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从西数SN550事件浅聊固态硬盘缓存那些事儿( 二 )
理解了缓内外速度,我们基本能知晓影响固态硬盘缓外速度,主要是由闪存颗粒的体质,主控芯片固件机制,以及软硬件系统等方面共同影响。
其中闪存颗粒自然不用多说,也是此次SN550事件的核心矛盾点,其次是主控芯片和固件机制的作用,最后则是极易被忽视的软硬件系统方面,正如同日常SSD的性能测试一致,不同的硬件配置,不同系统版本的参数设定(诸如是否节能),以及SSD当下所处的状态,都将影响SSD纸面上的表现。
比较容易理解的软硬件配置,就不用多说,重点聊聊SSD运转状态是如何影响性能表现的。
了解SSD运转原理的朋友应该都清楚,在SSD出厂之后,插上电源之前,大都处于一个全新未写入的状态,所有NAND颗粒都经过擦除的全空白阶段,这个时候也是性能测试最好看的阶段,当然也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当开始正常运转后,开始写入数据后,SSD开始进入生命周期中最为常见,甚至于99%以上的工作阶段,即GC态(Garbage Collection),SSD会在完成一次全盘写入后,在TRIM和垃圾回收机制下,将不同区块NAND内的数据整合归纳,并进入了GC状态,此时性能测试表现尚可,也是消费级SSD最常见的性能表现;
文章插图
固态硬盘GC示意图(图源于互联网)
唯有当大量的全盘数据短时间内被反复写入SSD,突破GC状态界限,才能进入所谓的稳定态,此时的性能水平,才是固态硬盘最真实的数据表现。
回到固态硬盘性能上,与其更多的关注短暂的SSD缓外性能,还不如将目光聚焦在SSD产品在GC上的效能和稳定性,毕竟在SSD服役的周期内,99%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进行无休止的GC回收,它的稳定和高效,是能够直接提升和修正用户的存储体验的。
04 缓外性能的实际意义
说到体验,缓外性能究竟给用户能够带来多少实际意义?其实从上文关于SSD工作原理,以及SSD存在的多重不同状态,我们可以窥探,就消费级固态硬盘而言,常规负载,例如文件传输、游戏载入、后期剪辑等存储任务,更加考量硬盘的IO特性,瞬时性能表现,也就是4K随机的具象化,这些任务突出的特点便是细碎,高响应,考验着主控综合处理能力,和颗粒的匹配调整水平;
即使偶尔出现非常规负载,例如大型素材文件的全盘拷贝,在固态硬盘内置的GC和Trim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性能也会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性能,虽然也会出现一定时间的降低,可随着该机制的不断作用,性能又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性能,直至任务结束,除非出现极为夸张和不正常的全盘写入,或是短时间内的多次写入,强行让固态硬盘进入稳定态,否则在正常应用场景中,几乎很难触达固态硬盘的稳定态。
简而言之,单从实际体验和应用场景而言,缓外性能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直白地说,因为普通用户所匹配的常规应用场景很难消耗完缓内空间。
虽然SLC缓存的实际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作用,可它的诞生毕竟还是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在固态硬盘普及之路上,用低成本换高性能的思路,起着相当的历史作用;可当我们将存储任务细分,站在一个更高远的角度拆解,却发现这样成本和性能妥协的产物,被过分的关注,而却忽略了固态硬盘产品更重要的持续稳定性,这才是当下固态硬盘真正的核心之所在。
05 事件带来的启迪
回到SN550产品本身,作为一款诞生许久的经典产品,在PCIe4.0 SSD普及的年代,依旧保持着相当的生命力,无论是从电商销量,线下渠道,还是使用者口碑,实际应用场景,它都是极具性价比的攒机首选产品之一。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技术|华为手机将出新款手机,假如没有受到限制,结果不敢想象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从排队2万桌到被爆大裁员,文和友“一叶落”,新消费“知秋”?
- 风扇|火龙助力,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的游戏手机
- 首席执行官|持续关注健康领域 苹果新董事会成员变动显露端倪
- 投稿|从丰田塞纳遇冷,管窥车海战术下的甜蜜陷阱
- 红米手机|从4699元跌至2949元,12GB+256GB,高端顶配旗舰无奈已沦为中档机
- 那个年代|从重组到销量过亿,这个国产重回巅峰,如今在唯品会被年轻人买爆
- 亚利桑那阳光|飒!VR从未离我这么近:爱奇艺奇遇Dream VR亲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