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导师型父母「从16个方向发现孩子的天赋」下

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赋与才华,需要独特的呵护与启蒙,就像不同的种子需要拥有适合的土壤。

当花生种在沙土地,禾苗插在水田里,松树植在高高的山上......一切将生机勃勃。
---张翔

「16-1」:不同的孩子,在乎的价值不一样
「价值」指的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这件事情中得到的好处(在这个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这件事情可以为我做些什么?或者凭借这件事我可以得到些什么?)。
不同孩子在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在乎的价值也不一样。
探索孩子在乎的价值,实际上是需要父母了解孩子想从正在做或想做的事情中得到什么,这样就可以与孩子友好的互动了!
孩子真的是逆反吗?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懂他。
所以,探索孩子行为背后所在乎的价值,是我们作为父母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孩子坏毛病屡教不改?身为父母的你又是否真正关心爱护过孩子?
孩子所有偏激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透过行为表象去了解其内在的动机和需求,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在乎的价值,然后再“对症下药”。
认清孩子在乎的价值,父母只需问这四句话:
1.你做这件事,最看重的是什么?
2.对你来说,做这件事情时你所在乎的是什么?
3.你想从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好处?
4.你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
当探索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了,你就不会再单纯的计较孩子行为的对与错,同时,你也会明白:父母最该与孩子的动机进行互动,而绝非行为本身。
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要,父母便可以有意识的满足和经营孩子的需求了。
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你很懂他,那么你们的关系又会增进一步,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孩子的行为偏差问题。
把孩子在乎的价值设计到你想让他做的事情中,这样一来孩子的动力就更足了。
「16-2」:了解孩子惯用的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
当我们与外界互动时,首先通过五个外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搜集信息,同时通过三个内感官(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去储存和提取信息。
内视觉接收的是外界图像信息。
视觉获得的信息进入大脑,在大脑内部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让我们学到知识,获得线索,这种“内在的视觉”就叫「内视觉」
比如:当你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一些画面,这运用的就是内视觉。
内听觉处理听觉信息。例如,你现在没有听国歌,却能马上回忆起国歌的第一句是怎么唱歌,这运用的就是「内听觉」。
「内感觉」是处理味觉、嗅觉和触觉的信息,也包括本体感觉(冷热)、空间感觉(位置)、情绪感受等。
比如:跟爱人第一次拉手的感觉,小宝贝刚出生时你用手托着他、抚摸他的感觉等等,都是通过内感觉获得的。
不同的人与外界互动,三种内感官的参与比例是不一样的。
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各个内感官参与比例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特性,以及他与外界互动的模式。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那么就很容易与孩子互动并达成一致了。
你的孩子在与外界互动时,可按以下两种方法去观察了解孩子,哪种内感官参与比例高?
1.通过与孩子交谈,从孩子的词汇运用上去捕捉判断
2.快速通过孩子眼球的移动方向来判断
如果眼球向上转动得多,那么这个孩子与外界互动时,内视觉参与的就相对多一些;
如果眼球转动的方向时常往下走,那么他与外界互动时内感觉参与得就相对多一些;
如果眼球总是横着动来动去,那么就说明孩子的内听觉参与相对多一些。
弄清楚孩子内感官的参与类型,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会更有效。
1.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你想调动一个内视觉型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就可以多用带画面的语言去和他沟通。
2.可以有意识的提升孩子相对较弱的内感官
3.可以帮助孩子清理一些负面情绪
「运用“电视机法”的冥想去处理负面情绪」
「16-3」:找到孩子被推动或被激励的着陆点
人被推动或被激励的着陆点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逃避痛苦型,即为了避免可能会遭遇的痛苦;
一种是追求快乐型,即为了得到想要的美好事物。
通过孩子被推动或被激励的类型,找到更有效的亲子互动方式。
如果是追求快乐型的孩子,那么你可以告诉他:
当他成为企业家、科学家、音乐家之后,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周围的人会怎样看待他。
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学习好了,他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会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机会。
从这个方向出发,他会动力十足,并且非常开心和快乐,效率也会随之增加。
如果是逃避痛苦型的孩子:那么与他互动时,在适度的范围内,告诉他如果事情做不成而导致的一切不好的后果,他同样也会动力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我们的做法都要适度。
每一次你给到孩子的承诺,真的兑现了吗?
