轻人的研究报告(但仍适用于中国年轻人),分析出现在年轻人生活的现状,但仍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该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答案,因为没有人确切知道千禧一代接下来会如何选择工作和生活。
人的一生是由各种选择组成,职业的选择不仅牵涉到晋升的速度,也会关系到最终赚钱的数目及快乐和幸福指数。在个人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选择,如果早早结婚,那就排除了更好的潜在伴侣,如果推迟结婚,想在情感领域里尽情驰骋,就可能发现那些潜在的伴侣都不尽如人意,如果年纪轻轻有了孩子,那么可能关上了很多挑战和机会的大门,但若选择延迟生孩子,想等一切妥当后再做打算,那么可能永远也没有时间生孩子。
长大成人的明显特征包括:身份的确立、事业、婚姻、孩子、房子、小车等,到目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但当他们长大成人,并没有像我们父母那一代那样体现出这些“成人特征”,或者表现的不明显,现在的年轻人选择节奏缓慢地步入成人时代,是什么影响到目前年轻人的进程?
虽然说现在互联网科技让一切都加速了,但让一些千禧一代注意力涣散,遭遇信息爆炸。他们同时与多项任务高度连接,总想知道网上发生了什么,生怕错过什么信息,赶不上更好的选择,20多岁的年轻人将婚育年龄推迟,想在未成家立业前多多尝试,因为一旦做出明确的抉择之后,就要守着自己决定后的生活方式过上几十年。
本书从二十几岁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上学、就业、爱情与婚姻、生儿育女、友谊、父母等方面来比较现如今千禧一代和上一代的不同点及相同点的结论。
关于年纪
事业有成、谈婚论嫁、为人父母被公认为是成人期的三大里程碑。从我们父母那一代的婴儿潮一代开始,成年人完成里程碑的时间就推迟了。成人期包括5个里程碑:完成学业、离开父母、经济独立、谈婚论嫁、生儿育女。平均而言,千禧一代在完成这5个人生里程碑方面比婴儿潮一代延迟了5年。父母那一代在20出头就成家,25岁便是晚婚年龄,而现如今的年轻人到了30岁或35岁才想要组建家庭,他们虽到了成人的年纪,却没有体现成人该有的成熟特征,只因为他们还没做好面对现实的准备。
千禧一代不慌不忙的游走在人生5个里程碑的各个里程碑之间,同龄之间的步调不再一致,有的人事业有成之后再结婚,有的人年纪轻轻生了孩子然后再结婚,有的人离校去工作,等经济稳定之后才重返校园。千禧一代成长的太慢,耗时太久,一直往后推迟完成人生的里程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今信息化的经济时代,人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教育才能生存下来,呆在学校的时间变长,即使毕业也不急着考虑结婚之事,他们认为20几的年纪有多种可能性,20多岁时,比其他任何年龄段都敏感,年长的人回顾反思自己的人生时,所想所谈的都是他们年轻时社会、文化、地理和历史方面的事件,一个人年轻时所经历的事件对他影响深远。
还要在学校呆多久?
相比于我们父母那一辈,如今的高等教育费用形式比以前多,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债务会阻碍年轻人的发展,有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去做兼职,或者通过借款来缓解经济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常有校园贷款事件发生,且高学历在现在看来像是非有不可,大学教育仍是一项明智的投资,更多的教育和更高的学历直接影响绝大多数人工作后的薪资水平,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会导致年轻人较晚一些步入成年期,再加上现阶段严峻的经济现状,毕业后找工作更加艰难,这些都会让千禧一代选择继续呆在学校深造升学。
换几次工作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人们在20多岁时比人生其他阶段更频繁地换工作,这可能是一段不安分的时期,对很多人而言,“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我的工作性质是什么”,所以20多岁的职业选择让人忧心忡忡,职业道路的选择牵涉到我们将过怎样的生活。在职业的选择上有两种,一种是寻求满意度最大化,另一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两种不同选择也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本人追求满意度最大化来满足生活的幸福感,利益最大化的伴随着心累或者失去更多)。
你要恋爱到几岁,才会找个人结婚?
