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 那只蛙从“井”爬出来又进入了“隧道”

李克富 || 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

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 那只蛙从“井”爬出来又进入了“隧道”
文章图片

作业:对比一下您前几天的回答,看有什么不同?只有不同,没有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案例:
初二男生,因厌学,每天呆在自己房间睡觉、玩手机。不和家长见面说话,饭都让放在门口,要求家长离开后才端进房间吃。房间已两个多月没打扫,臭味扑鼻。求助于老师,老师叫学生到家中看望并说都很想念他,而他却不见。老师曾亲自上门,他门也不开。家长因走投无路而找咨询师,要求上门给孩子咨询。

面对此个案,你作为心理咨询师:
1. 去不去咨询?如果去,将怎么办?
2. 如果不去,理由是什么?将给家长提供什么建议?

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 那只蛙从“井”爬出来又进入了“隧道”
文章图片

这是前天老师发到群里的案例,让大家讨论如何应对。
我当时的思路是:不去,因为脑子里想着老师这么提问估计是在考我们作为咨询师的咨询规则,首先要分清谁是“真正的求助者”。明显是家长过来咨询,孩子并不配合的状态。我们常叨念“有求才有助”。目前,是家长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孩子的问题正是家长支持的结果。
可以给家长做一些引导,帮他们意识到去掉维持孩子现状的必备条件,可以打破现在的僵局。
后来,自己又推倒了自己的思路。老师给的信息很少,一些细节不清楚。所以猜测,既然已经两个月的时间了,一直这状态,家长一定也试过断网,断粮的方法了吧!或许这方法太柔和了,可以做好准备,破门而入。就是不知家长能不能配合了。反正思路一直是在孩子家长身上转。并没有想过咨询师自身可以怎样变。

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如果家长直接找到我或通过某种方式联系到我,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客气地让其跟我的助手讲明情况。助手经过了我的专业培训,也有着明确的职业操守,应对这样的问题自然轻车熟路。我的意思是,“去”还是“不去”,绝对不能从我的口中说出——我只负责咨询室内的咨询,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不必要的现实问题和伦理冲突在助手那里就能得以恰当处理。我不支持那些“单打独斗”的同行,预约、咨询、收费、随访等都由自己来完成,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独行侠”更容易出事儿。
“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李克富

我的操作首先没有按照咨询程序办事,收集信息,排除现实问题和伦理冲突。接着是:选择不去,这是太教条的按咨询程序办事了,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做好自我保护,再去救人,并不冲突。

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 那只蛙从“井”爬出来又进入了“隧道”
文章图片


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这是老师今天抛出来的名词。我发现自己还是只“蛙”,只不过从井里爬出来了,又进入了隧道。只不过现在不是一面出口,但是身在其中看天,还是那么大一块。看来自己需要动动脑子和四肢,出来转转,用动态平衡的逻辑思维,延展自身的远见和洞察力。

【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2018-09-0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81/90) 那只蛙从“井”爬出来又进入了“隧道”】“蛙”得想想,离开井和隧道,该怎样生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