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命题带给我的思考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一大早,市教科所组建了“全市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命制的专家团队。能进入这样的团队是我的骄傲,同时也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命题工作会议上先由市教科所潘建军所长组织大家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市教育局对命题工作的相关要求,强调了命题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之后,由市教科所义教室负责人殷玉霞老师对命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培训。特别提出要通过研究、学习、制作双向细目表,再进行试卷命制。说实在,这项工作对于我个人和这个团队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学习使用双向细目表来进行命题,它将会对使用部编教材的语文教师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天
起初大家觉得并不难:“不就一份试卷吗,我们平时两节课就可以搞定。”“对呀!我平时从网上进行‘拼接’或‘复制’一套试题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我经常出试卷,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各位成员自信满满、胸有成竹。谈笑间,流露出一种轻松与不屑。对呀,语文试卷无非是字词句、积累运用、阅读与写作四大块,对于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难吗?
经过一整天的工作,语文组的五位成员在晚上十二点多基本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虽然工作时间与我们预期的两小时、三小时完成超出了很多,但总算是试卷雏形已定,大家还是很轻松的。


第二天
早上八点天还未大亮,可我们的工作已经正式开始。除了吃饭的时间,大家全天都在对照双向细目表,从不同的角度一遍遍衡量出题内容与形式的科学性;一遍遍锤炼试题题目的合理性;一遍遍推敲用词的准确性;一遍遍斟酌标点符号的去留等问题。
在凌晨一点的时候,试卷的命制终于完美收官了,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个时间比我们预想的时间已经超出了25个小时,我们原有的经验,在命题过程中一次次被推翻;原有的理念,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不断被更新;原有的认知,也在无数次的争议讨论中被刷新。


第三天
一大早,大家都在等待潘建军所长审核验收我们这两天的工作。本想能获得他的认可与肯定,可他却对积累运用中一道填空题:“《牛郎织女》是一个 的故事”提出了质疑。他说,根据他的理解这个“空里”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都可以填,填空题是客观题,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其实,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在前一天已经有过反复的研究和判断,因为教材上有标准答案。但是,听了他有理有据的质疑后,团队成员又陷入了沉思。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解题的不确定性与命题答案的唯一形成矛盾,导致出题的内容和形式受限,命题素来争议就比较多。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教材上是这样界定的: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神话故事的概念界定为民间传说中不可思议或超自然故事的统称。这两种文学体裁都来自于民间,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仅从本册教材来看,这个填空题答案是唯一的,只能填“民间故事”。可是,纵观语文学科的整体性与外延性,学科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由交叉、重叠、并列变为重合。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唯教材,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再次翻阅《教师教学用书》、查阅章节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知识点“集锦”》,最后对这道题目做了改变……又是一番激烈地争论、推敲后,试卷终于在40个小时之后再次定稿了。
第四天
这份满载着我们期望的试卷经历了学习、命制、再学习、修改、定稿的过程,终于进入了校对印刷阶段,我们轻松的心情也随之又紧张了起来。在印刷厂等试卷模板出来后我们又逐题进行了命制试卷以来的第十次校对审查。尤其是大家曾经有过争鸣和质疑的地方更是不敢错过。比如课外阅读题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这句话在原稿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排好版时我们发现这个“地”被“的”所替代,我们马上进行了更正。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试卷是高质量的、没有瑕疵的。再次校对后,我们非常严肃地在印有“校对无误,统一印刷”的样卷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试卷就这样被“磨”好了。


一份试卷的命制为何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议呢?这次命题为何让我不敢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能力自居呢?这不禁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
命题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让我无论是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还是对教材内容、知识的架构都回到了元认知状态。让我敢于抛开固有的思维方式,在研究双向细目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提炼、质疑、再学习、再质疑、再提炼,从而获得了新的经验和认知。老子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阐明了个体在认知研究活动中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一次命题带给我的思考】那么,命题如何能定位准确、导向明确,并能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检测、评估、反馈与调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