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孙燕教授:关注焦虑障碍患者的全病程治疗,陪侍人同样重要

“为患者调动一切力量 。”
引言
主流指南建议,焦虑障碍的治疗宜遵循全病程原则,症状改善与功能恢复兼顾,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并举,调动一切力量,为患者争取最佳转归 。然而对于临床实践而言,实现上述目标绝不简单 。尽管每种药物理论上都有自己的舞台,但患者、疾病、药物均存在不确定性,一系列问题需要解答,一系列误区有待澄清 。
另一方面,医患双方之间中还有一个角色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患者“心理、道理、护理”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的陪侍人(患者家属) 。患者家属的社会心理状态对患者焦虑障碍的诊疗同样存在影响 。围绕上述话题,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孙燕主任医师,为我们分享她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
本期专家
孙燕主任医师
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
医学硕士,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卫计委“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从事焦虑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影像学研究;从事精神卫生教学及临床工作多年,多次参加各种心理治疗培训,擅长临床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
目前担任山西省医学会第八届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第三届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山西省心理咨询师联盟副主席,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本土咨询行为疗愈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四川西部医学精神病学专业重性精神疾病委员会委员 。
以下为采访实录——
抗焦虑治疗的关键词
孙主任您好,很高兴邀请到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基于您的临床观察,焦虑障碍长期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可否提炼几个关键词?
说到焦虑障碍长期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认为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1) 信任——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对于焦虑障碍而言,病理性焦虑是其核心症状,本质就是不安全感;当医生和患者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医患联盟时,患者会质疑医生、质疑药物,导致患者自行断药、停药,也就不能维持长期稳定地用药了 。
2) 了解——通过疾病宣教促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 。当患者对焦虑障碍各种症状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了掌控感,自发接受治疗这一过程就变得“理所当然” 。
例如,当患者明白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偏执一念;或者当患者观察到自身出现了一些躯体性不适时,不再去综合医院各个科室求医问药,而是考虑自身状态调整 。让患者更多地了解焦虑障碍的疾病知识,从而推动疾病诊疗,是我们疾病知识宣教的根本目的 。
3) 回访——坚持定期回访 。即使我们在治疗之初建立了良好的医患联盟,但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治疗脱落,所以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例如患者感受到药物起效,后续未能够坚持足量足疗程导致疾病复发,假如我们要求患者每三个月来医院随访,对于保证疾病的全病程治疗也有很好的帮助 。
4) 评估——适时适当地使用量表评估 。焦虑是一种个人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自身内环境的稳定性感受不同,量表就是对情感的客观评价 。善用量表对于患者甚至具有辅助治疗的潜力,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改善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
另一方面,焦虑障碍治疗失败或出现波折的常见原因又有哪些?
导致治疗失败或出现波折也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