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道图培训的复盘—精益管理那些事儿

【泳道图培训的复盘—精益管理那些事儿】 梳理了一下今天精益管理培训之泳道图分析的培训课程,干货满满,受益颇多。授课的费老师讲话轻松幽默,态度诚恳,解答详尽,互动频繁,上课内容不死板,灵活结合了关联内容,整个培训不枯燥,比如诙谐的自我介绍,生动化的描述每个人起床到早餐这么生活化的场景也是一个常见的流程,鼓励同学改进流程就是跳出舒适圈看问题,还有提到学习的空杯理论,鼓励学员培训时努力吸收所学内容,游戏体验流程改进以及案例操演等,可以说培训形式丰富多彩,很受学员欢迎,学员的参与度,关注度和积极性都特别高。非常值得借鉴,我从中也受到不少启发。
“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 准时地(JIT)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而泳道图是精益管理中很常见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对现有工作流转方式即流程的可视化呈现,每个流程的流转时间和处理时间以及工作步骤,文件数量的优化,达到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产出的目的。

(网络图片,某公司招聘流程的泳道图,可以直观感受一下)
泳道图培训的复盘—精益管理那些事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归纳了一下课程要点,我的总结如下:

第一, 精益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慢计划,快行动”。说到精益管理,不得不提到它的起源——丰田的精益生产,丰田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技术,物流,生产线的优化改进,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其实精益管理的理念在德企中也非常普遍及深入。深思一下,为什么像日本和德国这样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愿意一直深究死磕流程优化,我理解为“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前期优质的计划作基础,实施阶段基本是畅通无阻,所向披靡,带动后期大批量的优质输出。看似缓慢的计划,最终实施带来的效应却无比高效迅速。

第二,精益管理的另一个核心之一“未雨绸缪”。这个理念说的是尽量以前瞻的眼光去发现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解析,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这里可以用“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加以诠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试想一下,对生产型企业来说,对比生产车间里不良品在第一道工序及最后流通到消费者手里两个环节,哪个沉没成本比较大?很显然,不良品在工序中越早发现,其沉没成本越少,企业所流失的价值越小,浪费越小。如果流通到消费者手里,到市场端,除了生产成本,企业可能还需要动用大量精力金钱动用各种资源包含媒体效应等去进行公关处理,损失成本巨大。因此,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尽量地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流程设计,不得不说也是非常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做法。

第三,拖沓进展缓慢的日常工作都可以使用泳道图这个工具进行分析并优化流程。首先,可以对目前的工作流程按照相关方的角色划出泳道,按照步骤描绘出现有流程。其次,分析每个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操作时间,文件数量,接口数量,反复确认的环节等。再次,标出那些有严重问题的步骤,例如过程时间太长的环节,需要反复返回和相关方确认的环节,文件量太多的环节等。然后进行PRS分析,对每一个发现点实行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的分析,最终得出全新的流程。
此外,这次培训还触发了我的一些额外思考:

第一,工作流程的优化改进需要相关业务方的共同参与。1+1>2, 多一个不同的思考角度,多一份力量,都意味着更多优化的可能性。头脑风暴是非常好的改进方式。
第二,流程流转中常常出现领导决策环节拖延的情形,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流程进行管理。例如可以通过IT系统设置,提醒领导审批时间,设置审批KPI的形式等。
第三,减少流程参与者人数,流程中的文件数量,流程接口,反复确认环节,都是流程优化的方向。
第四,流程中决策时候拖长的原因很可能有1.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善 2.工作节点流通不顺畅,流转时间太长。
第五,相关方的日常工作都很可能是流程中衔接紧密的一环,如果工作中优先级别没有安排好,使得下个环节的等候时间过长,导致流程停滞不前。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培训,而培训总结是一次复盘,一次回顾,一次积累,一次输出,一次再思考。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就离目标近一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