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独处》
为什么我们愈来愈喜欢独处?
燥热的、日常丧的夏天,躺在家里,独自待着,没有比这更精致的了吧。
错,那叫死宅,或者叫粗糙的独处。
这周末,我认真看了《精致的独处》,跟随着作者漫步在春天的巴黎、夏天的伊斯坦布尔、秋天的佛罗伦萨和冬天纽约的街头,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时空。
看完这本书,你或许能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比如我,今天上班更有劲了。
推荐给文艺青年,以及所有想让自己“慢下来”的人们。
不是人人都会独处
史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是《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在完成了为期五天的“独行巴黎”任务后,回到纽约的她,仍然对巴黎念念不忘。
作者史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她用一整个周末思考:为什么在巴黎她就能更好地掌控时间,感官变得更加敏锐,能从最微小的事物中获得愉悦感?而在家,却做不到。
【《精致的独处》】她决定回到巴黎找寻答案,又去了夏日的伊斯坦布尔、秋日的佛罗伦萨,最后回到冬日纽约的家中。
答案是,她学会了精致的独处。
很多人对独处最大的误解,是认为独处就是“死宅”:躺在家睡觉、刷抖音、打游戏、看综艺。
这叫消磨时间,不叫独处。
独处的时间,是生活向你发出的邀请,让你有机会去做自己一直渴望做的事。
在罗森布鲁姆看来,真正的独处必须出于自愿,是主动选择的,被人放鸽子或被人际关系冷落的独处不算独处。
巴黎
其次,你一定在独处中非常积极和专注,感受到了精神满足,如果你在家一边看电影,一边聊着工作微信,心神不宁,这也不算真正的独处。
所以,并非人人都会独处。在焦虑无处安放的快节奏生活中,独处是一项非常稀缺的能力。
喜欢独处可能不太正常?
自北美到亚洲,独自生活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单人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快速增长。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
Airbnb上的单人旅客数量远超以往,“无畏旅行”的报告显示,每年有一半的客户,约7.5万人选择独自旅行,“已婚已育”的单人旅客数量也在增加。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渴望独处:很多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呆好久。
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大多数人仍旧不愿意“独自行动”,独处与恐惧、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被污名化了。
《消费者研究》(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无人陪伴的男性或者女性,会给旁人留下孤独或者抑郁的印象。于是,落单的人,通常不太愿意去餐厅、电影院这样的公共场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写到:“只有女巫和萨满才会觉得独处令人愉快。”
2015年的电影《龙虾》,片中将独自用餐的男人讽刺得淋漓尽致
丢脸还算事小,女性独自出门的权利,很晚才被社会允许。
20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甚至从没出过远门,因为在她生活的18世纪的英国,女人被禁止独自乘坐马车出门,或者独自在饭店、酒吧就餐。
简·奥斯汀
20世纪初,纽约人开始反思“禁止无男性陪同的女性外出就餐”是否合理。
反思虽然有了,但反对声依然占据主流。1908年的《纽约时报》上,一名女性政治家发表言论:禁止女性在公共餐厅独自进餐,是对良家妇女的一种保护。
到了1964年,据《泰晤士报》上一位餐厅老板描述:“一位美貌的女士独自就餐,依然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和猜测。”因为在当时,独自外出的女性常常被认为是妓女。
1972年,美国第一家女权主义餐厅“勇气之母”开业,才为女性单独就餐提供了容身之所。在这里,独自吃饭的女人再也不用忍受异样的眼光,也不会被男性骚扰。
独处的好处,数不过来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导要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很多研究也证实,缺乏社交会带来危害,比如影响人们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免疫系统健康。
但这里存在一个人为制造的认知误区:独处,是社交的对立面。
职场达人不会告诉你的是,美国政界的社交达人克林顿,也会每天留出一定时间独处。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独处不等于寂寞孤独,也可以是充实和自由的。1958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Winnicott成为在学界第一个研究独处的人,他将独处能力作为评判一个人情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独处有利于情绪平复。
