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二十三

本章揭示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是确立科学的教材观。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教学实践中的两种教材观的分水岭。科学的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学生还有其他教学资源都是活教材,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现代教学论中,对教材概念界定突出了三个要素:"其一,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糸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其二,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的糸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其三,知识体糸同能力体糸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因此,确立新的教材观,无论对现实的课程教学改革或理论研究都是严峻的课题。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基于新的知识观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于新的教学观倡导"三维世界"(教科书世界、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为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教材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
杜威的"知识"或"教材"的三段论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结构的一条基本线索。第一阶段,儿童的知识是作为聪明才力即"做事能力"而存在的。这种教材表现为同事物的亲近或对事物的熟知。第二阶段的教材渐次地借助别人传授沟通的知识或信息得以积累和深化。第三阶段,终于扩充和全面地掌握而达于合理的逻辑地组织的材料。具体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活的教材":1)作为行动的教材。"做中学"是教学的基本原理。2)作为信息的教材。自由沟通的精神成为最大的特征。3)作为科学的教材。其特征是"逻辑性"、"合理性"的"知识的陈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具有"学习资源"或"学材"的性质。作为教材的基本功能有三个: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的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
教材设计应当遵循的三个基本原理:教材的典型性、教材的具体性和教材的集体性。优质教材应当是教育目标与儿童活动这两个契机相统一的"具有学习价值的材料"。其基本要素是:基础性、系统性、适切性、社区性。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二十三】科学教材观呼唤教材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儿童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