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了个唐·你快回来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为:我在山中将你送走了,夕阳西下,我反身而归,默默地关上篱笆墙的小门。明年春天,一切都将重新焕发生机,那时的芳草嫩绿可爱;只是不知道你会不会踏春而回。
这首诗的词句很简单,就像白话一样,本不需要过多解释。如果有什么要补充的话,应该有三点。
一,送的是谁,怎么送的,双方都抱着怎样的情绪等等,王维都没说,只用一个“罢”字来收拾。而接下来的“日暮掩柴扉”,却是平淡无奇且合情合理的一句闲话。虽然闲,但却有留白的作用。就这十个字,尤其是后五个字,就把淡淡的离情晕染开了。
留白,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有点像“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眼神自己去体会。”善于留白的艺术家是了不起的,但善于体会留白之妙的欣赏者,也很难得。
留白并不是单纯的制造空白或随意布置闲笔,它得有铺垫和衬托才行。所以一张白纸不算什么高级艺术,几抹信手涂鸦也不会带来多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留白本身是空灵清净的,其美感和意义完全取决于衬托部分。也就是说,衬托部分的内容、形式、主题走向、感情基调等等,都将决定留白质量的高低。
干说不明显,还是举例子吧。
如果说“长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或“朝堂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都会损坏原诗空寂的韵味。再或者“山中君去罢,日暮掩柴扉。”或“山中君已远,日暮掩柴扉。”虽然加了人气儿,反而觉得矫情。
【诗了个唐·你快回来】如果是“朝别相劝酒,日暮掩柴扉。”则显得不伦不类、浑浑噩噩。(算了,这个例子算我没说。)
再说说留白本身的重要性。
“日暮掩柴扉”中,“暮”和“柴扉”,再加上“掩”这个动作,都很有凄凉的感觉,但却不是很浓,这就显得恰到好处。重了,就矫情;轻了,就暧昧。不信咱可以换一下试试。
“山中相送罢,早上掩柴扉。”“山中相送罢,晌午掩柴扉。”“山中相送罢,夜半掩柴扉。”都不好吧,大家应该能感觉到。
如果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豪门。”“山中相送罢,日暮掩防盗门。”“山中相送罢,日暮掩心扉。”是不是很二?
要是“山中相送罢,日暮闭柴扉。”动作上没有感情色彩,没意思。“山中相送罢,日暮甩柴扉。”这感情又太夸张了,除非王维发觉那哥们卷走了自己床底的私房钱,否则不会气呼呼地甩门的。要不然,王维送走的就是吵架而去的基友。
前两句把送别说尽了,下面该说什么了?担心他的行程?设想他的际遇?点明双方的思念?都不是,而是期盼他的归来。
这就很别致了,朋友刚刚走,王维就盼着他回来,还拿“明年”的“春草”当诱饵。(他们到底在春天的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你看王维猴急的样子,我能说他什么好呢。可心的是,王维虽急着盼朋友归来,却把“春草”当借口,以“明年”为期限,这就显得清新舒缓了,完全掩盖了“归不归”的急切。高,实在是高。
二,为什么要在山中送别?很简单,王维奉佛,甘心清寂,倾心自然,很喜欢户外散淡的生活,他所钟爱的辋川别墅就是山野田园式的。在他看来,只有安居在山中才能算是归,出了山,无论到哪里都是流浪。
对了,王维所买的辋川别墅,原是宋之问的。
三,所谓“王孙”,不是“王八孙子”或“姓王的孙子”,也不是王公贵胄的子孙,而是贵族青年的统称。唐朝以前更早的时候,能有资格或资本读书上学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所以王孙也指读书人。再后来,“王孙”一词就成了文人间称呼朋友的客气话。当然,也可以当作对一般青年的礼貌性称谓。这种词性变化很平常,就像现在的“美女”、“帅哥”、“师傅”似的,别当真。
以上我说的,你也别当真。
呵呵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