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李克富 || 无知者无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李克富|李克富 || 无知者无畏()
文章图片
增加人口数量也是报国 每天早晨那么多人在“看”我的涂鸦,但是没有两个人的所“见”是相同的,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学员的点评。就像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根本不知道读者会如何看待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其实我也不知道学员会从哪个视角看我每日的涂鸦。

由于晒出了一篇旧文,昨天的比较长。远远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位学员竟然视这4000多字为不见,一只毒眼却盯住了那句“恐惧也是无知造成的”!
然后,天真地问:“不是‘无知者无畏’吗?”
我对天发誓,最喜欢学生的毒眼,以及接下来的毒言、毒舌、毒牙……毒者,独也,“独具只眼”之谓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才可能向已经被知识和经验麻木了的老师提出有趣且挑战的问题。
兴奋之余,我惯伎重施:“‘无知者无畏’是谁说的?”
敲黑板:我这一“以问代答”的惯用伎俩也是一种极其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目的是确保在交流中变被动为主动;经验告诉我,在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方面,它要比教科书上讲的“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和引导”更为有效。
TA被我问住了,愣了一下,答:“不知道。”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谁说的!此时,我最怕那些聪明甚至有些坏的学生再直接以请教的姿态反问:“老师,您说这是谁说的?”
【李克富|李克富 || 无知者无畏()】显然这位学生聪明不够心地又太善良——这种人最好骗,估计被我误导着就百度去了。
我也赶紧百度,方知道那句话出自《论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待TA百度后知道了“无知者无畏”的出处而再与我对话时,岂不知我已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不但信心满满能对TA接下来提出的问题从容应对,而且还可以主动出击了。
我问:“‘畏’是‘恐惧’吗?”
TA答:“不是。”
按照百度的解释,“无知者无畏”的同义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畏”就是“怕”——害怕。我曾经多次讲过,在心理咨询师的视野下,害怕和恐惧的心理意义有着巨大差异:像高兴(喜)、生气(怒)、悲伤(悲)一样,害怕(恐)也属于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情绪之一,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而恐惧则是一种和现实不相符的害怕,是一种复合情绪。
对,害怕是基本情绪,恐惧是复合情绪。
因此,尽管“初生牛犊”不知是虎但依然会“怕”,“无知者”照样会“畏”!
我再问:“您能理解我说的‘恐惧也是无知造成的’是什么意思了吗?对此,您该如何作出心理学的解释?”
接下来TA的回答让我非常赞赏,告诉我:“用‘情绪的认知理论’啊!”
这次我得重重地敲黑板:人家不但知道该用“情绪理论”解释“恐惧”这种复合情绪,而且能准确地说出来用“情绪的认知理论”解释“无知造成恐惧”!这说明TA对“情绪”已非常熟悉。
接下来,在我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探讨了该如何用“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分别做出解释。
至此,我那份好为人师的虚荣心,彻底满足!
有此满足,夫复何求!
好了,我满足了,各位看官也都散了吧!别再围观啦!那谁,说您呐,再围观下去您也不知我在说什么!
这不是小瞧您,如果您是在2012年后才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您所学的教材,有关情绪理论的部分已经被删除了!


李克富|李克富 || 无知者无畏()
文章图片
我总是装出无所不知的样子 赶在今天上班前抓紧看书吧!

建议读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第432-439页),这一部分写的要比《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七版,第401-403页)更条理一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