每当人们谈论20多岁的人要多久才会长大,我们通常可以解读为我们需要多久才会结婚。第一次结婚的年龄在过去50年来大幅度增加,在1960年,18岁到29岁之间的成人59%已经结婚;到2010年这个比例降至20%。人们似乎等很久很久以后才会结婚——如果他们真的想结婚的话。在现如今人们迈向婚姻殿堂的节奏更加缓慢,曾有人进行了一项大范围的测试,81%的未婚受访者在接近30岁时说:“人生这个阶段,你要多多享受乐趣和自由。”62%的人说他们“对结婚没兴趣”。为什么结论这么让人失望呢?
除了房价高很多年轻人没有家里支撑无法购房定居之外,现今的年轻人得出不结婚有以下益处:外出的频率可以自己掌控,不用为没按照对方的意愿安排活动而担心或自责;手机关机时,不用焦虑不安,但心对方有重要的事要和我谈,或担心不回信息会怎么样;晚上休息的时间非常自由。从20岁开始的这10年是自私的时段——基本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时候想做就去做,不用向谁汇报。正是由于这个时段不用担负那么多职责,而万事又好似皆有可能,所以独身生活这时候看起来让人上瘾,人们因此很容易把婚姻推迟到将来的某一时刻。未婚的被调查者有80%说他们想先追求高等教育和事业发展,然后才考虑结婚,86%的人说一个人结婚前“必须经济稳定”。
千禧一代也许自以为是成熟的人,认为自己责任重大,所以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婚姻延迟。父辈相遇并相恋在某一个地点偶遇,且两个人住的越近,结婚的几率越大,而今天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相遇和相恋的方式。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途径可以找到与自己互补的、或吸引我们的、或满足我们比较特殊喜好的对象(这一点不太认同,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反而让年轻人更迷恋,对于与人交往反而没有多大兴趣),然而网络相亲这种形式会让我们以为自己的选择对象的数目可以无限增长。所以我们迟迟不愿选好一个中意对象然后长相厮守,这说明很多人相信恋受对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们做选择的方式通常有: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追求满意度最大化;有些人和所有想恋爱的人在网上约会或见面约会,你可以称这样的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或者你可以称他为“花花公子”。
对于爱情方面的选择,还有另一种决策方式,即顺其自然,它似乎更适用于如今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也就是去年年轻人所用的“佛系”,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往往并不是刻意寻求的结果,而是顺其自然地从同居到结婚,而非深思熟虑后才结婚。
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可以让人明白千禧一代为何脚步缓慢,不着急结婚,因为他们不能从结婚本身看到直接的实惠利益——这种转变开始于数十年前。早年的日子,婚姻是一种简单的交易:男人提供经济保障,女人持家照看孩子。现如今,人们独身的时候有更多实惠——有时间和私人空间去专注于事业的发展,一旦恋爱结婚,获得的实惠就会减少。对很多人而言,继续过单身生活没什么损失,过情侣生活也没什么利益可图,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个女人的经济稳定和性方面的满足与结婚与否关系并不大了。另一个极端是男女双方主意变得太快,换恋人的频率太高,很难找到可以长相厮守的另一半。关于千禧一代,另一个没有改变的事实就是:年纪越大,找对象越不容易,相对于男性,女性在20多岁时忙着探索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年纪越大,生殖系统的优势越小,尤其是有些事业有成的女人在生育的黄金期用大部分时间来打拼事业,到头来发自己在情场上的竞争对象更有优势:她们更年轻,生育力更强。毕竟,事业有成也说明当事人不想要为了什么原因而结婚安定下来。
过早结婚你可能总会好奇是否还有更合适的对象;等待很久才结婚就可能没有如意郞君与自己搭配。人们在结婚问题上遇到的迷茫和困惑是一个人向成人期过渡时的缩影。还有另一个有些让人忧虑的原因,使我们对过早结婚保持谨慎态度:离婚。很多家庭破裂的孩子可以证实:离婚很痛苦,对离婚的恐惧可以导致很多年轻人恐婚。尽管人们对婚姻的印象好坏参半,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似乎寻常地浪漫。更多的人希望配偶成为自己的首要知己,未婚的年轻人当中有87%的人说他们会在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近寻找那位“知己”。
你最适合几岁要孩子?
