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时间(二)协调世界时的诞生)

在上一篇文章《星辰大海:时间(一)一天是多久?》中我们讨论了太阳的一天,恒星的一天,原子的一天。

时间 参照根据
太阳时 太阳经过天顶的时刻
恒星时 春分点经过天顶的时刻
原子时 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
其中太阳时又分为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恒星时分为真恒星时与平恒星时,“平”表示平均的含义,平均的原因是真实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当然,原子时因为本身的周期刻度就是均匀的,所以没有平原子时一说。
不过到目前为止,上面的这5项时间都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不是手机上看到的时间,不是新闻联播前整点报时的时间。那么,今天我们聊一聊生活中使用的时间。
地球的运动 在哥白尼之后的时代,人类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除了自身的自转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作为质点运动:如果把地球抽象为宇宙中的一个质点,那么这个质点的运动就十分像中学物理题中的质点,这个质点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主要是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的结果。
二、自身姿态运动:在质点运动的基础上,地球还会绕着自己的自身旋转、旋转、旋转,十分像盗梦空间莱昂纳多手里拿个旋转着的小陀螺,不停的旋转。
旋转的地球陀螺 陀螺在旋转的时候,总是绕着中心的一个看不见的自转轴旋转,地球也是一样,有一个看不见的自转轴通过地球的南北极,地球就是绕着这个自转轴旋转。
我们不知道莱昂纳多的那个小陀螺最后有没有停下,但我们知道,平时转起来的硬币总是会倒下(你如果十分厉害能让硬币最后立起来就当我没说……)在陀螺、硬币旋转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倒下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的自转轴发生了剧烈的抖动,最后失去平衡。
地球的自转轴也是如此,虽然地球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也只是换个角度继续旋转吧,手动滑稽),但是地球的旋转轴确实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影响地球自转轴变化的因素可以分为两方面:
  • 进动:地球的自转轴绕着另一个中心轴缓慢转动的过程(旋转的自转轴也在旋转,晕不晕),地球自转轴进动的角度为23.5度,周期大约是2万6千年,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这种现象也称为岁差。
  • 章动:地球自转轴在进动的旋转中又叠加的一个抖动,就是说自转轴与进动的中心轴的夹角基本上是23.5度,不过有时稍微大些,有时又稍微小些。章动的周期是18.6年,振幅只有9.2秒。
地表的运动 从宇宙角度看,地球是一个运动着旋转的陀螺。但对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问题是,地球的表面在旋转的时候并不完全按照上面的进动、章动的方式旋转。夸张点说,就好比有个充满水的气球,我们用手转了一下,这个气球的皮和里边的水在旋转时是相互分离的,是不同的。
对于地球表面,与地球陀螺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上面说,地球绕着一个通过南、北极的自转轴在旋转,实际上,在地球表面看来,这个自转轴通过地球表面的“南极、北极”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也就是说,地球表面就像是地球陀螺的一件外套,这件外套不是紧身的,在地球陀螺旋转的时候,这件外套稍微有点跑偏。而对于这个跑偏的描述,称为极移。
外星人看到的地球表面 如果宇宙中的一个外星人看得到地球表面的话,忽略地球抽象为质点的运动,可以将地球表面的旋转运动分为四个部分:
名称 内容
进动 地球自转轴绕另一个中心轴缓慢旋转
章动 地球自转轴进动时叠加的一个微小的抖动
自转 地球陀螺绕地球自转轴旋转
极移 地球表面相对于地球自转轴跑偏的程度
这四个部分中,自转是旋转运动最显著的部分,是产生太阳时、恒星时最主要的因素。
再说恒星时 前面讨论的恒星时是根据春分点定义的。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陀螺在空间中的旋转包含了进动、章动、自转三个部分,而地球表面相对于地球陀螺还有一定的极移。
事实上,春分点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就是进动、章动、自转三个部分,以此定义的恒星时就是真恒星时。另外,如果通过平均消除章动,仅考虑进动、自转两部分引起的春分点变化,以此定义的恒星时就是平恒星时
再说太阳时 太阳时就是根据太阳相对地球的运动定义的。平太阳是在黄道上假象一个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点作为平太阳,以此定义的平太阳时刻度较为均匀。这里的平太阳、真太阳的关系与前面说的进动、章动、自转、极移没有直接联系。
世界时 世界时是格林尼治所在地的平太阳时。这样定义使全世界拥有了统一的时间基准,在1967年原子时诞生前,世界时是一个最实用的时间。至此,世界时已经很接近今天生活中使用的时间了,不过还差一点。
世界时本质是平太阳时,平太阳时依赖的是一个假象的运动目标平太阳,为了计算这个平太阳的运动规律,需用地面上许多天文台观测恒星的数据进行反算。通过天文台测量直接计算出来的世界时,称为UT0(0号世界时)。
【星辰大海(时间(二)协调世界时的诞生)】UT0的不足之处是,地球表面的天文台相对于地球陀螺存在着“极移”,以测量数据直接计算的平太阳时不能直接反应地球陀螺自转的部分,那么在UT0的基础上进行极移修正,就得到了UT1(1号世界时)。
除了UT0,UT1,在UT1的基础上再修正地球陀螺自转的不均匀部分,使得时间刻度更加均匀,就得到了UT2(2号世界时),2号世界时由于时间刻度根据均匀的原子时的出现基本没有应用了。
协调世界时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
  • 世界时反映地球陀螺的自转,与日升日落的自然现象相一致。不过,虽然进行了很多努力,将世界时的刻度定义的更加均匀(如UT2),但是复杂的定义不利于实际使用,使用的效果也没有那么好。
  • 原子时是1967年,人类进入物理微观领域后的一项重大应用成果,原子时将时间刻度的均匀性极大的提高。但是其本身与日升日落的自然时间没有直接联系。
铛铛,下面隆重推出协调世界时(UTC)。UTC采用了原子时的秒长,并且与世界时的天长基本一致。
  • 原子时的秒长保证了UTC时间刻度的均匀性
  • 世界时的天长保证了UTC时间与日升日落的自然现象相统一
跳秒是怎么回事 那么问题来了,UTC是怎么将原子时、世界时协调的,UTC协调的是什么?
1天=24个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天=86400秒钟,这是我们对于一天时间的基本认知。事实上,如果以原子时的秒长度量,世界时的1天<86400秒钟,而且,世界时的1天究竟等于多少秒也是在不断变化。
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了,如果世界时的1天<86400秒钟,而我们依然按照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这样生活,那么总会有这样一天,在00:00:00时是白天,而在12:00:00时是黑夜。
UTC协调世界时,协调的就是世界时UT1的1天与原子时86400秒钟的差别,如果发现UT1与UTC之间积累的差别超过了0.8秒,那么就让UTC少走1秒。采取的方式是在接下来的1月1日或者7月1日的00:00:00分进行闰秒,也称为跳秒。
比如说,2017至2018的跨年时间是这么度过的:
  • 2017-12-31 23:59:59
  • 2018-01-01 00:00:00
  • 2018-01-01 00:00:01
而2017年1月1日就有一次跳秒,2016年至2017年的跨年时间是酱婶的:
  • 2016-12-31 23:59:59
  • 2016-12-31 23:59:60
  • 2017-01-01 00:00:00
  • 2017-01-01 00:00:01
你发现了是怎么跳秒的了吗?
协调世界时就是今天日常生活中说的时间。我们手机上、广播中、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时间就是按照时区修正的UTC时间。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 能够精确定位的GPS使用的是UTC时吗?
  • 研究太空中的卫星,使用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 人类想要进入星辰大海,应该如何计量时间?
欢迎关注后续星辰大海:时间系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