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跨界之淺論

“關於藝術的跨界”之問題,實際所有的的藝術理都是相通的,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比如虛實、繁簡、動靜等等的辯證關係,在任何藝術形式載體的創作,包括工藝美術都應遵循這個道理。像根雕,像陶瓷、園林設計,無不具備這些關係。這就是所謂理的相通之處。這不是借鑒,而是創作的道理相通。

【關於藝術跨界之淺論】“藝術生活化”,藝術脫離不了生活。一句老話“藝術源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如果藝術的創作和欣賞,如果沒有生活的基礎,是無法表達出感人的作品。欣賞者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某一方面的生活經驗,會對某些作品無法感受。藝術是生活的積累,也需要有生活的人去感受和欣賞。
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能為創作而創作,同樣是國畫創作為什麼每個人的面貌各不一樣,是因為每個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自然其受眾群體也會不一樣。
藝術永遠離不開生活,就是古代的以雲林為代表的清高脫塵,那也只是在個人思想境界方面,不是說其藝術作品也脫離生活,如若是真是脫離生活,又怎麼傳世於今日。
作品是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一種媒介,言語通常帶有虛假性,作品即使再怎麼隱蔽,都會透露出作者一些思想信息,正所謂識書(書法)知人,繪畫和其他的工藝美術亦是如此。有展現自然就有欣賞的群體,人的生活不單純是衣食住行,任何時期人都會追求美,除了衣食住行還有生活環境,其目的就是在生活勞累之餘享受一下輕鬆愉悅,或提升自己的生活上的文化品位。所以藝術作品不會也不存在什麼孤芳自賞,都會面向社會,面向生活。
“工匠精神”,也就是要有創作的高度,不能人云亦云跟風。有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藝術創作何嘗不是這樣。戰場上需要身經百戰方有可能成為將軍,藝術創作需要的是知識和生活閱歷的積累,思想境界的提高,沒有這些,從何處去創作真正的藝術作品。近百年了,在國畫領域到現在為什麼再沒有一個能達到黃賓虹、齊白石的藝術高度,這不是單純創作技巧的問題,一方面是個人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有社會的因素,每當藝術創作的目的向“前”看了,還能靜下心來干好自己的事,只會討好別人,迎合別人,有了這樣的創作動機,不可能創作出經得起推敲回味的經典之作和驚世之作。獲取利無可厚非,人非生活在真空中,但不能整身心地鑽進錢眼里,如果真是這樣,從何談什麼經典之作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創作出具有時代性和值得百代傳承的代表作品,不能甘寂寞,不能思進取,不能融百家之長,是不具備工匠精神。藝術創作是一條艱辛的寂寞之道,需要勇氣和毅力,再加智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