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6000万!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该如何生活下去( 三 )


因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联合制作了这个短片系列,纪录了新冠元年发生的三个故事,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如何反思和行动 。
海报摄影:沈健文,制图:冯婧
点击下文小标题可观看短片视频
重建普通人与食物的关系
社区支持农业(CSA)并不是新话题,这是解决当下全球农业问题的一个持续性实践 。疫情严重期间,很多人不得不自己烧菜做饭,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
马哥是上海松江人,70后,小时候家里种过田,大学毕业后在市区做白领 。经历过职场压力和应酬带来的健康问题后,他开始想念小时候的味道,并决定重建与食物的关系 。
他把松江的时令食材变成白领午餐,传播“从田头到餐桌”的理念,减少中间环节 。
马哥的外卖便当采取提前预约制,4份起送,这就需要你找到同样注重食物品质的同事 。这不同于方便的外卖平台,可以随叫随到,而且很多人都是独自吃外卖 。
马哥的便当盒是循环利用的,用可降解材料制作 。吃完的饭盒需要简单冲洗一下,会当天或第二天回收 。这也不同于一般外卖的塑料餐盒,吃完丢到垃圾桶就可以 。虽然这些垃圾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才能被处理,但吃的人不会了解 。尽管这些塑料餐盒也可以被回收,但需要高额的处理成本 。
乍看上去,马哥的便当并不“方便”,却吸引了越来越多注重环保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要在“便利”和“品质”之间做出权衡 。
虽然不“方便”,却符合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一方面不会产生额外的垃圾;另一方面,生态种植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有机食材也让人更健康 。
“中国人讲药食同源,食物是你最好的药 。”这也是马哥想强调的人与食物关系 。
重建普通人与土地的关系
自然界中不会产生垃圾,但现代社会面临垃圾的爆炸式增长 。据世界银行2018年预测,如果人类不妥善处理垃圾,到2050年,全球的垃圾量将增长70%,达到每年34亿吨 。而在城市生活垃圾中,食物垃圾占比近一半 。如果这些食物垃圾能被妥善处理,不仅能解决垃圾问题,也能将有机质重新归还给土地,解决土壤贫瘠等环境问题 。
王珏住在北京,就职于一家环保机构 。她有一个温馨的小院子,在里面实践堆肥 。对于她来说,堆肥实践就像是养了一群微生物宠物 。
王珏的生活理念是物尽其用,“就是人类最基础的那一层快乐,抠门儿,不劳而获,不需要花钱 。”堆肥中变废为宝的过程,让堆肥者着实体会到创造新价值的快乐 。如果说城市绿化的体量不足以让现代人站在宏观的视角敬畏自然,堆肥则提供了一个敬畏自然的微观视角,而且敬畏和快乐可以是一体的 。
疫情隔离期间,越来越多的人跟她咨询如何种花、如何堆肥 。这些人已经意识到,堆肥是把有机质还给地球的一个简单做法,他们希望能重建自己和土地的关系 。
重建普通人与社区的关系
在全球保持社交距离的背景下,人们更渴望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在重新看到自己身边的环境和邻居后,社区成了普通人互相自救的避难所 。
楠妈住在杭州康运社区,是两位孩子的妈妈,疫情让楠妈失业了,也让她开启了全职的社区工作 。楠妈非常乐观,说话有亲和力,这让她成为了凝聚社区的种子 。大家被困在家里的那段时间,却成了社区活动蔓延的好时机 。
楠妈发起了一些活动 。比如,传递爱心种子,建造旧物花园,将空地变成儿童的自然教育科普空间 。楠妈希望这些绿色空间能治愈城市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 。在地球日那天,楠妈教孩子们制作“生态砖”,让孩子们“变废为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