随着结婚的年纪往后延,生孩子的年龄自然也往后延,这也是近几年出生率急剧下降,将来老龄化严重的原因,尽管先进的体外受精技术可以让40岁或50岁的女人怀孕,但该技术尚未普及且费用高成功率低,在我们父母那一代生第一个孩子年纪是在20-25岁之间,到现在的80、90后生第一个孩子延后到25岁以后甚至是30岁才生第一个孩子,形成这种形象的是女性仍要面对职场和承担照顾孩子的双重压力,随着女性涌入社会劳动市场,很多女性意识到,如果停止工作去生孩子,她们的事业可能会受到冲击,所以她们继续埋头苦干,把结婚生育的打算搁置一旁,结果到了40岁或50岁还没有孩子,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不要孩子,而是由于她们选择了所谓“没有选择、慢慢拖延”的状态。通常一个女性的职位升得越高,就越不可能成为人母;事业有成的女性忙于工作,因而延误了承担义务和婚姻的时间,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已在不经意间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现在20几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对于女性而来,职场竞争残酷,男女地位不平等,晚生孩子遭遇困难,这诸多因素造成很多人不要孩子的结局。最让人纠结的是,巩固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几乎与生孩子的最佳时间完美契合,这个时期就是20多岁。且现如今很多20多岁的女性和前几代20多岁的女性很不一样。这些女性注重于个人成长和突破,根本没有时间生孩子,尽管生物规律表明女性在26岁左右是最佳生育年龄,但很多女性仍将适合生育年龄推迟到30岁或更晚到34岁。就机会成本而言,女人每延后一年要孩子,她一生的积蓄就会增长9%。
要在事业和生育之间做抉择,这本身就是“煎熬”,成年早期带给女性的选择都是痛苦难定的,这个时基她们感到社会和机构的歧视和不公,也正是这个时期,她们脱离了教育制度,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而这个年龄段也是大多数人选择结婚生育的时候,她们必须做抉择,要坚持梦想,降低梦想,抑或是放弃梦想。
生孩的弊端对于千禧一代而言可能更加明显,对父母那一辈的婴儿潮一代却不一定,因为今日早生孩子意味着你被迫要放弃更多。养育一个孩子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到他的18岁,且小孩长大后收益甚微,仅仅有利的一面是如果不生孩子,到了40岁就会后悔,或者害怕年老孤独没人养老送终(这种观念在慢慢淡化)。
你的大脑和体力真的在退化吗?
20多岁是人身体机能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各方面机能都以最高效能运转,很多20多岁的人把自己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生育能力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觉得一切都就远不会改变。
如今的年轻人,满脑子装的都是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网络聊天和页面状态的更新,年轻人变得好像奴隶一般,受到一种“注意力间歇性分散”症状的控制。有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智力类型发生了改变,以往人们的智力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沉思默想,如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的智力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快速而不假思索地浏览很多信息,其代价就是我们失去了思考的深度。由于依赖网上搜索,千禧一代比以往任何年代20多岁的年轻人的信息存储能力更差。研究人员卡尔指出,互联网信息庞杂,好比各种噪音般的干扰因素,让人思维上升的机会消失殆尽。
但也有研究人员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尽管人类的大脑可能会受到互联网上的诸多干扰因素和这样那样的链接的影响,牺牲了自己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但是我们却因此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能在乱麻般的信息中找到关键点,解决新问题并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千禧一代将网络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以进行复杂的思考和高层次的认知,他们在使用网络时可能比他们的长辈在阅读时大脑活动更多。
个人认为互联网对千禧一代的利弊取决于如何使用它,是用来获取知识还是仅仅只用来娱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整体来说,互联网搜索可以打开人们的视野,利大于弊,沉溺于互联网的除外。
每一代人都有些人滥用药物,千禧一代滥用药物程度更甚,对于千禧一代,吃得健康是一种时尚,由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技术,20多岁的年轻人睡得更晚,似乎有些急功近利透支身体而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你何时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
如果你问一群老年人,一生中什么让他们最快乐,他们很可能会说是与家庭和朋友所享有的亲密温暖的关系。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很满意,那么总体来说,你对自己的人生就比较满意。在一个人20多岁时,他建立各种关系的工作大部分就完成了。包括友谊和爱情在内,都是在22至28岁之间建立的。
