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改变不了你的生活,但是障碍可以

最近因为自身的缘故,到底如何真正成为一个牛人,不仅是思维上的改变,更多应该是行为层面发生改变。开始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行动科学”领域,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知行合一”。看了很多对于对传统文化知行合一解释的相关文章,但是更多的都是他们个体的经验,无法抽取出合适的方法,直接应用于自身,反而会徒增困惑,有些甚至停留在抖机灵的层面。比如,知行合一是一体两面,你知到了行就够了,然后怎么做呢?不知道。而西方的“行动科学”领域,则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切实改变行为,为什么会改变以及为什么不会改变。
人们想要实现的日常中的改变,比如减肥、早睡早起、运动、学英语等等。往往会采取的行为包括:
1.看励志文,看很多很多励志文
看别人改变的故事,感动自己。一般都是对方因为想改变的内容(比如过度肥胖)受了多少多少苦,然后终于立志要改变,然后付出了多少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的反复,吃了更多更多苦,最终实现了改变。
看完的当下会给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动力,甚至去询问,或者想要模仿题主如何改变的,但是这种动力的持续性不够,往往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再去看另外的人改变的故事。甚至会遗忘,等到再次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才想起来。又进行一次这种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的背后,就是没有回到改变发生的背后原理,只是停留在表层,想要模仿表层的动作来实现同样的目的。类似,比尔盖茨是如何成为亿万富豪的,他做了哪些动作,像他退学,然后你也想走同样的路,想做同样的动作。
2.尝试改变个人的态度
如果你想减肥,或者实现任何一个愿望或目标,这时候有人会跟你讲,你要看到这种行为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你变得更瘦了,那么你就能生活的更加健康,或者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然后提供更多专业的科学知识,告诉你合适的体重对于健康是多么多么的重要。而超重又是多么多么的令你不愉快,让你找自我的困扰在哪里。
这里面往往假设,你无法发生改变,是你的态度不够,你的动力不够。如果你动力够的话,你就能发生改变。这个也往往会出现在职场中,上司觉得你做事不够好,往往会说你态度不够认真,但实际上这种认识还是很浅的,陷入到简单归因的谬论里。
这个里面更大的假设前提是,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控制力的,所以,你态度到位了,有想改变的动力了,然后你就能改变了。但是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没有足够控制力的,所以,才会有类似“拖延”这种现象发生。这里面我们要在如何提升对自我的控制力层面进行发力,而不是单纯强调动力,虽然动力也非常重要。
3.调整目标,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这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让人们相信自己是可以改变的,把比如学习本身作为目标,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表现作为目标。这样就可以避免,比如一个优等生的人因为怕做不好,反而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就不去做类似的行为。可以加强人在面对挫折时,更有韧性。也是一种对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而在我们现实中,残酷的一面就是往往要依赖于结果说话,不能简单说过程做的很完美(虽然享受过程,不断优化过程确实一定程度上提升结果质量),就说结果不重要。乔布斯有个理论是关于一流人才的,其要求的抗压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不是说这个事情做差了对自己会有什么不好影响,因为是要必须做成的。
4.乐观主义
那个经典的关于在沙漠中有半瓶水的小故事,鼓励大家要乐观主义。社会上也各种流传一种信念,是任何形式的积极心态似乎都是必定对人有帮助的。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心理学界对乐观主义有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由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期待,一个是以愿望和欲望为基础的无拘无束的憧憬。”
对于第一种情况,这种乐观状态,马丁·塞利格曼研究证实,确实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愿望。