独处时,人会进入省电模式。
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独处对某些心理问题有治疗作用,可以促进健康、克服恐惧、进行再创造,独处使个体在面临生活困境时伤害减小,化危机为转机。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人们都需要一个“退隐之地”,那就是自己待着,不用取悦任何人。独处如同港湾,给人庇护。
独处有利于发现自我。
好莱坞喜剧一姐艾米?舒默是美国观众们的开心果,经常在数万人前进行现场表演的她,最喜欢的时刻却是独处。
艾米·舒默
拍摄影片的间隙,她会躲在一个拖车车厢里,“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即便是参加聚会,她也习惯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坐着或者走出屋子散心。
也只有独处,你才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出成功的基本要素,独处,在其中必不可少。
在他看来,那些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在独处时不会感到孤独,他们不管是与别人一起,还是独处,都感觉放松和惬意,因为他们已满足了自身对爱与归属的需要, 所以他们无需别人的陪伴,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乐趣。
独处的人,更有创造力。
在灿若群星的艺术殿堂,有不少大师为了独处,终生不婚。
欧洲文艺复兴“三剑客”: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全是单身汉;艾米莉·勃朗特笔下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呼啸山庄》,让无数人震撼,她却从未有过现实中的恋爱。
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一生未婚,他曾说:“为爱情付出最大的代价就是,你一定有个人在身边,无法独处。相比爱情,我更爱独处。”
安迪·沃霍尔
近几年大火的、被称为高级感十足的莫兰蒂色系,更是源于一位有“僧侣画家”之称的意大利人乔治·莫兰迪,他一生不曾结婚,坊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绯闻。
创作者的独处容易迸发出艺术的火花,他们的独处并不孤独,反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如何才能做到精致的独处?
《精致的独处》中提到了一些方法:
学会品味。
要想在独处中感到美好,就得学会品味。
品味绝不仅仅是味觉享受,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布莱恩特说,品味并不是被动的从某些事物中获取愉悦感,而是“主动的去寻求某一时刻所能获得的最优的愉悦体验”。
在19世纪,法国每一餐的第一道菜是在寂静中食用的,需要想象力,时间,专注力,甚至要沉迷于咬下或喝第一口前那一瞬间的安静无声。
日剧《孤独美食家》
对于上班族,每餐饭都能做到“品味”,有点不切实际,那至少在周末抽出一些时间,好好做顿饭或者沏杯茶,你也会没那么焦虑。
制造期待。
罗森布鲁姆说,任何一次旅行前,她都会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电影,浏览时尚、旅游的博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这么做会让我沉浸在对一段愉快旅程的期待之中,不仅有益,还会让我在离出发日期还有很久的时候,就已经精神振奋。”
制造期待,无形中拉长了一段旅行的享受时间。
期待是快乐的一种自由形式,而且是一种最不容易受事态发展影响的形式。
保持好奇。
前往伊斯坦布尔前,罗森布鲁姆的旅行家朋友推荐作者一定要去试试“土耳其浴”。罗森布鲁姆有点犹豫——作家马克·吐温和亚米契斯的笔下,土耳其浴的搓澡无聊、力道生猛。
伊斯坦布尔
最终,作者还是体验了一把,结束后,她说“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身体上的平静,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对那些洗浴过程中遇到的女性产生的亲切感。”(看来没体验过东北大澡堂)
科学研究显示,那些令我们不确定或不适的活动“与人们生活中最难忘和最愉快的体验有关”。
如果没有好奇心,我们不会去探索自身和世界,不会去寻求生活的意义,从而失去审美能力,失去科学研究或创新的基础。
所以说,幸福的人拥有好奇心。
"孤独的感觉总是很糟,但独处的感觉往往很棒。"
如何掌握二者平衡的艺术,答案就在《精致的独处》里。
书中文化名人的故事俯拾皆是,很好读,譬如:
1950年代,美国名厨、作家蔡尔德女士旅居巴黎,由于整天忙工作,忽略了家人和生活,她的丈夫保罗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什么时候能暂停一下?什么时候能作作画或者喘息一会儿?什么时候能写写家庭的事情,或者懒洋洋地倒在苔藓上,听听莫扎特、看看闪光的海水?”
罗森布鲁姆替她给的答案是:“当你独处的时候。”
这是给所有处于焦虑、压力和快节奏中的人们的秘笈。
当你能独自享受一餐饭、一本书、一次展览,你就会明白:爱上独处的人,根本没时间孤独。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