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文章图片
1909 年,3 岁的溥仪把年号改成了“宣统”,而这仅仅是他上位的第二年。距离北京太和宫 1800 公里的成都东门外上河心,于宣统元年绘制出了成都地图上的皇城,它形如蜈蚣,名曰少城,又称满城。这是清廷于 1718 年平定三潘之乱后为八旗兵和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有将近 4 里的城墙围着,内有官街 8 条,兵丁胡同 42 条。而今的宽巷子当年标注的名称是兴仁胡同,居住着满族文武官员;窄巷子当年标注的名称是太平胡同,居住着满族士兵。普通汉人是没有办法进入的。——李劼人曾说:“满城是一条鱼,长顺街是鱼的脊梁,两旁的胡同是鱼刺。”少城由北到南贯穿整个满城的长顺街,以及散布其间的几十条披甲兵丁胡同,让满城的整体结构看起来像一条鱼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与风雨冲刷,当年的 42 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三条巷子,一律的青砖瓦,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南北建筑文化在此交融。“少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成都通鉴》),这比城外多了几份市井闲情。随着清廷的衰落,八旗子弟开始变卖家产,由此少城内开始涌进汉人。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文章图片
民国之后,少城的城墙逐渐被拆除,政府新贵开始在里面建公馆,辟另宅,虽几经易主,但原有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它依然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叶圣陶曾于 1945 年写下他来成都时的观感:“少城一带的树木真繁茂,说得过分些,几乎是房子藏在树丛里,不是树木栽在各家的院子里。”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文章图片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文章图片
而今的宽窄巷子,已是老成都的门脸,“最成都”的代表,已全面商业化。它有小吃,有茶馆,有咖啡馆,有银店,有纪念品商铺,有熊猫邮局,有堂会,有民谣等等。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它几乎都是人挤人,热闹非凡。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寻找成都情怀,孤陋寡闻的飞儿姑娘在人山人海中踩遍了三个巷子。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
文章图片
【成都日记丨宽窄巷子】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不是“最成都”,网上的一条评论也引人深思:“在商业化的氛围中,宽、窄巷子的底蕴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几十个老院落虽然变成了私房菜、咖啡馆、酒吧,但院子里的老建筑安然无恙,就连庭院中的老树都毫发无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