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周末,闺蜜专程就她家孩子抓人这事跟我诉苦,她有一个两岁的“小魔掌”,最近几个月特别喜欢抓人,不仅是怎么教育让她烧脑,更折磨她的是因抓人“事件”引发的家庭矛盾与日俱增,就在上周,孩子抓人终于引发了家庭内部战争,家人把矛头直指向她,说她“惯”孩子。
原来,闺蜜的儿子在家里最喜欢“攻击”的对象是奶奶和爸爸,在外面就是他身边的小朋友。奶奶脸上经常“挂彩”,出门遛娃也不时会尴尬的给别的家长道歉,而面对儿媳“宽容”的教导方式,老太太心中一直有意见,言语中多次暗示该打孩子进行好好教育。
本来在闺蜜育儿学习的熏陶下,孩子的爸爸之前也是赞同妻子的,耐心引导。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孩子抓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闺蜜老公开始质疑妻子的育儿方式,认为该让孩子怕一个人才行,两人的辩论被奶奶听见,奶奶顺势出来补充:“这个娃儿就是该打得了,不让她怕一个人还得了,不要啥子都顺到她。”
在闺蜜看来,奶奶强烈的语气,已是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对她有意见,虽说老人也是出于一片好意,但是,闺蜜心中却有难言的委屈,她没有反驳老人,也没有赞同老人,沉默的她却引起了奶奶强烈的不满,一场奶奶生气要回家的剧情势不可挡…….
最终,且不说要安慰老人,两口子之间也闹得不愉快,家庭气氛紧张。
1
现实中,面对孩子抓/打人问题,闺蜜家的“奶奶”不在少数。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游乐园玩,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小朋友在滑滑梯前排队,正准备排队上梯子的是一个近两岁的男孩和一个比他小一些的女孩,大人都在旁边照看着,女孩走路还不是很稳当,她的奶奶还要在旁边扶着才行。
我在旁边看着那个小哥哥有点“排挤”小妹妹的意思,但他妈妈没注意,说时迟那时快,小哥哥终于“出手”,一巴掌打到小女孩头上,小女孩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女孩的奶奶赶紧抱起孙女,“唉,你这个娃娃怎么打人呢?”,老奶奶气势汹汹的对小男孩说到,一边还仔细的看孙女的头上有没有被打伤。
男孩的妈妈面对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顿时慌了神,“你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打妹妹?说!”,说着就是一巴掌使劲的打在小男孩的屁股上,小男孩哇哇的大哭起来,“还哭!快给妹妹说对不起”,小男孩不说,继续哭,妈妈提高嗓门:“听到了吗?快说对不起!”,一边拉他靠近妹妹,小男孩坠着妈妈不走,哭得更厉害。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男孩妈妈既气又无奈,连忙安慰小女孩说:“阿姨看看,伤着没有,对不起,哥哥不听话,我回去好好教训他。”
这时,围观的家长都劝:“哎,算了算了,小孩子嘛打人也正常,家长要注意到。”
听到大家这样劝,原本气势汹汹的女孩奶奶也不好说什么了,再说男孩妈妈也一直在教训自己的孩子,并诚恳道歉,她态度委婉下来:“算了算了,娃娃都小,幸好没抓到好凶,不然我怎么回去给她爸爸妈妈交代。”
现场不欢而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妈妈确实尴尬,但是许多家长一边质问着孩子为什么抓人/打人,一边却不分青红皂白的打着孩子。
面对孩子抓/打人,到底该不该严惩孩子?我们一定要先分出个青红皂白。
『2』
婴儿大概从半岁开始喜欢抓、握东西(人),这是婴儿进入手部敏感期的标志,Ta要通过抓握东西来探索环境、认识世界,同时也要通过抓、捏、拍打等行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
Ta 可能尝试着自己剥香蕉皮、剥鸡蛋;尝试着自己吃饭,并且索性吃成手抓饭,抓起餐桌上的饭菜观察一会儿,捏一捏又塞进嘴里……这一时期如果抓到人,都是在探索过程中的无意识行为。
婴儿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小手有很多的本领,Ta无意中挥手拍打到别人,家人可能会很生气,或者家人很痛苦的表情,在Ta看来都有趣极了,Ta越发的觉得这样可以引起大人的关注,并认为这是一种游戏,便经常“偷袭”家人,乐此不疲的从事这种“手部游戏”。
大约一岁半到两岁时,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什么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而此时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有限,也不能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时常会通过抓/打行为来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他人“侵犯”,表达自己的不喜欢、不同意、着急、恐惧等情绪。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皮亚杰理论认为:0--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没有这样激情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丧失自我的孩子,Ta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3』
现在来还原一下闺蜜儿子的抓人“事件”:
场景一:奶奶午休,孙儿“突袭”抓了奶奶就开跑,奶奶痛得“定”了几秒,很生气的说到:“你这个娃儿简直不像话,我惹都没有惹你,你看你给我抓的。” 而孙儿呢,还看着奶奶咯咯的笑。(引起注意行为)
场景二:奶奶和孙儿玩游戏,正是一副温馨的画面,奶奶举起小熊说不给,“给我”,孙儿几次没拿到,“哎哟!”,完了,奶奶是差点没破相。(捍卫“我的”+着急)
场景三:奶奶要给孙儿洗手,孙儿跑了不洗,奶奶上前去拉,“快来洗”,然后…..“哎哟”,奶奶又“受伤”。(自我意识形成期,不会合理表达“不同意”、“不喜欢”)
………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相比于奶奶,爸爸的幸运在于白天都在上班,所以爸爸一般都是在下班后或周末“受伤”,“事发现场”for example:
场景一:爸爸正在看书,小魔掌”来了,爸爸抱不抱,爸爸学习抱啊(抱着爸爸的大腿往上爬),爸爸不抱,往下放,只听哎哟一声,啧!中招了呗!(求爸爸关爱,表示亲近却遭拒绝)
场景二:正和爸爸疯玩,父子俩正咯咯的笑,只听哎哟一声,又中招了呗!(“重大失误”)
场景三:儿子屁颠屁颠的跑到爸爸面前,看,我戴眼镜,神马眼镜?原来是超市装鸡蛋的塑料篮子坏了,他把手提的当眼镜戴,这个当眼镜太危险了,给爸爸,不玩这个。,跑了,爸爸追着去抢,搏斗中,哎哟一声,再一次中招。(“我的”物品受到了抢夺的威胁)
......
举例来看,这孩子也没有恶意的抓/打人,为什么非要进行打骂教育呢?
『4
其实,我家的小猴女也有过这样一段爱抓人的经历。家人困惑,在外遭遇尴尬,反反复复也是常有的事,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去探究孩子抓人的真相,耐心引导,现总结一些效果较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当婴儿开始喜欢抓、捏东西时,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予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不要因过度干预而适得其反。