父母不光要根据孩子所属的类型选择互动方式,给到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兑现,这是建立亲子之间信任的基础。
每一次给孩子定要求,你真的有好好考虑过孩子的实际情况吗?
虽然孩子潜能无限,但家长要注意底线,不能总是让孩子做一些完全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否则就会打击他的信心。
「16-4」:启动孩子力量的源泉
培养自信的方程式:感到有价值?愿意去做?多去做?多做到---具备某一领域的能力?外在认可与内在认可?自信。
所谓力量的源泉,就是孩子在走自己未来的路时,源源不断的支持他的那份自我价值。
在这个自信公式里,每个孩子需要打通的环节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是在“感到有价值”和“愿意去做”这两个环节需要被打通,那么我们就要启动他的意愿度,让他去探索这件事情带给他的益处,感受到自己做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
有的孩子需要在“多去做”与“多做到”这两个环节被打通,也就是说孩子是愿意去做的,只是碰到挫折就容易放弃,那么我们就多为他提供做到的机会。
有的孩子是在“多做到”和“具备某一领域的能力”这两个环节需要被打通,这就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
有的孩子在“外在认可与内在认可”这个环节需要被打通,这就需要父母不断赞美、认可孩子,让他感受到“赢”的感觉,有能力了,就有了通往自信的桥梁。
有的孩子对外界认可的需求量比较大,有的孩子则更需要自我内在的认可。
只要和孩子全身心互动,你就会发现孩子产生力量源泉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堵塞了,哪个环节需要父母的支持,然后把它疏通开。
让孩子时常享受到赢的感觉
从现在开始,停止这么说: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多么......
比较是有方法的,多引导孩子跟他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获得进步的力量。
「16-5」:了解孩子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一种对程序进行编码的方式,我们通过操作程序取得结果,正如计算机程序是一系列的编码一样,个人程序就是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编码。
比如你在与人沟通、学习、驾车或阅读时,没有有意识的去想自己是怎么做这些事的,也就是这些行为的程序是你无意识操作的,那么这些程序就称为认知策略。
【做导师型父母「从16个方向发现孩子的天赋」下】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套认知策略,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都包含着认知策略,不同的人在认知策略方面会有不同的顺序,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认知策略如同开启保险箱的数字密码,可以激发孩子的天赋。
孩子在学习上的认知策略适用于任何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我们还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在沟通上的认知策略,从而更好的走进他的内心,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
认知策略如同开启保险箱的数字密码,可以激发孩子的天赋。
「16-6」:了解孩子的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就是看孩子的关注点是求同的还是求异的。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问孩子“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去探索孩子的比较策略。
清楚了孩子的比较策略后,我们对孩子的做事特点就有所了解了,那么与孩子的互动就更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孩子的未来规划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求同类型的孩子喜欢周密的计划
这类孩子喜欢按部就班,所以让他学习艺术类的科目就相对困难一些。
当你交代给他事情时,他很可能会问:“接下来是什么?”
因为求同类型的孩子喜欢将事情提前规划好,在心中形成明确缜密的步骤,这样他才会有踏实的感觉,当任务顺利完成,孩子的安全感与价值感也会倍增。
求异类型的孩子喜欢拥抱变化
这类孩子善于发现变化,喜欢标新立异。如果让这类孩子长时间呆在固定不变的环境中,或者做一些一成不变的机械性工作,他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慢慢消失殆尽。
父母可以用不同的价值点来启发求异的孩子,比如在房间布置、着装等方面给孩子制造新鲜感。
引导孩子多去做一些他感兴趣且需要发挥创造力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小宇宙”,这样在多做到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越来越自信。
与此同时,父母在教导求异类型的孩子时还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的不良习惯。
「16-7」:了解孩子的行动策略
一般分为两种:主动型与被动型。
你的孩子平时和朋友一起做事或玩耍时,经常是带领者还是被带领者?
