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一定是某种特殊的缘分,让我又一次来到北京万寿路附近。这个小时候曾经待过的地方。那路边的银杏树在雨露滋润过后清新洁净,马莲花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娇艳欲滴,随风起舞。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光真的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些许点点滴滴的回忆。曾经居住过的军区大院已经改建成了地方的建筑场所。偶遇一群孩子在追逐打闹,内心深处在想:儿时的伙伴啊,你们如今在何方?
印象一:热情、谦和的“十一人”
4.18日清晨,迎着朝阳,我们在崔仁波名校长工作室各位校长的带领下,乘坐地铁抵达闻名遐迩的“北京十一学校”。接待我们的是步履矫健,热情洋溢的安主任。她的身上带有北京人特有的优雅和善良。安主任一路为我们讲解、指引,甚至走到每扇门处,都抢先去为我们开门。她的谦和、儒雅深深的感染了我。
在接待室,我们非常荣幸的见到了李希贵校长,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与我们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探讨。李校长低调谦虚,为人亲和,幽默风趣。对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耐心解答。当有领导赞叹的功劳时,他微笑应答:“都是他们做的,我没有什么功劳。”一个有格局的、干大事的人都是如此,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进入校园教学楼参观最醒目,应用之处最多的是学校的校徽,每个学校的校徽都带走特殊的含义,同样,十一也不例外。校徽上的六种颜色:春华绿、银鹰灰、秋实黄、太空蓝、大地黑、国旗红,分别象征了学校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期望。同时一方一圆诠释了学校的校训:志远意诚,思方行圆。一加一减,即是“十一”又是“增无限减无限”,预示着学无止境。并且眼睛所到之处的电灯开关,按钮等都有校徽身影的存在。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进入主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展图。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学长有约”向我们传递的是校园中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细心指点,耐心教导,深厚的校友情。“校长有约”,听起来都感觉那么富有亲切感,传递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领导老师学生亲如一家人的和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整个校园没有了传统的办公室,教研组。看到是教师和学生教室共用一方小天地。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种“走班制”,不按原来传统方式组成班级,而是根据学科形成授课教室。到什么样的教室听课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走班制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人实际状况和需要的,最适合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校园环境。这种改革是大胆的,创新的,如同校徽所示:学无止境。走班选课体现了李希贵校长一贯的教育思想,这就是“学生第一”。李希贵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有选择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创造。”走班选择课是为了服务于琳琅满目的课程,也就是说报务于学生对课程的自由选择。试想,如果按照传统的班级,学生要选择这么多个性化的学习,不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走班选课就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选择的途径。由此我们发现,在“走班选课”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对课堂的研究,对课程的开发。换言之,“走班选课”包涵着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看到了校本课程的自由开放和五彩缤纷;看到了学校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拓展创新。
【北京之行|北京之行 - 草稿】当我走过“未爱霖”琴房时,让我深深感受学校对学生的厚爱和尊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