孩子在探索自己抓握东西、吃水果、吃饭过程中是会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摸得满脸都是,甚至摸到头上,餐桌和地上也是大面积被“污染”。有的家长觉得收拾“残局”是一件浩大的工程,索性剥夺孩子的权利,给孩子几下喂完了事。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这样的做法不仅对孩子手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展不利,也可能激发孩子“叛逆”,你不满足Ta发展的需求,Ta必然会“出手”反抗。


在这一点上,自打女儿会抓东西起,算是得到了相当的自由,家人意见比较统一,虽然有时候也会比较烦她弄得到处都是,但还是给予了她自己动手的机会。


平静应对,不要反应过激


当孩子“偷袭”家人时,可以尝试平静的对待孩子的行为,不要反应过激。女儿抓奶奶的时候,我会给她讲:“朵朵,你想找奶奶玩可以轻轻拍奶奶,轻轻拍!”(正面强化,给她示范),“如果你不同意可以说不要”。有时候我会把她叫到身边,问她:”如果妈妈抓你,痛不痛?”,“痛!”,“对了,朵朵把奶奶抓哭了怎么办啊?”,我假装哭,她萌萌的看着我,“妈妈不哭”,“那我们不抓奶奶,奶奶不哭好不好?”,“好!”,点点头,似乎听明白了。