如果经常是带领者的角色,那么就更倾向于主动型,如果经常是被带领者的角色,那么就更倾向于被动型。
主动型与被动型没有好坏之分,是什么样的天赋,就让他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
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关键是如何让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效。
对于主动型的孩子,父母应尽量满足他主动的角色定位,多让他做主,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得到满足。
对于被动型的孩子,父母有意识的拉动他一下,他就会跟着走,同样他的心里也很舒服。
借用心理学的发问技巧,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相信自己的决定,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技巧如下:
1.将问题转化成有效的目标,将“正面的目标+如何......”进行发问。
比如 孩子:我的英语很差。
父母:你说你的英语不够好,那如何才能让英语变好呢?
2.让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办法上,寻问孩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父母问:为了让英语学得更好,你会使用什么方法呢?
3.继续重复发问:还有呢?
如果孩子说没有了,你可以这样回应:我知道没有了,如果有的话,我是说“如果”,那将是什么呢?
以这样的发问方式为孩子找到三种及三种以上的方法。
4.肯定孩子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例如:“在这些方法中,你觉得哪些方法最合适呢?”
「16-8」:孩子被说服的渠道与模式
所谓被说服,是指某个人能听见你说的话,接受你的建议,认同你的想法(本书中被说服的对象主要是指孩子)。
被说服的渠道是指孩子被说服的方式,有的通过“听”被说服,有的通过“看”被说服,有的通过“亲自体验”被说服,有的只凭一份“感觉”,就被说服了。
通过孩子的言语,了解孩子被说服的渠道类型。
孩子被说服的渠道与内感官有关。
比如你问孩子:你交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感觉”被说服的孩子可能会说:我必须要知道他喜不喜欢我,再决定要不要和他成为朋友。
通过“亲自体验”被说服的孩子可能会说:我要跟他相处一段时间再决定要不要和他成为朋友。
通过“听”被说服的孩子可能会说:我要去问问他愿不愿意和我做朋友,再考虑是否选他做朋友。
通过“看”被说服的孩子可能会说:我要去看一看他是怎么做事的,看看他相貌如何。
孩子不听你话?很可能你说的话没有引起他的共鸣。
当你知道孩子被说服的渠道,就很容易切入到其中与他同步。
通过“体验”被说服的类型,必须要有很多证据或要你与他一起共事他才会认可,那么你就多与他共事。
通过“听”被说服的类型,要听到许多资料、数据才会被说服,那么你就说他想听的。
通过“看”被说服的类型,要用眼睛搜集信息,那么你就给他提供成功的经验,让他用眼睛看到你做成功了!
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被说服的类型,再了解孩子被说服的模式。
被说服的模式是指一个人要经过多少次听、多少次看、多少次体验或多少次感受才会被说服。
父母应首先探索孩子被说服的渠道,了解他是通过听、看、亲自体验还是感觉被说服的,之后再慢慢试探他被说服的模式,也就是了解他要经过多少次听、看、亲自体验或者感觉才能相信。
你会发现任何时候孩子都有一个自动自发的模式,当你找到这个模式,就很容易与孩子有效互动了,因而也会更加清楚你的孩子将来干什么能成功。
「16-9」:孩子与外界互动的控制权模式
所谓控制权模式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时候,对外界和自己进行掌控的一种模式。
孩子与外界的互动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与外界互动大致分为四种模式:
1.对自己和外界都要完全掌控的模式,既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外界。
此模式的孩子基本上是可以担任队长或班长的,因为他们的威望比较高。
2.对自己要求宽松,对外界要求严格的模式,这样的孩子容易给人以散漫、任意的感觉。他们通常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觉得没必要约束控制自己,但是掌控外界的意愿度很强。
此类孩子头脑比较灵活,据统计研究,他们更适合做企业家、老板等。
3.掌控自己却不掌控外界的模式。
此类人对外界没有特殊的规条和要求,外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受外界干扰,只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4.掌控自己,但不掌控外界,由与他互动的对方说了算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人都是很好的合作者。
当明白了孩子属于以上哪种类型,就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提出很好的建设性意见了。
「16-10」:了解孩子的语言模式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说话的学问。有一种方式叫“上堆下切”,这其中包含了三个方向的说话方式,即上堆、下切、平移。
“上堆”有助于从差异中找出共同之处
“上堆”的意思是把说话的内容往更大范围的方向去表述。
比如:我要一辆车,上堆到:我要一个交通工具、我要一个节省路程消耗时间的方法。
把内容上堆可以获得更广的属性和背后的价值,随着涵盖范围的扩大,两个原本看似矛盾的观点慢慢变得一致。
“上堆”会把原来相对具体的事情变得相对模糊(轿车<车<交通工具),因而难以获得清晰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差异,于是就成“大同”了。
