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而是助人者
【心理咨询师不是“医生”而是助人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心病需要心药治”这一观点便是医学思想的反映。
今天,“去看心理医生”也是耳熟能详的日常话语。当咨询师把自己看作“医生”时,自然会把来访者当作“病人”,既然是“病人”,那么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看病”和“治病”。
这样,咨询一开始,咨询师就倾向于思考“这个人到底患了什么心理疾病”,一旦发现“心理疾病”的蛛丝马迹,就会抓住不放,且深入发掘,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加以放大,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总结,最后“确诊”。
由此产生一种医生特有的“自我价值感”——我已经把疾病弄清楚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像老师顺利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一样感到满足。反之,一旦无力“确诊”,就会感到失落,觉得自己无能、丢面子等。
诚然,心理咨询师必须了解一定的医学知识,尤其要懂得常见精神疾病的判断。但判断的结果是为了转介给精神科医生,而不是自己盲目“治疗”。但“我是医生”这种职业自我概念很容易导致“误诊”,把没有心理疾病的人说成有心理疾病,或者把轻度的症状说成是严重的障碍。
由于心理疾病对当事人及其家人的自尊有很大的影响,误诊引起的心理问题可能比原来的心理问题还要严重。
心理咨询师应该清楚,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主要是没有心理疾病的正常人,处理的是他们发展性的人生问题,咨询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自我,促进其自我潜力的正常发挥。
咨询师和来访者不是“医—患”关系,而是“助人者—受助人”(helperelpee)关系。前者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决策,病人执行,医生负责。治愈归功于医生,帮助医生树立独立治疗的信心,医生鼓励病人以后有病再来接受治疗。后者以受助人为中心,助人者辅之,受助人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负责,问题解决后助人者归功于受助人,帮助受助人树立独立解决自己问题的信心,鼓励受助人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努力自己解决。
---《心理咨询原理》读书笔记 day 1
2017/02/28山岭
推荐阅读
- NO.38|NO.38 我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想嫁
-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欲望的工具——林哈夫
- 人生是什么(2015.9.8)
- 离开美即
- 2019-07-04优美学子杨慧(创业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沙头湾(小说)
- 洱海不是海,,人群没有你
- 给予孩子心理平衡的机会
- (30)感赏日记20190703|(30)感赏日记20190703 暑假是补充心理营养最好的时机哦
- 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