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的一次遇见——诗人的孤独(之一)
文/名筑
这是一座城北的小山,属于黄山的余脉。
秋天过午的阳光温暖柔和,山前蜿蜒的水阳江面上跳跃着粼粼银波。
山风微凉,拂过满山郁郁苍苍的密林,缓缓地摇曳着山腰之上的一丛修竹。
在山道石阶旁的一页突兀的巨石上一中年男子挺身而立,中等身材的他头扎布巾,腰系玉带,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眸此刻悠远沉静,颌下一缕长须花白飘逸。
这是公元753年,他离开那繁华的都城已经有十年了!
当年,出蜀道赴长安,他历经辛苦,为的是一展雄才、为国绸缪。结果呢,仅仅做了短短的三年御前花文,一无用处。
这十年里,他四处漂泊,游山纵水。
在人前风流倜傥、豪放不羁,花前赏月、锦裘唤酒;当夜深独处之时,忍不住暗自神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甚至萌生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意。
如今他已经年逾五十,到了知天命之年,一身才华无人识,仕途上一事无成。
眼前秋山斑斓,澄江如练,有云飘过碧空,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一首五言从心底吟咏而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正是这种深深的孤独,使五年后的他在安史之乱中饥不择食、铤而走险,入赘跟唐肃宗逐鹿中原的永王李璘的幕府之中并跟随东巡,而也正是此次的政治冒险让他堕入牢狱之渊发配夜郎。
此后,他带着这种仕途的遗恨和孤独一路颠沛流离,直至762年在敬亭山下离世。其时,距他写《独坐敬亭山》正好十年。
这就是李白。
他的孤独是满腹的怀才不遇。可他始终不明白的是,他的才在于诗,而非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现实浪漫主义诗歌是一座丰碑,无人能及。
他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和他的性格极其吻合,但也正是这种性格成为了他走上仕途的羁绊。
他天真浪漫地认为,只要诗写得好,只要能接近宫廷高官就能顺利入仕。
现实中确实是他的诗才把他送到了帝王身边,可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最终成了别人馋谤的小辫子,落了个赐金而返的结局。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就这样被他白白浪费了。
对于入不入仕,李白的一生充满了矛盾的答案。
一会儿志在必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会儿消极畅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一会儿踌躇满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会儿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会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会儿又“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离开长安后,李白一度与杜甫周游东鲁访仙问道,或纵情山水,仿佛已经不涉尘世了。
但纵观他的一生,入仕是他骨子里的追求。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在那个时代,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是所有读书人毕生的追求,否则生活都成问题。
李白的孤独,是怀才不遇的孤独,但我们要感谢这种孤独,是它为我们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相看两不厌的一次遇见——诗人的孤独(之一)】
文章图片
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
文章图片
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