“下切”有助于从共同之处中找出差异
“下切”的意思是把内容往更细分的方向去表述。跟“上堆”相反,它可以使原来模糊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具体,因而比较的标准也越来越明确,有了比较标准自然就容易发现差异。
“上堆”有助于目的和意义的统一,而“下切”更有助于实际行动的执行。
“平移”有助于在同一属性下找出其他的可能性
“平移”就是在相同属性中找到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我要一辆车,平移的话可以是:我要一辆车/我要一架飞机/我要一艘船。
通过“平移”,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这对我们扩大思路和解决矛盾有很大的用处。
例如:在产生分歧时,通过“上推”找到双方都认同之处,基于这个共同点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新选择上,再用“下切”找出具体的事情,从而减少双方原有矛盾对整个过程的影响。
不同语言模式的孩子要有不同的互动方式
如果孩子是“上堆”语言模式,那么你就尽可能的与他寻找一些共识,达成一致。
如果孩子是“下切”型的,那么你就可以和他聊一些具体的事情,越具体越好。
如果是“平移”型的,那么你就引导他往更广的方向思考,比如“还有什么?弄清楚了吗?”
只要你的方向与他吻合,他就特别愿意和你交流。
我们发现孩子大脑中的这些特质,目的只有一个---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跟他有效互动,从而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
「16-11」:观察孩子的压力反应特色
压力反应特色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感性的反应,即结合;一种是理性的反应,即抽离。
如果一个人是感性反应,那么他会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当时的场景、事件以及沟通交流中,这是一种结合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是理性的反应,那么他就只是作为旁观者去看待这个事件和互动,这是一种抽离的状态。
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压力反应特色,你就以什么样的语言与其互动,给予方向性引导,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你很懂他,自然更愿意跟你在一起。
「16-12」:自我型与他人型
自我型的人只在乎自己表达了什么,而忽略了外界的反应。
他人型的人随着外界的反应随时调节自己的言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会察言观色。
自我型与他人型在学习以及外界关系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当了解孩子属于自我型还是他人型之后,我们就很容易与孩子互动了,并且在学习以及人际关系方面也能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
「16-13」:孩子在时间线上的着陆点
时间线指人脑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在方向上的编码。
我们对时间的主观体验是空间的,于是将时间比作一条线,以分辨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沟通交流中,观察孩子在时间线上的着陆点。
父母可以很中立的抛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等。
假如孩子在时间线上的着陆点是过去,总是对过去的历史非常感兴趣,那么你就可以为他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久而久之,他便能对历朝历代发生的事情及历史人物如数家珍,同时,他也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为他所用,指导他的当下。
假如孩子在时间线上的着陆点是现在,那么他会很好的享受当下的快乐,同时也能尽快适应身处的环境,生活品质也因此提高。
假如着陆点是未来,那么他会经常思考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关注点总在下一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上。
不要急于改变孩子,在最开始,你需要先跟上孩子的思路。
父母在了解孩子的特色和天赋时,一定要本着“先跟后带”的原则。
因为孩子的天赋是他本身具有的特质,要改变孩子,一是不容易,除非你经过专业的训练。再者容易影响到亲子关系,孩子也会感觉不舒服。
请相信你的孩子本身已经是一颗优秀的种子,拥有他成长所需的一切资源、能力和力量,只要父母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自然会发芽。
「16-14」:不同的孩子储存信息的特点不同,对事物储存的信息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储存的信息是整体的活动场景,称之为「整体信息型」
有的孩子存储的信息是某个具体的地点和环境,称之为「具体信息型」
有些孩子存储的信息全部与人有关,称之为「人物信息型」
有些孩子储存的信息与语言有关,称之为「语言信息型」
你的孩子在收集储存信息时,属于哪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问孩子以前经历过的某些场景,来了解孩子信息收集存储的类型。
如果孩子在描述事情时,总是描述事情的大概,而不喜欢描述细节,或者描述一个场景时先描述整体,那么他更倾向于整体信息型。
平时父母交代他做事情时,要把整个事件的大概说清楚 ,即一是什么,二是什么。
如果孩子总是描述事情的细节,或者描述一个场景时先描述具体部位,那么他更倾向于具体信息型。
那么和孩子沟通时就要尽可能的将细节描述详细,这样他就觉得放心了!