和父母一辈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来交朋友,网络社交成为一种与远方朋友保持联系的方式,年轻人投入十足的热情于社交软件主要是因为他们很想与朋友保持联系,想融入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无论这些朋友住在附近还是家在远方。研究发现有30%的年轻人有时候使用智能手机来避开和身边人的交谈。70%的年轻人无聊时用智能手机。他们总是担心错过新鲜事,20多岁的人老是保持在线状态,这种邪恶的社交控心理正把千禧一代引向歧途,让他们成为受智能手机腐化的废物,他们总是发短信,总是徘徊不定,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看看网上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更糟糕的是,和朋友在一起但心思完全不在朋友身上,因为他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上面了。
对很多20多岁的人而言,尤其是独身的人,朋友可以是一种自己选择的家庭成员,在故乡,儿时的朋友和家庭成员相互扶持,避免一个人的孤独时光。年轻人一旦离开故乡,就对自己的朋友尤为感激,对于独身的人而言,朋友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有一件事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而言是永远不变的;结交新朋友不容易。在20多岁时,人们通过交往更多的朋友获取文化信息,想借着交友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通过朋友更好地知道怎样适应这个世界,30多岁时,人们需要社会来往,通常只需要几个非常亲密而熟悉的朋友就足矣。
千禧一代喜欢与所有自己认识的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某种程度上,他们与“认识的人的认识的人的认识的人”保持联系,但真实的社交网络无论怎样延伸,它的范围总有个限度。人类学家估算过一个人可能结交的朋友数目的最大值是150,一定程度上,你保持联系的朋友的数目超过这个数字实在是很大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时间,我们不可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投入时间给每个认识的人,并与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真正的亲密感情。
就我们的微信朋友而言,尽管我们有四五百的微信好友,但我们实示上常评论点赞互动的朋友,平均而言,人数是:男人只有17个朋友,女人则只有26个朋友,人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象更少了:男人在500个朋友中能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对象只有10个人,而女人的交流对象则只有16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别人保持关注是不易的事,甚至最喜欢交友的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只能和一少部分人保持真正的友情。
20多岁时出现的一种新式友谊就是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谊。家庭成员的关系往往更多的是靠彼此间的责任来维系的,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比一般的朋友更强。但从某方面来说,人们却容易与朋友走得很近。在家人方面是“血浓于水”,不喜欢没关系,出于责任感也要保持紧密联系,在朋友这方面,不喜欢可以断交,分道扬镳。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就是:忠贞感和爱基本处于潜伏的冬眠状态,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被点燃或激发出来。兄弟姐妹关系比朋友更好,实际上是因为很容易与他们保持友情,而又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又是“理所当然的责任感”。
看这本书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状况,作为90后确实生活与工作方面与书中的研究类似,在25岁前会经常迷茫,对工作会常有不满,至于婚姻方面,因为看到身边亲人朋友的真实婚姻状况,也就没有太大的期待,和恋爱的浪漫是截然不同的,恋爱是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婚姻里看到更多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仍是有很多年轻人害怕孤独需要有一种归宿感,所以个人对它也是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哪怕一生都是独身状态也无所谓,这样我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与身边同龄人过着不一样生活也是另一种活法的尝试,对个人而言,只要有书可看,有画可画,有钱可以旅行,这辈子就不孤独,但爱仍是活在这个世上的主题,也会抱有一定期待,但爱自己仍是活着的最优先级。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一个人的旅行,三亚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慢慢的美丽
- 尽力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