自我意识的构建期,多一份理解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说到:强制分享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强制性的分享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孩子同样对自己的物品有“所有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他人同意,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也有决定权。
这一阶段,在处理孩子抓/打人时要辨别情况,保护孩子的“所有权”,而不是“无私分享”,建议不要指责“你这个孩子真是占强”,或者是随意贴“自私”、“怪脾气”等标签,甚至是进行打骂教育。


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通用方式,虽然不一定每次有效,尤其是当孩子的玩具等物品已经被“抢夺”时,Ta可能只专注抢回“我的”的物品;或者当孩子的情绪已经爆发时,转移注意力的难度就较大,且不一定有良好效果。


所以最好在孩子即将“出手”之前使用这招,转移的目标对Ta要有吸引力。某次在游乐园玩,女儿想去荡秋千,但是唯有的两个秋千上都有小朋友,可她执意要去玩。我知担心她“出手”,便赶紧想办法引开她。她喜欢喂鱼,正好旁边池塘里有,“唉,妈妈差点忘了,那边有金鱼呢!”,“看!”,一下子把她的视线拉回来了,“朵朵好久没喂鱼了,今天去看它们长多大了好不好?”,我继续吸引她,一边给她讲鱼儿怎么怎么啦,一边拉着她的手向池塘边走去…….


有预判能力,防患于未然


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可以避免孩子抓/打人的,不要明知可能会发生“事件”还等着出现结果再来解决。


某周末,我和猪队友带女儿去商场,我在给女儿选一条裤子,爸爸带她在婴童店内的儿童游乐区玩,女儿坐了一会小推车,又被积木吸引了过去,不过几分钟,只听见猪队友的训斥声:“你这个娃娃怎么要抓姐姐呢?你不听话以后不带你出来了……”。


我赶紧放下衣服走过去,只见一位小姐姐坐在刚才女儿坐过的小推车上,猪队友正教训女儿,我已经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小姐姐坐上推车后,女儿看见了,认为是别人占用了“我的”东西,走过去就抓姐姐,示意让她下来。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我教导女儿给姐姐说对不起,吹一吹姐姐额头,抱一抱以示安慰和友好,女儿如是照做,小姐姐的奶奶也就连声说:“没事,都是孩子。”……


后来我给猪队友讲,你对娃的行为缺乏预判能力。她明明自己玩得好好的,突然向姐姐走去,料想她肯定是要给跟姐姐争,这时,要“防患于未然”,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给她强调:“这是大家的玩具,你想玩的话就要排队哦。”


把争夺转化为分享游戏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去游乐园玩,有一个项目是孩子坐在小车上从斜坡上冲下来,女儿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直奔过去,因为她还有一点小,我扶着她玩了两次,她咯咯咯的笑不停,很喜欢。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姐姐,我的条件反射是立刻响应“一级预警”,生怕她“出手”捍卫车子。
我赶紧对女儿说:“姐姐会玩这个车车哦,让姐姐教一下我们好不好?姐姐可厉害了。”,我神情夸张的跟她讲姐姐会玩,她居然很愉快的回答“好!”,然后,姐姐坐上滑车,她很认真的看着姐姐,我配合着演戏,“哇,姐姐好棒啊!”,她笑得手舞足蹈,姐姐回来,我跟他们两个讲:“你们一起排队玩好不好?姐姐一次,妹妹一次。”,她们两个欣然同意,并且玩得不亦乐乎。几次下来,把我累坏了,因为我要用夸张的神情和动作,保持小戏精专注轮流玩的兴趣。但是,我成功将可能爆发的战争转化为游戏,累并快乐。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
文章图片
虽然我尝试过的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孩子抓人问题显著改善,但绝不是行不贰过,孩子的成长有TA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引导,也需要耐心。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所言:养娃如同毛竹生长,需要耐心养,要有更多的接纳与允许及耐心等待,同时要做孩子的支架,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孩子抓(打)人让父母太烧脑,试试这些方法.....】养育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只要我们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便耐心养,静待花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