如何孩子经常描述他与人交往的事情,那么基本上他更倾向于人物信息型。
那么与孩子沟通的内容也要尽可能与人有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善于运用词汇,大脑中的语句也特别丰富,那么这类孩子就是语言信息型居多。
跟这类孩子互动,他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样他就会特别踏实,觉得在任何事情里你都是和他配合的。
当然,这些储存信息的比例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不同类型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因而作为家长,应耐心、细心的观察,依据孩子所属的信息存储类型,密切配合他,也就是“先跟后带”中的“跟”。
只有“先跟”了,孩子与你的关系才会融洽,沟通也会越来越顺畅。
“后带”就是我们成年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孩子,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行为与孩子互动,从而更有效的引领孩子。
「16-15」: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以及处理方法
简单地说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情绪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生命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有其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对失望、愤怒、焦虑、委屈、嫉妒、后悔这六种情绪做具体讲解。
「失望」一般分为对他人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
对他人的失望来自于对他人操控的失败。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的失望,父母应该开诚布公的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理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对自己失望实际上是不接受自己,这其实是在提醒自己是时候需要提升个人能力了,使自己不断积累并享受赢的感觉。
「愤怒」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对某些事情绝对不接受
二、有的事情没有办法解决
愤怒是由于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不接受的状态或现实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了!
「焦虑」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不确定
二、在准备应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时收集的资料不全、信息不够。
焦虑四步处理法:
1.思考孩子所焦虑的事情能带来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继续问:假如这样了又怎样?就这样一直问,问到最后,孩子会发现结果不过如此。
以此让情绪稳定下来。
2.思考如果要防止最坏结果的发生,应该做哪三件事情?
3.让孩子想清楚:如果最坏的结果最终还是发生了,那么你会做哪三件事情来应对?
4.综合2,3步里想到的六件事情,总结出当下马上要做的是什么
这样焦虑的分数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
「委屈」是孩子常有的一种情绪表现,委屈的“孩子态”和“成人态”是有区别的。
孩子委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
成人的委屈往往存在于比较亲密的爱人之间,会有一种对父母的投射在里面。
爱一个人其实只给了你为他做事的权利,所以需要完全接纳,不要给对方更多的关系负担,否则对方会很累,自己也不开心。
「嫉妒」它的产生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嫉妒,引导孩子积极看待与别人的差距。
「后悔」是因为过去的事做错了或做得不够好。
当时没有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可能伤害了自己或别人,也可能忘了照顾到团体及大的系统。
家长做事如果有底线和界限,那么孩子也会有,所以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处理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章鱼跳”法
「16-16」:关于孩子的处事风格
一般分为三种:独立型、合作型、混合型。
独立型的孩子爱钻研,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情。
合作型的孩子需要别人在一旁支持,喜欢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混合型的孩子具有独立型和合作型两种类型的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处事风格,这完全可以在亲子互动观察得到。
当你了解了孩子的处事风格,你就很容易给他创造相应的环境,让他的优势得到发挥,那么他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满足,做事成功的几率也就更高。
五步脱困法:
当孩子不接受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五步脱困法可以帮助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出很多事的。
以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学好语文为例
第一步:
“到现在为止,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学好语文的方法,对吗?”(思维模式的转变)
第二步:“当我们找到了一些学好语文的方法,你相不相信你就能学好语文了?”(从身份层面的否定转化成行为层面的否定)
第三步:
“那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呢?”(转移关注点---从学好语文上转到找方法上)不断用“假如还有方法,那是什么?”来挖掘越来越多的方法。
第四步:
假如你多看多读了,认真听讲了(从上面的问题中挖掘出来的),你就能学好语文了,是吗?
第五步:
那需要做些什么我们才能多看和多读呢?什么时候付诸行动呢?
答案是现在,当把注意力引到行动上,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成为五星级的爸爸/妈妈,是给孩子最好的福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