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

片名比较诗意, 但却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虽然影片中没有血腥的暴力镜头渲染,但战争的残酷仍然不言而喻。
影片故事情节不算复杂,主人公并木浩二是一名大学生,高中时就是一位出色的棒球手,曾赢得“甲子园”优胜投手称号(大概类似全国棒球联赛优胜投手),在他的周围有一群爱好体育的同学,如马拉松健将北胜也,棒球手小畑聪等,这些人在后续的情节里都有角色。
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
文章图片
此时已经是二战末期,日本的败亡似乎不可避免了,马路上已经在跑警报、钻防空洞了,但并木似乎比较单纯,仍旧沉浸在棒球比赛中,但这种情形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中学生都已被征召军队预科,身边的同学也一个个主动报名走上战场,并木的心也被扰动了,抗拒不了的他也主动报名参军。
【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并木参加的部队是所谓的“回天”部队,这是和“神风”类似的部队,不同的是,“神风”用的是自杀飞机,“回天”则是自杀鱼雷。鱼雷因为潜在水面下航行,攻击部位在军舰的水线以下,因而比之舰炮或空袭炸弹,对军舰的伤害更大,但由于鱼雷在靠近水面的部分划行时,水面上往往会有水迹,所以如果早期发现,军舰便可以迅速转舵避让。“回天”就是解决这个缺陷,日本在鱼雷上加装载人仓,这样可以有人在航行过程中随时调整方向,避免军舰避让造成攻击失败。但这样的高速攻击下,驾驶“回天”鱼雷的人自然也就同归于尽了,说白了,这就是末路下日军的一种自杀攻击行为。
而并木,就是一名“回天”的驾驶员。
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
文章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回天”的每一次出击,对于驾驶员来说就是赴死。并木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出击,潜艇共加载4枚“回天”鱼雷,并木是3号。潜艇途中遭遇攻击,还没上阵,4号鱼雷就坏了,之后在正式发动攻击时,1、3号鱼雷也坏了,看来“回天”的质量不是很稳定。最终只有2号鱼雷发射成功,一个无比思念母亲的小伙子走上了不归路。
并木驾驶的3号鱼雷在最后出击时,竟然也坏了,虽然并木非常恼怒不能够为国献身,但观众还是舒了口气,感觉生活又可以继续了。
回到基地,并木和伊藤练习抛球,战争也快要结束了,难道这部片子就这样结束了?剧情这时来了翻转,并且节奏超快。就在停战日前,并木接到了训练出击的指令,训练中,并木的鱼雷卡到了海底的缝隙中,这一天就是1945年8月15日,战争停止了。9月遭遇台风,海底一番搅动后,并木的鱼雷浮了上来,美军组织了打捞,并木仍然坐在里边,旁边是他临终前写的日记。
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
文章图片
有的影评认为这部电影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反战、反思的主题,这其实是对电影的一种误解。这部电影是历史生活剧的风格,导演通过平白写实的叙述,介绍了二战后期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贴近生活、还原历史是本片的一个特色。影片的内涵无疑是向往和平与美好生活的,但除了并木父亲对儿子的诘问以外,片中对于战争,的确没有振臂一呼、振聋发聩的高大上的观点抛出,但这恰恰是历史的真实。
事实上,以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令》为标志,日本国粹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洗脑和高压下,整个社会已演变成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异化为机器中的一个部件,无脑狂热,就算有少数远见卓识之人,数量既少,又多被扑杀,如果不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日本何至于与全球为敌并一败涂地?因此,影片中的对白及事件反映的皆是当日之情状,作为有历史感的导演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社会记录。
三浦友和饰演并木的父亲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对战争有“异议”的人,影片中对战争的诘问就来自与他,当并木说:“小畑的仇必须报,也是为了保护爸爸、妈妈、妹妹还有其它人免受敌人的伤害。”爸爸说:“你所说的敌人,是美国人、英国人?”“你有见过敌人的样子吗?”“所谓的国家,究竟是什么?”但这种诘问是软弱的,在大的洪流面前,普通人的力量可以忽视的,情感也只能埋藏在心里,事实上,并木的爸爸虽有疑问,但也不见得真有反战的主张,毕竟他也是那个无脑教育体系的产物。更进一步说,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日本国内国民的心态依然如彼,社会秩序井然,军国主义、集权专制对国民洗脑的“成效”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观影四十年之九(但愿不再走进——《没有出口的海》)
文章图片
影片起名《没有出口的海》,我想是对那个逝去年代的追忆,个人角度,从并木浩二加入海军“回天”部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回归路,随船出海,就是游进了一片没有出口的海;从国家角度,军国主义的日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灭亡的道路,从1890年代以后背离明治维新发展的初心,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同样是驶进了一片没有出口的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