但是对于第二种,乐观状态,并未让人们产生行动力。会有三种情境:
一种是当事情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坚决主动采取行动,只需要被动听天由命的时候,比如在纳粹集中营,这时候的乐观幻想有助于活下来,而不出现自杀或抑郁的行为。这个可以用于在你焦急的等待某些结果的时候,去想想你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从而缓解当下等待的焦虑情绪。
第二种是当事情发展取决于行动力的时候(问题比较简单),这时候乐观幻想,会让我们对能实现目的有更多的注意力,让我们能把握一些机会,或者采取行动。比如,在沙漠中找水源,我们会更容易发现线索,从而注意到水源在哪里。比如,一些消费品的广告,你只要喝一口啤酒,就犹如躺在惬意的沙滩上,舒适而悠闲,让人产生购买行为。
第三种是当事情的发展取决于行动力的时候(问题比较困难,也是生活和工作中最常出现的),这时候乐观幻想不会让人产生行动力,反而会成为行动的阻力。因为,乐观幻想会让人处于一种愉悦的松弛状态,同时会降低人的动力。原理就是我们在幻想的同时,大脑会受到欺骗,对想象中的情境信以为真,就跟真的一样,以为已经发生了,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在现实中行动的动力。所以,即使看了《心想事成的秘密》,不断憧憬未来的美梦,但是却一直没有实现,甚至在生活和工作中丧失掉了动力,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上面的这些行为在实际中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都无法真正有效长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根据加布里埃尔博士20多年的研究成果,《WOOP思维心理学》,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W-愿望 O-结果 O-障碍 P-计划)
1.关于梦想(乐观幻想),我们要追寻那些行的通的。W
这个判断过程,除了那些明显不可能的,需要时代机会的,比如首富之类的。
还有就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的。根据当下有些是有很大困难的,我们需要放弃的,有些是其实可以实现更大梦想的,是我们需要追寻的。
这个梦想一定是你真的想要实现的,这样才可能是给你带来行为动力的。可大可小,也许是你明天要提交一份报告,你希望能得到老板的表扬;也许是你想要买一套面朝大海的房子,但是经济压力还很大。
2.实现梦想或愿望的结果O
类似于心想事成的秘密,需要调动多重感官去感受这个梦想实现后的状态,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自己的各种感觉、心理感受等等。
3.实现梦想的现实“障碍”O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以往的经历影响,以前发生的事情限制了他们对能达成事情的认知。所以,当有人告诉我们你能行的时候,你会非常的欣喜若狂,感觉动力满满。但实际上,这些限制往往是对自身是有利的,不过也不绝对,有时候确实有些认知是限制了我们实现愿望,所以这时候,你需要理性的把障碍列出来,去找到对应的解决思路。去找到这个障碍里面最关键的想法和行为是什么?可能是某种行为、某种情绪、某种观念、某种冲动、某种恶习、某种猜测,或者某种愚蠢而无用的行为.
思考现实“障碍”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我们会在大脑的潜意识当中形成“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你才能实现想要的梦想”这种联系。所以,当我们在现实中真正的面对障碍的时候,我们会瞬间想起自己的梦想,有了动力,就不会采用逃避或者安慰自己。而是会采取有效的行动。如果只有梦想,那么就会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缺少了联系,你需要在总结的时候,或者每天的某个时候来反复回顾梦想,但是梦想与现实之间却是割裂的。
4.计划P
“如果···那么····”
要克服这些障碍的话,该怎么做?针对每个障碍,想一个最有效的想法或行动,牢记于心中。甚至可以尝试预测这些障碍会出现的时间地点状态,然后自己会是如何应对的。
从而在障碍出现的当下,节省大脑的精力,不需要决策,只需要照着做就可以。
方法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其背后蕴含的原理确是很深刻的。经济学中有个非常底层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整个学科的基础都构建在这个假设上面,人做的每个决策都应该是理性的,从长远来看应该是效用最大化的。但实际上人是不理性的,往往都是选择短期看是效用最大化,但是长期看效用反而是最差的。所以,我们想要减肥,但是当遇到美食的时候,我们会安慰自己吃一点点没关系,我多跑几步就好了。等到该跑步的时候,我们又会安慰自己,今天下雨了,明天我再多跑一下吧。看似每个决策都是当下让自己最爽的,效用最大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
【乐观改变不了你的生活,但是障碍可以】附:
乐观改变不了你的生活,但是障碍可以
文章图片
59388525_2.jpg

    推荐阅读