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文章图片
文 /叶婉茹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看过那么多的书,它们真的对我有帮助吗?或者,我喜欢的书籍跟我的工作并无联系,我有必要花时间阅读吗?又或者,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眼花缭乱,我们随便在网上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搜索到相关的内容,读书真的还有意义吗?
假如,你也有类似阅读方面的困扰,那么或许这本书《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可以告诉你答案,它会让你爱上读书,读到好书,并帮助你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文章图片
本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有名的脑科学家。他阅籍无数,知识渊博,也正是因为读书,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进入脑科学研究领域,探索人类还未能完全解释的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本书中,他从阅读帮助我们认知思维和改变大脑的角度,来阐述读书的重要性。阅读不仅仅是让我们接受知识,更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并找到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读书带来的变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书籍。
一、阅读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阅读帮助我们重塑认知。通过阅读,我们从书中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会源源不断地储存和沉淀在大脑中。它们孕育,发酵,促使我们成长,并最终使每个人形成自我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比如,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人应该具备成长型思维,打破固定思维的禁锢。同时我们可以利用书中所提到的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又比如《异类》这本书,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人士,并不一定天生丽质,也并非全靠努力拼搏,而是与人生机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书中列举了各种把握人生大小机遇的方法,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阶层的跨越。
阅读能够让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变得更宽更广,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我的内在价值和知识体系。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文章图片
其次,阅读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有时书中会包含一些启迪心智,异于常理的内容,它不见得会被现实社会所广泛认可。但毫无疑问,那是作者对于自我以及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当我们深入其中,它们可能会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
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三四郎》,故事中的主人公三四郎从乡村到城市去求学。在所有人的认知里,东京的教育一定是整个日本最好的。但是夏目漱石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早已洞察到日本教育中呈现僵化的一面,因此他把对当今日本教育的现状和批判融入故事情节中,从而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又比如本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就是阅读了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这本书,从而对脑科学产生了好感。彭罗斯在书中着重强调了人类意识的独特性。但事实上,人们对人类意识的了解微乎其微,正是这种具有探索和挑战的课题研究,使得茂木健一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带领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正是读书得以让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从普遍认可的事物中观察到不一样的现象,从而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真相。是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深度思考,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读书帮助我们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学会辨别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读书,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眺望到更广阔的天空,追求我们心中理想的生活。
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
既然,读书有那么多好处,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到底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
第一点,我们要阅读的便是各类经典书籍。毋庸置疑,经典书籍是人类的瑰宝。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和结晶。它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经历无数岁月也不会磨灭。
一方面来说,我们从经典书籍里的人物和故事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比如我们看《红楼梦》,里面的各个人物性格迥异,最后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例如快人快语的王熙凤,精明能干,但曹雪芹却说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因为她太过贪婪,看中眼前的利益,终归把自己栽了进去。又比如楚楚动人的林黛玉,虽然她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可是因为年幼丧母,寄人篱下,言语中掩盖不住她内心的自卑。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文章图片
每一个人物,因为出生的背景,生活的环境,所处的地位都不一样,因此每一个人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也会做出不一样的抉择。从各个人物的起起落落中,我们可以领会到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另一方面,经典书籍中的语言表一定是所有文章中的典范。这也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书籍的重要原因,这些作品中的诗词造句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水平。
《红楼梦》中有一首《葬花吟》最为世人所称道。看似咏花,实则写人,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林黛玉对自身身世遭遇的悲怜和惆怅。比如头两句“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花儿谢了,枯萎了,凋谢了,可是有谁来怜悯呢?字词间,透露着一种悲凉的气息,哀伤从心底而来,发自肺腑,令人听了都忍不住流泪。
阅读经典的著作,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的心会随着主人公处境的改变而改变,会随着故事发展的时起时伏而变迁。那惟妙惟肖的描绘,生动形象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愉悦的享受。若是能把其中的字词加以诵读和背诵,那么写起文章来也会下笔如有神,刻画的更加入木三分。
第二点,在阅读中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尽可能涉猎各个领域。
为什么要看各种种类不同的书呢?因为知识是可以迁移的,而不是分裂的。你无法预知,到底什么样的知识会帮助到你。
日本有位畅销书小说家,也是解剖学家,同时也是茂木健一郎的恩师养老孟司先生特别喜欢看推理小说。据说,养老先生的电子阅读器里收藏了上千本推理小说呢。你想他明明是做解剖学的,怎么看推理小说呢?但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积累,使得他写的东西具有深度和丰富性。因此他所撰写的《傻瓜的围墙》等书籍,一度刊登畅销书榜首。


看了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文章图片
正如一棵参天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定会把根深深扎进土壤,在尽可能广袤的土地上挺起自己的身躯,才方可立足于天地之间。因此我们唯有竭尽所能地阅读,汲取精华,然后融会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世事。
要是更功利的讲,一个内涵深厚,知书达理的才人,人们定会被他的学问所折服,这对他来说不是更容易交到朋友,并获得更好的机会吗?
此外,在我们广泛的阅读之后,要找到其中对自我影响最大的书籍,然后反复阅读。所谓常读常新,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加,以及自我认知的成熟和完善,当我们再次翻阅曾经的书籍时,又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便是人生一大快事。我们在阅读中提升自我,认知世界,放眼未来。
尽管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终究抵不过时间这把杀猪的刀,但唯有书经历风吹雨打,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就如茂木健一郎在《如何改造大脑》一书中所说,“人可以与书籍相伴一生,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喜爱书籍,书籍也会沾染上阅读者的气息”。
希望爱读书的你,永远拥有这个朋友,因为书而温暖一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